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长沙,我画老长沙

柳玉

<p class="ql-block">老长沙全景图(铅笔画)</p> <p class="ql-block">柳玉的《老长沙》系列作品之《长沙城南》(1-12)描绘了长沙城南的十二处代表性街景,包括:正南门、第一师范、西文庙坪、火宫殿、坡子街(西段)、坡子街(东段)、天心阁、都正街、浏城桥、浏阳门、东茅街与仁术医院,以及下河街。这些街景生动展现了长沙城南的历史风貌与市井气息。</p> <p class="ql-block">柳玉的《老长沙》系列作品之《长沙城北》(13——23)描绘了长沙城北的十一处代表性街景,包括:小吴门、湖南省国货陈列馆、中山亭、湖南教育总会大楼、中山纪念堂、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湘雅医院红楼、湘春门与湘春路、基督教北正街教堂、新开门以及开福寺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这些建筑与街景不仅是长沙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承载着几代长沙人共同记忆的文化地标。通过对这些城市空间的细致刻画,柳玉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老长沙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我爱长沙,我画老长沙</p><p class="ql-block">我叫柳玉,长沙学院一名退休教师。若问我这一生与何处缘分最深,我的答案,毫无疑问,是长沙。</p><p class="ql-block">我的生命轨迹,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与这座城市的相遇。祖籍山东蓬莱,1959年5月生于广西玉林,1966年2月,我尚在懵懂之年,便随着父母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阳朔,迁到了湘江之滨的这座古城。从此,我的根,便深深扎进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在长沙,我读完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甚至连我当年下放劳动的望城县格塘公社,也随着长沙城不断扩展的版图,融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大学毕业后,我先是在长沙市第二十中学教授美术,其后又在长沙学院从事艺术教育长达三十七年。回望来路,我的一生,已然与长沙紧紧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1966年初到长沙时,这座城市规模尚小。记忆里的火车站还在如今的芙蓉路上,奔流不息的湘江上,还不见一座桥梁的身影。那时,城里最高的建筑,莫过于五一路上的老市委大楼和中山路上的百货大楼了。近六十年的亲历,让我成为了长沙沧桑巨变的见证者。这变化,首先体现在城市道路的不断延伸与拓宽上,继而是一座座新式建筑拔地而起,是人们身上服饰从单调到多彩的流转,是街头巷尾餐饮风味的日益丰富,是交通工具从单一到立体的飞跃,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生机,就连长沙那为人津津乐道的天气,似乎也随着城市的绿化与净化,多了几分宜人。尤为瞩目的,是湘江上飞架起的一道道彩虹——座座大桥以及江底隧道的贯通,让长沙城真正变得四通八达。如今,放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已是数也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目睹这座承载了我大半生记忆的古城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一股强烈的冲动在我心中萌发,并不断滋长。2007年,一个念头悄然成形:我要用手中的画笔,重现清末民初时期的长沙——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建筑、老行当,以及彼时的市井生活一一描绘下来。这不仅是为这座飞速迈向现代化的城市留存一份可视的历史档案,也是为所有老长沙人,挽留一缕共同的乡愁。</p><p class="ql-block">于是,便有了我笔下的这幅《老长沙全景图》。</p><p class="ql-block">这幅长卷,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以手卷的方式徐徐展开古城的风貌。画卷以南端的正南门为起点,一路向北,直至千年古刹开福寺收笔,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漫步。全卷精心构建了二十三个场景单元,每一处场景,如正南门、第一师范、西文庙坪等,都力求真实还原,它们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画作欣赏,又通过精心的空间序列与内在的美学逻辑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城市全景。</p><p class="ql-block">欣赏这幅长卷,您既可以远观其整体布局的恢弘壮阔,感受古城格局的严谨与生机;又能近赏其笔墨细节的精妙微茫,品味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间的深情。在虚实相生的构图间,在丹青水墨的晕染韵律中,千年古城的社会百态、市井烟火与建筑肌理,得以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细细论来,这幅长卷的艺术价值,或许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p><p class="ql-block">其一,是作为“建筑志”。它系统性地记录了二十三处承载着城市集体记忆的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是立体书写的历史书,它们不仅是长沙城市发展的空间坐标,更是厚重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作为“风俗志”。它全景式地呈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长沙的市井生态:茶楼酒肆的布幡迎风招展,各色商铺鳞次栉比,从奇珍异宝到日常杂货,应有尽有,构成了一幅活色生香、充满烟火气息的湖湘版“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其三,是作为“人物志”。我尝试以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在长卷中精准刻画了九千四百八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市井人物。不同社会阶层的服饰冠冕,百工百业的劳作场景,乃至那些已然或正在消逝的老行当、老手艺,皆力求纤毫毕现。这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希望能为后世留下一份晚清长沙社会众生相的珍贵标本。</p><p class="ql-block">画笔落下,不仅是对往昔景象的追摹,更融入了我个人近六十年来对这座城市深切的感知与情感。长沙,于我而言,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客居之地。她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事业的舞台,是我用大半生时间去阅读、去感受、去描绘的故乡。我爱长沙,爱她的过去,也爱她的现在与未来。这幅《老长沙全景图》,便是我,柳玉,一位与长沙结缘一生的画者,献给这座第二故乡最深沉的告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