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岱山县大长涂东剑村位于长涂岛的东部,视频里小广场的右边,在七十年代是部队十五团东剑营部,左边是步兵四连,也就是在1972年我入伍时的新兵连,在那里进行了一月的培训,从政治教育、内务条令、到队列训练!</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海风总是来得格外早,轻轻掀动窗边的旧军用水壶,发出细微的叮当声。我站在小广场边上,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脚下的水泥地早已斑驳,却仍能辨出当年操练时的轮廓。四十年前,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背着新发的绿背包,脚踩解放鞋,走进那个被称作“新兵连”的营房。那时的左边是步兵四连,右边是十五团东剑营部,中间这块空地,是我们挥汗如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记得头一天集合,天还没亮,号声一响,所有人从通铺上翻身而起,叠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连床单都不能有一丝褶皱。班长站在门口检查,眼神像尺子一样精准。我们一个个屏住呼吸,生怕内务不合格被拎出来当众示范。政治课在下午,指导员讲得严肃,我们坐在小板凳上记笔记,窗外是海,风里带着咸味,也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坚定。</p><p class="ql-block"> 队列训练最磨人。正步踢得不高,班长就让我们在腿弯处夹上手电筒,掉下来一次加练十遍。太阳晒在水泥地上,反着光,照得人睁不开眼。可没人喊累,那时候的我们,心里都揣着一股劲儿——要当个好兵,要对得起肩上的肩章。</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走在这条路上,脚步轻了,心却沉了。老营房的墙还在,只是门窗换了,墙上爬满了藤蔓。有村民在门口晒咸鱼,竹匾里铺着银光闪闪的带鱼,风一吹,味道混着记忆一起飘过来。我停下脚步,看一位老人坐在门槛上补渔网,动作缓慢却熟练,像极了当年连队里那位爱讲战斗故事的老班长。</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坐在小广场的石凳上,远处渔船归港,马达声断断续续。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踢球,笑声回荡在巷口。我闭上眼,仿佛又听见了口令声:“立正——稍息——向右看齐!”那声音穿过岁月,依旧清晰。</p><p class="ql-block"> 这片土地,曾承载过我们的青春与热血。如今它安静地躺在海岛东端,像一本合上的老相册,不说话,却什么都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