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三国地处亚欧交接地带,这里各种文化沉淀至今深深地在这片土地。<div>阿塞拜疆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虽然她曾是沙俄,苏联的一员。</div><div>今天我们开始离开其首都巴库来一次文化遗迹游览。</div><div>迪日巴巴陵墓是阿塞拜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舒沙古城的一座历史悠久的苏菲派圣徒陵墓,融合了波斯、高加索与伊斯兰建筑风格,是舒沙文化遗产的核心象征之一。<br></div> 陵墓建在一个小山丘上。<div>迪日巴巴陵墓与舒沙古城的“少女塔”“阿斯坎德陵墓”等共同构成城市的历史记忆,2000年被列入阿塞拜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div> 陵墓主体为一座方形石砌建筑,顶部覆盖洋葱形穹顶(高约8米),穹顶外表面以蓝色琉璃瓷砖镶嵌。 进入陵墓前需要经过几组Z字形台阶,这些台阶没有任何扶手,需要人们缓缓而上。 入口处有半圆形门廊,两侧立有石柱,门楣上用阿拉伯书法题写“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يمِ)。门前有12级石阶,象征苏菲修行的“十二阶段”。 墓室内部设石棺(无遗体,仅作象征),墙面刻有《古兰经》经文与苏菲诗歌。 墓室仅仅10平方米。<div>迪日巴巴陵墓建于18世纪中叶(约1747年),是为纪念苏菲派神秘主义圣徒迪日巴巴而建。迪日巴巴是18世纪舒沙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苏菲导师之一,生前以苦行、慈善和宗教布道闻名,被当地民众视为“保护者”与“精神导师”。陵墓由其弟子或信徒捐资修建,旨在为其提供永恒的安息之所,并成为苏菲教团(尤其是纳格什班迪教团)的朝圣地。</div> 走出墓室,二侧有小道可以走到小山丘顶部。<div><br></div><div>这块岩石风化得非常有型。</div> 远处是一个村庄。 从高处看风化的岩石视乎仰天状。 离开迪日巴巴陵墓,我们去参观一个古村-基什村,它是阿塞拜疆舍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div><br><div>基什村是阿塞拜疆西北部山区的一个古老村落,历史上曾是阿尔巴尼亚人的聚居地之一。这里的“阿尔巴尼亚人”并非现代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主体民族,而是指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一个已消亡的古代族群,曾分布于今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与俄罗斯达吉斯坦一带,公元4-11世纪曾在高加索地区建立过独立的阿尔巴尼亚王国。</div></div><div><br></div><div>一位村民行走在村道上。</div><div>民居都是石头切墙,液化气都接入每户,计数表具非常明显可见。</div> 石头铺设的村道。 苹果树硕果累累。 沿着山路走向基什村去参观一座阿尔巴尼亚教堂。<div>它是阿塞拜疆境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小众宗教建筑,是该国少数保留的阿尔巴尼亚族基督教遗产之一。</div> 村民坐在路边聊天。 热情的老人与我们互动。 小朋友好奇地看着我们一行游客。 偏僻的小山村,小朋友对外人总是有种好奇心。 一对年轻的夫妇。 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多数信仰东正教(后部分改信伊斯兰教),基什村教堂即为这一族群遗留的宗教建筑。<div>教堂的具体建造年代尚无明确记载,但推测可追溯至10-13世纪(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鼎盛时期),可能在18-19世纪经历过修缮。20世纪后,随着阿尔巴尼亚族群逐渐伊斯兰化或迁移,教堂逐渐废弃,直至近年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br></div> 另一队参观人群也来到了教堂。 这群老人也不知道是阿塞拜疆人还是他国无法鉴别。 基什村教堂是典型的高加索山区东正教堂,建筑风格融合了本地石材工艺与东正教传统形制。<div><br></div><div>一组教堂外观图。</div> 单入口位于西侧,门楣为半圆形石拱;南、北墙各开1扇小窗(高约1米),用于采光,窗沿刻有简易的十字纹饰。 游客好奇地发现一只山龟在爬行。 教堂门前有几具人类骨骸,据考证这些先人身高很高,后来移居北欧。现代北欧人平均身高都高于其他地区人类。 女儿在给爸妈拍照。 外墙以当地灰色石灰岩砌成,墙面粗糙但坚固,体现山地建筑对材料的因地制宜。 屋顶为单穹顶结构,顶部原立有木质十字架(现仅存基座),穹顶直径约3米,内部无复杂装饰,仅保留简单的宗教壁画残迹。 高加索山区东正教堂,规模较小(约50㎡)。 教堂需购票进入,它们的票价内外有别,外国人贵一点。<div><br></div><div>教堂在山顶,周边环境不错。</div> 这对夫妇很认真,都带着手写笔记本,他们带着三个孩子同行哦。 游客有趣的表情。 一家子亲密互动。 走出教堂,看看村子里的小店。 应该是母女吧? 准备餐食。 厨娘在准备菜肴。 非常专注工作。 和村民合影。 和气的老板。<div>那位穿着绿色T恤亚裔是来自韩国游客。</div> 给老板来张侧身照。 街拍。 老人们在打牌。 聊天的村民。 快乐的孩子们!<div><br></div><div>再见基什村!</div> 离开基什村,我们去往舍基另一处文化遗产参观。<div><br></div><div>舍基是一座“活着的丝路古城”,既有汗王宫殿的威严、古客栈的烟火气,也有高加索山脉的自然馈赠。在这里,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交融,手工艺与音乐传承千年,是探索阿塞拜疆多元文化、体验高加索风情的绝佳目的地。<br></div> 非常和善的微笑,这位老妇人在路边售卖地方产品。 这个街边售货亭挺有地方建筑特色。 陶罐是当地特色产品。 舍基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提及此处为“凯尔特人聚居地”。公元10-15世纪,随着丝绸之路北支线(连接波斯、高加索与中亚)的繁荣,舍基因位于穿越高加索山脉的“阿拉克斯走廊”要冲,成为商队中转站。当时商队在此歇脚、交易丝绸、香料、毛皮,留下了早期商栈、清真寺和住宅遗址。 街边发呆的老人。 这栋建筑是否就是汗王皇家宫殿东边的清真寺? 可能就是古老的的汗王皇家清真寺。 古客栈的外墙犹如宫城高大坚固,外墙采用当地石材砌成,厚实隔热,适应高加索山区气候。毕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在当时是非常豪华的住宿酒店。 沿着斜坡走向古客栈大门。 客栈大堂。 这些房间应该是大堂接待处吧。 这位美女游客买到了心仪的草帽。 古客栈院子。<div>中央设有露天庭院,周围环绕拱形客房,顶部为木制横梁和砖砌穹顶,兼具通风与采光功能。</div> 院子里,花园,水池配置完整。 分为上下两层,底层用于存放货物(设有地下室和坡道),上层为拱形客房,兼具防御与贸易功能。 院内景色。 院中有泉水饮水处。 快乐的游客。 曾是丝绸之路上商队的重要中转站,为往来于欧洲、中东与波斯之间的商人提供住宿和货物存储服务。 这里可以清晰看到拱形屋顶,木制走廊,二层结构还有地下室。保证住宿,储存货物。 离开古客栈,我们沿着舍基古城街道去参观汗王皇家宫殿。 这就是汉王皇家宫殿参观入口处。 舍基汗王皇家宫殿又称“希尔凡汗宫”,是阿塞拜疆西北部舍基古城的核心历史建筑,曾是希尔凡汗国最后几位汗王的王宫,也是高加索地区伊斯兰建筑与汗王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融合了波斯、高加索与欧洲装饰元素,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舍基历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div><br></div><div>这是汉王的夏宫。冬宫在另一处。<br><div><br></div><div><br></div></div> 在宫殿花园另一角度拍摄。 游客进入宫殿参观是不准拍摄,这是宫殿正面照片。<div>依山而建,由主宫殿、清真寺、花园组成,占地0.5公顷,外墙以浅灰色石灰岩砌成,装饰几何纹浮雕与阿拉伯书法(《古兰经》经文)。<br></div><div>内部装饰:中央大厅保留汗王宝座基座,天花板绘制波斯细密画风格的星象图;清真寺以蓝色瓷砖镶嵌,米哈拉布(朝向麦加的壁龛)雕刻精细。</div> 宫殿前面的左侧一门,典型波斯风格。 舍基汗王宫殿前的两棵500年波斯橡树,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奇迹,更是舍基历史与文化的“活见证”。它们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高加索山区的岁月流转,也让每一位到访者在触摸树皮的纹路时,感受到时间的重量。 姐妹俩在看什么啊? 哈哈,小妹妹拍照开小差了。 等待进入宫殿参观。 父女接受我们的拍摄。 在宫殿院子里还有舍基文化中心。 小女孩面对着各种神态陶俑跳起舞了。 艺术墙,我看不懂这么多陶制艺术品。但是他们特别美! 孩子们在喷泉处戏水呢。 这三个孩子特别美,我非常喜欢这幅抓拍的照片。 中心没有开放,我们在走廊里拍摄这些艺术品。<div><br></div><div>这幅将阿塞拜疆所流行的花型通过女孩披风而展现出来。</div> 充满艺术氛围的走廊。 红陶制品很古朴。 这幅可能是古舍基城。 这幅是古客栈的油画。 陶制品是舍基一大特色。 拍摄于2023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