大境门,长城上的抗日救国脊梁

蔡玟珺

<p class="ql-block">大境门,不仅是长城上的一座城门建筑,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挺起的风骨。它见证了一部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的“誓死救国”史诗,更是将“大好河山”的豪情与“为国为民”的担当,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张家口,长城不只是一道隔绝的墙,更是近代史上担当救国的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1927年,当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挥毫写下“大好河山”四个苍劲大字时,这四个字就注定要成为中华民族悲壮抗争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震动华夏,</p><p class="ql-block">1932年“一·二八”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冯玉祥马上到南京多方奔走、呼吁抗战,最终无果。</p><p class="ql-block">于是,1933年冯玉祥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张家口这片热土上,擎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大旗。冯玉祥将军要求士兵佩戴“誓死救国“的袖章,硬生生把挽救国家于危难,刻进每一个将士的血脉里。</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察哈尔民众同盟军的感召下,无数英雄前赴后继,用他们的热血在长城沿岸绘成一幅慷慨悲壮的英雄群像。</p><p class="ql-block">老同盟会员、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方振武,放弃安徽省政府主席的官职,变卖天津全部家产,凑足十万军费北上张家口,加入察哈尔抗日同盟。</p><p class="ql-block">冯玉祥将军的老部下吉鸿昌,放下宁夏省政府的位置,承诺“作官不为发财”唯以救国为使命,加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他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收复了多伦等察北四县。</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没有政府支持的、自发的民众抗日。在日军和蒋介石的双重逼迫下,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秉承“誓死救国”的宗旨,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发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手下将士没有先进武器,手握大刀也要筑起阻挡日军南下的血肉长城。</p><p class="ql-block">1933年正在张家口任察哈尔省警备司令的佟麟阁,为29军的长城抗战保障粮草供给。</p><p class="ql-block">佟麟阁以29军中铸就的“为国为民”骨气,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发出了“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呐喊,为保卫平津与赵登禹一起牺牲在前线。</p> <p class="ql-block">张自忠在察哈尔的经历中淬炼出忠肝义胆,以杂牌军死磕日本人的王牌军打出了临沂大捷,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坚实的基础。1940年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决心,在枣宜会战中,以33集团军总司令之躯以身殉国。</p> <p class="ql-block">从高维岳题字的豪情,到冯玉祥举兵的壮怀;从宋哲元大刀队的英勇,到张自忠殉国的悲壮;从聂荣臻指挥抗日,到杨成武解放张家口——大境门上的每一块城砖都浸染着中华儿女一以贯之的担当和牺牲精神,张家口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为国为民”薪火相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仰望“大好河山”的匾额,我们依然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雄关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更屹立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诉说着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