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访故宅,功过论中堂一一李鸿章故居参观沉思

姚先生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丹桂的馥郁芬芳漫透合肥的街头巷尾,恰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团圆的氛围与假日的喜悦交织,我与家人便在此刻驻足这座皖中名城,开启了为期六天的风情之旅。</p> <p class="ql-block">  10月2日的早晨,我们循着淮河路步行街的繁华烟火,找寻到绻缩于闹市中的晚清名臣李鸿章故居。这处故居与周遭霓虹闪烁的摩天大楼形成反差,它以一袭黑瓦灰墙的古朴姿态,静静伫立在车水马龙间,宛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默默等待着游人叩响时光的门扉。</p> <p class="ql-block">  步入故居,占地3500平方米的江淮民居格局徐徐铺展。前后三进院落层层递进,两层砖木楼宇错落有致,飞檐翘角间尽显皖派建筑的精巧,雕花窗棂上则细细刻着岁月的纹路。</p> <p class="ql-block">  虽值假日,故居内游客并不稠密,少了热门景区的喧闹嘈杂,多了份能让人沉心品读的静谧。穿行在迂回回廊与陈列展厅之间,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脚步声在梁柱间轻轻回响,那些斑驳的木柱、褪色的匾额,都在无声诉说着主人李鸿章跌宕起伏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的“李鸿章生平展”,用珍贵老照片、泛黄奏折手稿与详实文字史料,为参观者清晰勾勒出这位晚清重臣的人生轨迹。展览循着“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脉络依次递进,将一个立体鲜活的李鸿章从历史尘埃中打捞出来。</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合肥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他的一生恰好与晚清风雨飘摇的岁月重叠:从少年及第、踏入仕途,到组建淮军、平定战乱,再到主持洋务、周旋列国,最终却背负骂名、签下辱约。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国家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提及李鸿章,世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不平等条约签订者”的标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刻满民族屈辱的文书上,他的签名如一道醒目的伤疤,成了“卖国贼”的代名词,百余年来背负着无数骂名。</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点,故居内展览并未回避,而是客观还原了历史,彼时的清朝已经积贫积弱,鸦片战争的炮火击碎了“天朝”的幻梦,在列强环伺下,“弱国无外交”已成铁律。这些条约本是清政府战败后的无奈妥协,李鸿章作为清廷的“外交代言人”,纵有万般不愿,也只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周旋。那些看似“卖国”的标签背后,藏着一份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与挣扎。</p> <p class="ql-block">  若仅以“签约者”的身份定义李鸿章,未免太过片面。在故居展厅中,大量史料还记载了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先驱”的另一面,这也是我此次参观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李鸿章自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手握清廷经济、军事、外交实权,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试图以一己之力为腐朽的王朝注入新生机。他的一系列举措,推动着中国近代化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亲手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主持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与停滞;</p><p class="ql-block"> 创立北洋水师,建成旅顺、大连、威海卫军港,让中国海军在1875至1885年间一度成为亚洲最强;</p><p class="ql-block">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倡导科举改制,为中国培育了第一批近代化人才。</p><p class="ql-block"> 展厅墙上悬挂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第一”牌匾,更清晰记录着这些功绩,每一个“第一”,都是他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有力佐证,也为后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军事上的建树,同样是李鸿章人生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席卷全国,清廷统治岌岌可危。正是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凭借严明的军纪与灵活的战术,相继击败太平军与捻军,成为维护清廷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后,他又仿效西方创办兵工厂,制造西式枪炮弹药,推动清军武器装备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型,迈出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关键一步。这样的雄才大略,难怪能得到清廷的信任与重用,成为晚清朝廷不可或缺的“顶梁柱”。</p> <p class="ql-block">  然而,再杰出的人才,也难以挣脱时代的枷锁。故居中一幅慈禧太后与朝臣议事的照片,仿佛道尽了李鸿章的无奈——在那个皇权至上、吏治腐败的年代,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得不唯慈禧太后的脸色行事。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破船,即便有技艺精湛的舵手,也难以抵挡狂风暴雨的侵袭。李鸿章倾尽一生试图“补天”,却终究没能挽救大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功过难评”的历史漩涡。</p> <p class="ql-block"> 淮水汤汤,见证了合肥的百年变迁;故宅巍巍,留存了一段复杂的历史记忆。此次参观李鸿章故居,不仅让我近距离触摸到了晚清的历史脉搏,更让我学会了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人物。或许,这便是李鸿章故居存在的意义——它不只是陈列文物的场所,更是引导我们思考过去、启迪未来的窗口。而李鸿章这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也值得我们在百年后的今天,给予他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