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xh686。肖虹的美篇

hkxh686。肖虹

<p class="ql-block">拉萨站夜景</p> <p class="ql-block">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党中央代表团和习近平莅临拉萨,拉萨市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灯火辉煌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八郭街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满是民族风情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出使节,先在唐京师盟 誓,次年又在吐蕃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碑立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 ,称“长庆舅甥会盟”碑,也称“唐蕃会盟”碑,也称唐蕃和盟碑。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碑文以汉藏两种文字刻成,</p><p class="ql-block">碑文开篇即强调双方的政治关系与盟约性质:</p><p class="ql-block">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p><p class="ql-block"> 明确唐朝与吐蕃以“舅甥”身份(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的历史背景)缔结平等盟约,承诺永久和平。</p><p class="ql-block">规定双方领土边界:</p><p class="ql-block"> “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p><p class="ql-block"> 确立东起大唐、西至吐蕃的势力范围,互不侵犯。</p><p class="ql-block">盟约以神祇与人民为证,要求世代遵守:</p><p class="ql-block"> “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p><p class="ql-block"> 体现双方通过宗教(如吐蕃的苯教、佛教)与世俗权威共同担保的庄重性。</p><p class="ql-block">碑文侧面记载会盟经过: </p><p class="ql-block"> 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双方于长安初盟; </p><p class="ql-block"> 822年(长庆二年),在拉萨重盟; </p><p class="ql-block">823年(长庆三年)立碑,由唐朝官员杜载等参与仪式。 碑的左右两侧刻有参会官员名单,共35人(唐18人、蕃17人),汉藏文对照,体现双方对等地位。</p><p class="ql-block">总结:碑文以“舅甥和盟”为核心,通过疆域划分、和平誓言及历史叙事,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象征,被誉为“亚洲最重要的碑铭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郭街被转经的人和游客充满</p> <p class="ql-block">很远的房顶平台,我们遥望布达拉宫顶层,金碧辉煌的一个个小宫殿布满平台。这里是不允许参观的。但确保存无价宝藏。</p> <p class="ql-block">很多游客都热衷于拍摄藏装照。</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庙之一,被誉为“西藏的眼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事项:进入寺庙需脱帽、保持安静,部分区域禁止拍照;建议提前预约门票,尊重当地宗教习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昭寺不仅是朝圣者的终极目的地,也是了解西藏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窗口。正如藏族人所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其地位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而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被供奉于此,使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的信仰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外围有一条环寺一周的转经道,其上共有380个转经筒,这些转经筒紧密排列,是信徒朝拜时必转之处。</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主殿高四层,采用藏、汉、尼泊尔、印度等多种建筑风格,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典范。寺内金顶辉煌,木雕精美,壁画和唐卡遍布,展现丰富的佛教故事与历史传说。</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西藏历史文化的缩影。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被视为佛陀在世象征,是信徒朝拜的核心。此外,大昭寺还是“唐蕃会盟碑”所在地,见证了汉藏友好关系</p> <p class="ql-block">传说建寺前,文成公主卜算西藏地形为“魔女仰卧”,寺址所在的卧塘湖正是魔女心脏,必须填湖建寺才能镇魔。当时缺乏运输工具,便赶着上千只白山羊驮土填湖。寺院建成后,藏王松赞干布为感念山羊功绩,把寺名定为“惹萨”(藏语“山羊驮土”之意),并在屋顶显眼位置塑出两只跪卧状的金羊,与法轮并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惹萨”到“拉萨”——城市得名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正因这段“神羊驮土”的传说,拉萨古称“惹萨”,后音变为“拉萨”。屋顶上的羊不仅属于寺院,也属于整座古城,是拉萨这座城市名称由来的实物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藏传佛教观念中,凡参与建寺、出力驮土的众生皆积下功德。把羊的形象塑上金顶,等于永久性地为它们“做功德回向”,提醒信徒:连山羊都能为佛法出一份力,人更应虔诚。久而久之,这两只羊被信众视为“神羊”,可赐予吉祥、财运,甚至能“替人顶灾”,因此常能看到朝拜者对着屋顶羊像合掌、献哈达。</p><p class="ql-block"> 建筑符号:把历史变成“看得到的教义”</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屋顶采用“双羊跪轮”构图:中间是象征佛说法的法轮,两侧跪卧羊像既似听法又似托举,把“佛陀初转法轮”与“山羊驮土建寺”两层叙事叠合在一处,成为藏地仅见的“复合象征”屋顶。游客一眼看到的是装饰,藏民看到的却是“镇魔、建城、兴佛”三步曲的浓缩版。</p><p class="ql-block">简言之,大昭寺屋顶的羊不是普通脊兽,而是“驮土者”的永恒化身:它让一座寺院、一座城市乃至一种信仰,都永远记得——拉萨的第一块基石,是山羊驮来的。</p> <p class="ql-block">觉康殿是大昭寺的核心建筑,其屋顶为典型的藏式金顶结构,覆盖有金色铜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佛教的神圣与不朽。金顶不仅是视觉焦点,也是信徒心中的神圣象征,代表着佛法的光辉普照。</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三楼有著名的网红打卡点,一个咖啡馆——玛吉阿米,据传是六世喇嘛仓央嘉措与初恋情人约会的地方,我们站在那里向上看,咖啡馆窗边坐满游客。</p> <p class="ql-block">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史前时代,来自华北地区的石器文化就不断与西藏高原石器文化交流融合。公元七世纪,山南雅砻部落首领松赞干布逐步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在王朝建立之初就积极寻求与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发展友好关系,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亲并顺利迎娶了文成公主。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相继远嫁入吐蕃,使唐蕃关系得到全面发展,来自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迅速传入,并渗透到吐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藏民族水乳交融的局面逐渐形成。</p> <p class="ql-block">在旧西藏,以达赖为首的噶厦政府、贵族、寺庙三大领主,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p><p class="ql-block">是法律的执行者,三大领主都可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设置司法机构和法庭,即便没有</p><p class="ql-block">专门、固定的法庭,也可以随时行使审判职能,法律对此不作任何规定和限制,除相对</p><p class="ql-block">专一的审判机构外,行政机关、寺院、大庄园主都可以于预审判或直接办理诉讼。</p><p class="ql-block">《十六法典》是公元1618年,西藏藏巴汉时期彭错朗杰之子噶玛丹迥旺布统治西藏</p><p class="ql-block">后,命白色瓦在《法律十五条》的基础上编集的一部封建农奴制法典,因其共有十六条</p><p class="ql-block">律文,故称《十六法典》。《十六法典》把人严格地划分为三等九级:“人分上中下三</p><p class="ql-block">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此上中下三等,系就其血统贵贱、职位高低而定。”上等人</p><p class="ql-block">是指西藏为数极少的大贵族、大活佛和高级官员等,中等人是指一般僧俗官员及商人</p><p class="ql-block">等,下等人是指广大农奴和奴隶,其中铁匠、屠夫和劳动妇女则被认为是下等下级人。</p><p class="ql-block">《十六法典》有一条关于责令蓄谋杀人已遂的凶手赔偿命价的法律为杀人命价律。命价</p><p class="ql-block">即用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赔偿,以求得饶恕。命价数额依据被害</p><p class="ql-block">者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分为不同的等级。</p><p class="ql-block">在《十三法典》第三条拘捕法庭律里就明确规定“王宫前上告吵闹者拘捕;持刀斗</p><p class="ql-block">殴者拘捕;乞丐为盗者拘捕;对头人造反者拘捕;不怀好意探查秘密者拘捕;流寇打家</p><p class="ql-block">劫舍者拘捕;与高于本人地位者争辩拘捕;与官殴斗者拘捕,对重罪犯要强行拘捕,加</p><p class="ql-block">盖关防,并套上锁脚架。对肉刑犯须发布告示,严厉惩处。此外,杀人者尚需按照被害</p><p class="ql-block">人身份地位,赔偿命价,并予以赔礼认罪。</p><p class="ql-block">在重罪肉刑律中规定“行五无间之罪孽,谋害上师,轨范师,抢掠僧尼物品及王者</p><p class="ql-block">之库,使人身领主出丑,或投毒,施咒,骨肉残杀或奸淫,耍弄阴谋,强行杀人盗马,</p><p class="ql-block">太平世界而行打家劫舍,绑架肇事,持械行凶,犯上作乱,总之凡从事以上违法活动</p><p class="ql-block">者,当施肉刑,处以剜眼,刖膝,割舌,剁</p><p class="ql-block">肢,弃崖,溺水等刑。须据情予以惩处,以</p><p class="ql-block">免效尤。</p><p class="ql-block">肉刑的残酷,使得法律令人望而生畏,</p><p class="ql-block">充分体现了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性。</p><p class="ql-block">《十六法典》和《十三法典》,内容大</p><p class="ql-block">同小异,两部法典深深根植干旧西藏黑暗的</p><p class="ql-block">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利用极其残酷的</p><p class="ql-block">刑罚压迫以广大农奴为主的下等人,毫不掩</p><p class="ql-block">饰地维护着以贵族、官员和寺院上层僧侣为</p><p class="ql-block">代表的“三大领主”。</p><p class="ql-block">花样层出的残酷刑具令人闻之胆寒,例</p><p class="ql-block">如有骑铜马、站笼、戴木枷,把人装进口袋</p><p class="ql-block">投入河里、戴石帽、、手脚镣(木、铁制两</p><p class="ql-block">种)、脖子上挂石环、撑肘棒、烟熏、胸口</p><p class="ql-block">上压石头、“皮包手”</p><p class="ql-block">、皮鞭等……其中骑铜马的酷刑是将人犯骑在铜马上,然后在铜马的肚子里烧牛马粪,直到铜马烧得通红,活活把人烤死。</p> <p class="ql-block">旧西藏更不少以当代视角无法理解的野蛮酷</p><p class="ql-block">刑种种:挖眼、割鼻舌、割耳。截手、剁挖心、挖肠、割头、割去生殖器、割肉、剥人皮、活埋、下油锅;更有甚者将活人剖腹露出五脏,游八廓街一圈后再将其杀死。</p><p class="ql-block">(图为旧西藏遗留下来的从囚犯身上剥下的三张人皮)</p> <p class="ql-block">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其有效行使主权,实施管辖。驻藏大臣制度是清朝实施的重要治藏制度,它不仅与蒙古汗王制度、郡王制度、噶厦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摄政制度一道,共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清中央治藏政策制度体系,而且对上述政治制度起着统揽全局的功能,对于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行使主权和施政管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p><p class="ql-block">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驻藏大臣制度历经初创、发展、鼎盛、巩固完善等历史阶段。期间,一百多位驻藏大臣先后赴藏任事,多项治藏章程相继出台,机构建制不断充实健全,驻藏大臣职能设定与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政治地位更加巩固,中央对西藏行使主权与施政管辖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加强。</p> <p class="ql-block">从我们住的酒店平台上西望,那是布达拉宫啊!</p> <p class="ql-block">公元九世纪末,吐蕃王朝迅速走向没落,随着未代赞普朗达玛被刺和农民起义的爆发,吐蕃王朝宣告覆灭,吐蕃诸部纷纷自立,分治割据局面形成.此一时期,中原地区也处于五代十国和南北宋政局动荡时期,未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吐蕃故地诸部与中原地区政治交往鲜有史料记载。但是,地处甘青、川西地区的诸蕃部政权却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河湟地区的唃厮罗藏族政权在北来年间纳入了宋代中央政权的直接统治。</p> <p class="ql-block">历经几百年分裂割据后的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藏族也与其它各民族一道,融入到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进程之中。随着凉州会晤的顺利进行,西藏正式纳入元朝政权管辖之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在西藏下设三个宣慰司和若干万户府,开始了对西藏地方有效行使主权。在西藏地方,元朝中央采取“独尊一派”的政策,对统一西藏有功的萨迦派重点扶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p> <p class="ql-block">1368 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并通过遣使召抚和交换印信的办法,继承和确立了对西藏的统属关系。明朝中央一方面充分利用元朝对西藏的施政措施,以当地僧俗首领充任武卫机构官员,号令地方,起到了传檄而治的作用;另一方面,改元朝“独尊一派”为“多封众建,尚用僧徒”,使各地方势力相互牵制,分而治乏,有明一代,西藏地方各势力进京朝贡络绎不绝,朝廷也给予丰厚的赏赐,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往来频繁,关系十分密切。</p> <p class="ql-block">倒映水中的布达拉宫,这之间起码有200多米距离。灯光下的夜景更好看。</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夜景还是很美的。</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广场最南端的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旅游旺季,到布达拉宫参观是要预约的。现在在网上预约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来了,与这圣宫合个影,在人生旅途中,这一定是难以忘怀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一座依山而建、集宫殿、城堡与寺院于一体的宏伟藏式建筑群,海拔约37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由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初名“红山宫”。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清廷扶持下重建,形成今日规模,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和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整体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白宫:为政务区,是历代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为宗教区,主要供奉佛像、灵塔和举行宗教仪式,内有五世达赖喇嘛等灵塔殿。</p> <p class="ql-block">建筑采用石木混合结构,外墙为厚实的石墙,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轮廓,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外墙色彩对比鲜明,白色墙面与黑色窗套、红色檐部交相辉映,金顶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展现出藏式建筑的华丽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也是藏族人民信仰与文化的象征。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唐卡、经卷、金印等文物,体现了藏族宗教信仰、艺术成就和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其建筑与文物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是中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宗教价值,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走出布达拉宫,沿步道下行,可遥望拉萨市城区。现在的拉萨井然有序,非常整洁。</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药王山,当年圣雄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后,分别在红山和药王山为两位公主建立寝宫,并且两山之间有桥 “札廓喀尼”(亦译为“查果噶林”等)连接。</p> <p class="ql-block">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因内乱、雷击、火灾等灾害严重损毁,逐渐废弃,仅存法王洞和圣观音殿等少量遗迹。</p><p class="ql-block">1645年起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在清廷支持下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完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成为政教合一致权中心。</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兴建以来,经历了“三建三毁”的曲折过程,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p><p class="ql-block">公元631年左右 吐蕃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为迁都拉萨、巩固政权,在红山之巅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史称“红山宫”,成为吐蕃政治中心。1690年起,为安放五世达赖灵塔,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主持修建红宫,1693年竣工,形成今日红白相间的宫堡格局。</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增建东日光殿等附属建筑,1934—1936年修建其灵塔殿,至此布达拉宫建筑规模最终定型。</p><p class="ql-block">综上,布达拉宫经历了初建—毁坏—重建—扩建—再扩建的“三建三毁”过程,才成为今天世界文化遗产的壮丽面貌。</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主殿东侧有珍宝馆,这里里珍藏布达拉宫的珍宝,目前常设展出约300余件文物,包括唐卡、造像、瓷器、丝绸、珍宝服饰、贝叶经等,其中100余件为首次展出。此外,珍宝馆还曾一次性展出过400多件(套)佛像、唐卡、瓷器、金银器等文物,其中200多件为绝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面不允许拍照,进门处的几款视频宝物特别值得欣赏。</p> <p class="ql-block">白宫和红宫是布达拉宫的两大核心部分,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体现了政教合一的制度设计:</p><p class="ql-block">白宫是 政治与行政中心: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办公地,处理政务、接见官员、举行重大政治仪式(如坐床典礼)均在此进行。</p><p class="ql-block">顶层为达赖喇嘛的冬季寝宫,下设摄政王办公区、议政厅、书房等,构成一个集生活与执政于一体的复合空间。</p> <p class="ql-block">红宫是宗教活动中心:内设大量佛堂、经堂、灵塔殿,供奉佛像、舍利、佛经,是举行大型法会、诵经、朝拜等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p><p class="ql-block">-灵塔供奉地:存放历代达赖喇嘛的法体灵塔(如五世、十三世达赖灵塔),兼具纪念与朝圣功能。</p><p class="ql-block">收藏贝叶经、唐卡、封诰等珍贵宗教文物,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白宫主“政”,红宫主“教”,二者共同构成布达拉宫“政教合一”的完整象征。</p> <p class="ql-block">现在参观预约分一号、二号线路,二号线路只能参观白宫,一号线路可以上红宫加白宫。我们因为预约晚了,只能参观白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蹲坑”。当年这里的主人们入厕,那可就是飞流直下的感觉喽。</p> <p class="ql-block">拉萨现在已经拥有几座五星酒店,非常豪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藏式餐厅,华美庄重,食品也非常美味。</p> <p class="ql-block">拉萨不夜城美食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拉萨不夜城步行街的”老凤祥金楼,金碧辉煌,一点也不输大上海。</p> <p class="ql-block">拉萨,我国西南边陲的首府,这座美丽的圣城谱写民族和谐,繁荣安详的序曲。藏族同胞从奴隶制社会跨越时代,现在已经步入新时代的现代化都市。在祖国的怀抱中繁荣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