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失足跌落一个诗意的世界里,从此另一个我开始出发。人生有些相遇,必定是一份礼物,一次恩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了好多诗,认识了很多诗人,比如海桑、费尔南多·佩索阿,玛丽·奥利弗等,虽然没有沾染上诗意的芬芳,但是出发上路了,只要上了路,就会遇上“庆典”。海桑的诗读起来还是有些感觉,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也能从中获取很多力量(另外再分享)。今天想谈谈自己被玛丽·奥利弗和顾城拒绝的感受,读不懂,感觉像词语堆砌,应该是自己太肤浅,无法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对诗歌庸俗的理解是: “叙事铺陈 + 画龙点睛” 的逻辑,而顾城的诗、玛丽・奥利弗的《从万物中醒来》,刚好属于 “跳出传统叙事逻辑” 的诗歌类型。仔细查找了一些对两位诗人的一些解读文章,建立一点点新的链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顾城和玛丽・奥利弗的诗,走的是另一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顾城的诗,是 “童话式的直觉碎片”。他像个 “用文字搭积木的孩子”,不追求 “故事完整”,更在意 “瞬间的感受捕捉”。比如他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没有前因后果,没有叙事铺垫,就是把 “黑夜”“黑眼睛”“光明” 三个意象猛地摆在一起 —— 不是 “讲道理”,而是让你被这组矛盾又强烈的画面击中,至于 “黑夜是什么”“光明是什么”,他不直接说,留给你自己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玛丽・奥利弗的诗,是 “万物的慢镜头凝视”。《从万物中醒来》里全是 “看蚂蚁搬家”“听草叶生长”“摸石头的纹路” 这类细碎的事,她不急于 “总结意义”(比如 “从蚂蚁身上学坚持”),而是把自己 “放进万物里”—— 写一只鸟,就只写它 “翅膀掠过水面时的影子”“啄食浆果时的停顿”,像用文字拍一部无声纪录片,让 “意义” 藏在 “观察的细节” 里,而不是跳出来 “点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把 “核心思想” 放在最后,而是让每个词、每个意象都平等,像散落在地上的星星,不是 “一条线”,而是 “一片星空”,需要我们站进去,慢慢捡。</p> <p class="ql-block"> 我读诗会陷入一个误区:“我必须知道诗人想表达什么,才算读懂了”。但对顾城、奥利弗这类诗人来说,“诗人的意图” 没那么重要,“你自己的感受” 才是关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读奥利弗的《野鹅》:“你不必善良 / 不必跪行百里,穿越荒凉的祈祷 / 你只需让你温柔的身体 / 喜欢它所喜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用纠结 “她是不是在反对善良?”“野鹅象征什么?”,先感受 “不必跪行”“身体喜欢” 这几个词带来的松弛感:是不是像有人拍着你的肩说 “不用逼自己做完美的人,舒服就好”?这种瞬间的 “松弛”,比 “解读象征意义” 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类诗的 “好”,恰恰在于它不 “强迫你懂”,而是给你一个 “感受的缺口”—— 你填进去的,是你自己的生活、回忆、情绪,所以每个人读,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带着自己的真心去读,哪怕只是觉得 “这句的画面很好看”,也是一种 “读懂”—— 毕竟,诗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 “诗人想告诉你什么”,而是 “它让你想起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被诗人拒绝之后,一点点的反思,读诗的路上还是“路漫漫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