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次早上的骑行,我选择了浦东的三林塘镇。选三林塘镇骑行,主要在于它能让我在城市里轻松找到“慢生活”的节奏不用跑远就能感受上海的“老底子”味道。</p> <p class="ql-block">去往三林塘的路上我经过了那座被称为“东方之光”的雕塑,它以日晷为原型,是千禧年的时候为迎接新世纪而建,如今已成为浦东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浦东骑行会经过许多以山东的地名命名的道路,比如我这次看到的德州路、高青路、海阳路和胶南路,这让我这个山东人感到十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三林塘这个地方以前称作筠溪,三林塘的名字发祥于北宋年间,因福建漳州的林乐耕第五次参加乡试落榜后,决定不再出仕,携妻带子取水道北上,最终在浦东的这条河畔定居,分别居住在东庄、中庄和西庄,因其姓林,此地合称三林庄,河流也就成了“三林塘”。</p> <p class="ql-block">从大路进入三林塘要经过一处牌楼,我在牌楼前支下车子,仰头品读立柱上的楹联:“古镇历春秋,与世无争,当可归真守朴;筠溪流日夜,得天独厚,自能卧虎藏龙”。今天我来到这里希望也能感受到三林塘古镇悠久的历史和与世无争的宁静氛围,同时也来结识那些由日夜流淌的筠溪孕育出的英才。</p> <p class="ql-block">牌楼身后的联语是:</p><p class="ql-block">“林乐耕沿塘垦植三林农艺精从宋,</p><p class="ql-block"> 储丽中义塾经营筠溪文教兴于明。”</p><p class="ql-block">上联写的是林乐耕对三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林乐耕与当地百姓一起垦植,推动了三林塘的农耕文明,其后代繁衍成为世家大族。下联提到的储丽中是明朝人,名为储昱,丽中是他的字。他在筠溪建立的储氏义塾,促进了三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得筠溪一带的文教在明代得以兴盛。</p> <p class="ql-block">我在晨光中从宽阔的大路拐进小街,那喧嚣便瞬间被揉碎在小镇的安祥里。临街商铺的木窗棂透着暖光,软软的时光里,只有我的轮迹和行人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一塘波光遥接千古月,</p><p class="ql-block">三街古巷携带四时风。</p><p class="ql-block">连接三林老街牌楼上的这副对联把三林塘的景致与时空感揉在一起,是水月勾连起的静谧,是街巷包裹着的烟火。我站在三林塘边望去,风吹过粼粼的波影仿佛真的牵住了千年的光阴,带着春的绿意和秋的桂季掠过肩头,对联里写的,不就是我此刻感触到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尊崇历史的三林塘后人在老街上建起了名人廊,用以缅怀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乡贤。</p> <p class="ql-block">廊下正中位置,林乐耕的石雕像默然伫立。廊柱上"崇文尚德,耕读传家"的家训石刻如基因般镌刻在三林塘的年轮里。</p> <p class="ql-block">我在廊间驻足,阳光穿过黛瓦,在"三林始祖"林乐耕的雕像上投下暖光。千年前的迁徙与开拓,百年间的坚守与奋进,都凝结在这长廊里,随三林塘的流水,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在廊下我遇见了曾任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天文专科总教习的火荣业。三林塘的水,曾载着火荣业的目光望向苍穹。这位三林塘的乡贤,是近代中国航海天文领域的耕耘者,一生与星图、算表为伴。他20岁进入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师从贾步纬研习天文、历象学。在江南制造局在广方言馆另设的天文专科里,贾步纬总教习逝世后由火荣业继任,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天文、历算人才。火荣业曾协助贾步纬编译了《航海通书》。顺便说一下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名字,核心是“广”与“方言”的结合:“方言”并非指地方土话,而是清末对“外国语言”的统称,“广”即“广泛学习、推广”之意,合起来就是“广泛学习和传授外国语言文字的学堂”。它是洋务运动中为打破语言壁垒、引进西方科技而设,最初以英语、法语为主要教学内容,后来又加入日语,本质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外语专科学校”之一,为后续翻译西书、培养外交和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广方言馆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孔孟的故纸,一头接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学生们既要背得“仁义礼智信”,也要算得清机器齿轮的咬合;教员们既要通晓经史,也要能与洋人讨论格致之学。这些在馆内学来的语言与知识,逐渐化作舰船上的《航海通书》,化作矿场里的勘探图纸,化作学堂里的新式课本,悄悄改写着时代的认知。如今火荣业的名字静立在石碑上,那份以学识济天下的初心,仍如他曾观测过的星辰,在时光里闪着温润的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还遇到了穆藕初(1876-1943)先生,他是从三林塘走出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驱。穆藕初出生于棉商家庭,13岁进入花行做学徒,后通过夜校学习英语,1909年赴美留学,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学习农科、植棉、纺织、企业管理等,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回国后,穆藕初筹资创办纱厂,他废除工头制,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治厂,建立起严格的报表统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引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此外,穆藕初还将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译为中文,名为《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于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为中国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他的管理法可归纳为“三省五化四无”,即省工、省料、省时;纪律化、标准化、专门化、简单化、艺术化;无废才、无废材、无废时、无废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三林塘的老街上有座汤宅,那是汤学钊(1854-1929)的故居。汤学钊是出自三林塘的商界巨擘与公益先驱。由于他的努力使“三林塘标布进京城”成为了现实,当年三林塘家庭纺织业得以复盛。此外,汤学钊热心公益事业,曾与友人联合创办了三林书院。三林塘地处浦东,是当年松江府下最早植棉的古镇之一。三林塘标布是自元代起便产于松江府三林塘的棉布,受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推动发展,以光滑洁白、宽一尺二寸著称。明代中期,三林塘因布市而繁荣昌盛,成为松江府纺织中心之一。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如今,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发展,三林塘标布已经淡出市场,已经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种传承。</p> <p class="ql-block">与三林堂名人廊相邻的是文昌阁。我经过三林塘老街的时候,文昌阁的飞檐正挑过一缕轻风。木构斑驳里藏着旧时的书声,阁角高高扬起,好似还在把古镇的文脉,轻轻摇进塘水的波光里。</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三林当地文教兴盛的标志性载体,既是古代百姓祈愿文风昌明的精神寄托,也是三林地区从农耕向“耕读传家”文化转型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掌管文运功名的神祇。文昌阁的存在,反映了三林先民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成为当地崇文重教风气的具象符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先辈而言,文昌阁是“文运的象征”,过去每逢科考、开学,便会有人来此祈愿孩子学业有成,这份朴素的期盼让它成了连接“日常烟火”与“文化理想”的纽带;对年轻人而言,它是看得见的“家乡记忆”,阁角的檐牙和斑驳的木构,都藏着从小到大对“三林有文脉”的认知,是心里认得出、念得起的家乡符号。</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文昌阁,成了非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这里是同济大学的非遗实习基地,还是三林瓷刻非遗展示空间。</p> <p class="ql-block">三林瓷刻和三林本帮菜以及三林刺绣构成了“三林三绝”。三林瓷刻以刀代笔,在瓷面上刻写字画,工艺精湛,令人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三林中学的老校门也被保留了下来,青砖浸着岁月的温软。爬满藤蔓的墙面上还留着旧时课堂的影子,仿佛能听见往日朗朗的读书声回响在斑驳的木楼板上。这里承载过多少人的青春?连墙角的青苔静静地伴随着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把三林塘的旧时光,悄悄酿成了老街上绵长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就在石板路的旁边,立着一座三林塘老街的亭。亭子四隅飞檐如振翅的蝶,攒向穹顶那一点。所谓“勾心斗角”,原本便是这般精巧的相拥。檐下红灯笼垂着,风过便轻轻晃,把暖红揉进青砖的微凉。亭畔兰花草开得正盛,紫花缀在碧叶间,感受着“风从花里过来香”的意境。我的车轮碾过石板的声响都轻了,心变得很静。</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古建筑总裹着江南的诗意。檐牙翘得精巧,临水立得雅致,粉墙映着天光,黛瓦叠着云影。青瓦屋顶的老虎窗探出屋面,悄悄打量着塘面的波光;屋檐下晾着的衣裳随微风轻晃,染着家常的暖意;阶前各色鲜花热热闹闹地开着,把日子衬得鲜活又明亮,满是让人安心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我经过三林堂的每一座庭院,都会静静地诉说往昔的故事。那些青砖雕花的大门,那些历经风雨的房屋,都在诉说着三林塘深厚底蕴和那传承不息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三林塘有一座古戏台名字叫做照胆台,照胆台歇山式的屋顶庄重中透着飘逸,砖、木、石的工艺细节,留存了传统建筑的审美与技艺,算得上是江南地区古戏台的典型代表了。三林塘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每年春天的“三月半”圣堂庙会以及中秋节等节日,这里都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的台面上安放着舞龙的龙头,这个龙头体型巨大,放置在照胆台古戏台上十分吸睛。朱红的漆色浸着岁月,龙眼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紧邻照胆台古戏台的是三林龙狮会馆,这里是弘扬中华舞狮艺术的专门场所,“浦东绕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馆培养了大批青少年传承人,推动着龙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林塘居委会更像是檐下的“邻家客厅”,嵌在老街这份<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紧不慢的温润里,</span>没有办公楼的疏离感,推门就是熟稔的烟火气。门楣上的牌子不张扬,却比任何路标都让人安心。它不是老街的“旁观者”,而是长在烟火里的“一份子”。它守着石板路,听着街坊的家长里短,把“服务”酿成了“陪伴”,让老街的日子,不仅有历史的余韵,更有触手可及的踏实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从街边的共享书柜与爱心接力墙上,我就能具体的感受到这种温暖。雨棚遮掩下的共享书柜嵌在斑驳的墙面上,书架上整齐码着杂志和书籍,像是有人把自家书房的一角搬到了街头。我停下来看上边写着这样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如果你有感兴趣的书,可以借去看,看完了记得还回来。同时,如果你有愿意分享的书籍,也可放于此。这方小书柜装满了融融的文化暖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转过墙角便是那面爱心接力墙。没有华丽的装饰,只一方朴素的空间,挂着居民们洗净叠好的衣物,摆着闲置却完好的鞋子,每样东西都带着主人手心的温度。这面墙从不是简单的“旧物传递”,而是把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串联起来,让“闲置”生出“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共享书柜和爱心传递墙不像古建筑那样承载太多的历史,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共享”与“互助”种进了老街的日常。小镇最动人的风景恰是街畔这缕看得见、摸得着的人间暖意。如两簇不熄的灯火,悄悄的点亮了平凡日子里的善意。</p> <p class="ql-block">除了氤氲在老街上的文化气息,街上的老字号也是藏在巷弄里的时光滋味。酱瓜铺子的缸里浸着百年的酱香;肉皮店的木架上金黄的肉皮是老辈人宴席上的念想;街角的蔬菜种子店,也满是生活的温软,藏着四季的生机。这些老字号把日子酿成了绵长的味道,始终飘着时光的甜香。</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了一家“独具酱心”的三林老字号酱瓜店。</p> <p class="ql-block">小店的台面上排着一溜儿圆圆的小瓷缸,缸口上盖着透明的玻璃板,酱菜在深褐色的卤汁里透着莹润。掀开缸口,老卤混着酱香的温厚气息便瞬间扑进鼻翼。洋姜滚着细密的酱色纹路,像裹了层时光的蜜;腌制的生姜泛着浅黄,断面还能瞧见新鲜的肌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家小店里买了一点洋姜和鲜的姜片,打包的时候就忍不住尝了一口,这些酱菜并不咸,而是透着一种鲜香。</p> <p class="ql-block">洋姜的之所以叫洋姜,因为它看上去的确和生姜长得很像,腌过的洋姜口感很特别,没有生姜的辛辣,而是呈现出一种脆嫩的口感,咸鲜中带着微甜,酱汁的味道充分渗透到洋姜的每一丝纤维中。 </p> <p class="ql-block">姜片经过精心腌制,咸甜适中,本身的辛辣味被巧妙地调和,只留下淡淡的辛香,吃起来既开胃又不会觉得过于刺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店主把坠着乳卤汁的洋姜坠和混着酱味的生姜称好装到塑料袋里,也装进了这味道里的亲切,我把酱菜装好,放到了骑行的背包里,感觉自己带回来的不只是精致的调味,更是小镇日子里慢浸慢酿的那份踏实。</p> <p class="ql-block">三林塘还是上海本帮菜的味觉原乡,在老街上,我随处都可以看到上海本帮菜的菜馆。都说三林塘的水,是上海本帮菜的魂。明清时商船泊岸,南来的鲜鱼、北运的时蔬在此聚散,灶间的烟火便循着水脉升腾。我虽然无暇在这里品尝,却可以从各种描述里去品味个中的滋味。那道招牌的“三林塘肉皮”,把寻常食材熬出了琥珀光泽,吸饱高汤后入口即化,藏着上海人对“浓油赤酱”最本真的执念。老灶上炖着的腌笃鲜,笋鲜渗进肉香,是春日里最妥帖的滋养;红亮油润的扣三丝,刀工细得能穿针,每一口都藏着老匠人的讲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味道里藏着“就地取材”的智慧,也有着“兼容并蓄”的包容;既有岁月的厚重,又藏着生活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如今烟火依旧,三林塘的味道早已融进上海的街巷,却始终守着那份从水乡里长出的、不疾不徐的鲜美。</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老街由东向西走走停停,并不急着赶路,而是去感受老街这种怡人的节奏。三林塘港的水边有人在悠闲的垂钓,过了西林街的小桥,就算是出了老街了, 我下一站要探访的是这里的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西昌寺就在西林街不远的地方,它是由西昌庵和西城隍庙合建而成,体现了佛道和谐共存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昌寺历史悠久,其前身西城隍庙始建于宋代,曾被称为“三林源”。眼前的殿宇是近些年来重新修建的。城隍殿供奉的城隍爷是李若水,李若水(1093-1127)是北宋末年抗金名臣,靖康之变后,李若水随宋徽宗、钦宗两帝被金人虏去金国。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年仅三十五岁。宋高宗赵构念其忠孝,封他为松江府城神,称威灵公。明代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改封至三林城隍,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和祭祀。</p> <p class="ql-block">隔着栅栏门,我可以看见寺内有露天观音像以及并排的大雄宝殿和城隍殿。</p> <p class="ql-block">三林塘路边种了不少构树,总透着股野趣的鲜活。枝桠间缀满的红色花球最是惹眼,毛茸茸的质感裹着细碎的蕊,风一吹就轻轻晃,阳光洒在上面,红得透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的叶子更见特别,像张开的小手掌,纹路清晰得能看见叶脉里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三林塘老街的石板路,我前往崇福道院的方向去。刚拐出巷口,小镇的烟火气又换了副模样。生煎店的师傅正用长勺翻动着锅里的生煎,金黄的外皮鼓着小泡,油花滋滋地响着,空气里都浸着肉馅的鲜与面皮的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往前没走几步,又被荠菜肉大馄饨的招牌勾住了目光。玻璃柜里码着胖乎乎的馄饨,翠绿的荠菜馅儿隐约透出来。我手不自觉地摸向口袋,琢磨着带些生馄饨回家,水开下锅,就是一顿暖乎乎的饭,可又怕家里的饭剩下浪费,站在店门口,来来回回犹豫了好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纠结着离开,路边小摊上的鲜绿又吸引了我的视线。老伯伯守着几兜刚从地里摘的菜,与买菜的街坊商量着价格。</p> <p class="ql-block">原本是去寻古观的路,倒先被这小镇的寻常烟火,熨帖了满心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三林镇的烟火深处,藏着一座浸满岁月的崇福道院,相传这里是最初是东吴陆逊为母所筑的家祠;北宋年间改祀真武大帝,成了一方道观,宋徽宗曾亲赐“崇福道院”匾额。道院的建筑是江南的雅致模样,飞檐翘角似要揽住流云,雕梁上的纹样浸着时光的包浆,一笔一画都藏着古匠人的心思。我来到这里的时候,道院并没有开门道,我处在外围浏览了道观的建筑。当地人更喜欢把这里叫做圣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都要在这里举办“三月半”圣堂庙会,这是刻在三林人骨子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告别三林镇的时候,我的脑海中还浮现着老街墙上的“时光絮语”,那些画在墙上的风俗。有的画里是刚出锅的三林肉皮,有的画着织土布的匠人,还有鲜活的“三林舞龙”,让人仿佛能听见锣鼓声在老街巷里回荡。风吹过墙面,画里的纹样好像在轻轻晃动,三林塘的味道、手艺与故事就这样留了下来。这些从时光里裁下的碎片,轻轻地贴在了三林塘烟火气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三林塘的早晨给了我一泓碧水浸满时光的温柔,这有日子本该有的从容。三林塘的“老”,从不是褪色的陈旧,而是像塘水沉淀的故事,像酱菜发酵的醇香,带着岁月酿出的温情,悄悄揣满我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