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歙县纪行:首日访徽州古城 探千年人文深蕴

清水蓝天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明代诗人笔下的诗句,早已为歙县勾勒出一幅水墨氤氲的轮廓。国庆佳节前夕,筹备这场亲子徽州之旅时,一股源自文化根脉的厚重温情便悄然漫溢。为让旅程不止于 “观景”,更能触达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核,我特意联络了素有 “徽州活地图” 之称的篁墩游子 —— 篁墩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程朱理学的关键发祥地,而这位宗亲深耕本土人文数十载,兼任程朱理学相关研究组织秘书长,对这片土地的历史肌理与文化脉络有着通透的认知。 在他眼中,歙县的砖石非寻常石块,街巷非普通通路:每一处肌理都承载着理学哲思,每一寸空间都镌刻着宗族记忆,是鲜活的 “文化载体”,而非静止的 “景观符号”。交流之初,我仅言明 “携孙辈探寻徽州文脉” 的初衷,便获其热忱回应。他熟知歙县境内鲜为人知的文化标识,更深谙孩童的认知规律 —— 不做空泛说教,而是引着孩子触摸许国石坊上被岁月摩挲得锃亮的石狮,聆听斗山街老墙内沉淀的家族故事,在行走间体悟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的深邃内涵。这份对本土文化的敬畏与共情,让我们未抵歙县,便已与这片土地的灵魂完成了初遇。 更显周到的是,他深知异乡人对 “归属感” 的渴求。国庆假期歙县民宿房源紧张,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部分商家房价较平日上涨 1-2 倍,且需提前多日预订。应我请求,他特意联络了一家能让人 “沉浸式融入徽州烟火” 的民宿,并提及民宿女主人是资深摄影爱好者 —— 在歙县这样的古城,摄影于她早已超越 “记录” 的范畴,而是以镜头为媒介,与土地、历史对话的独特方式。与这位篁墩宗亲的通话,如同一把温润的铜匙,轻轻叩开了通往歙县灵魂深处的门扉,也为这场亲子之旅埋下了满含人文意趣的伏笔。 10 月 5 日上午,待儿媳结束夜班归家(其前一日值守至次日九时许),我即刻核查提前备好的行囊。我们预订的列车于十一时许发车,为规避地铁高峰延误风险,儿媳当即通过网约车平台叫车,赶赴合肥南站。需提及的是,此行去程列车票已提前购得,返程却无高铁班次,仅能选择普速列车。 <p class="ql-block">列车行驶逾一小时后,我们抵达歙县北站。出站后搭乘出租车,约一刻钟便至民宿附近区域。当我拖着行李箱拐入青石板铺就的巷弄,才发觉这家民宿的 “隐匿之妙”—— 它并非徽州常见的白墙黛瓦小院,而是由茶场家属住宅楼改造而成的老楼,楼侧悬挂着一块木质铭牌,漆面虽已褪色,“仰月草堂” 四字仍清晰可辨,岁月沉淀的温润感在斑驳肌理中悄然流露。</p> <p class="ql-block">顺着巷边仅容单人通行的狭窄石阶拾级而上,跨进门的瞬间,最先映入眼帘的并非客房,而是充当接待区的大型茶几。整块深棕色老木稳稳架于木墩之上,桌面宽阔得足以铺展三四盏茶盏;木纹如被时光揉散的溪流,顺着木板边缘蜿蜒延伸,指尖拂过,能触到细腻的打磨痕迹,连边角都被摩挲得温润圆滑,全无半分锐利之感。</p> 茶几对面各置两把雕花木椅,椅背上的缠枝莲纹样栩栩如生,花瓣卷曲处仍留存着浅浅的刀痕,可见匠人当时的力道与心思。落座时,能清晰感知木质与椅面布料相融的柔软弹性 —— 这定是常年有人落座,才养出的这般贴合身形的舒适触感。此时,民宿女主人正坐于椅上整理入住登记册,见我们进门,当即微笑起身,引我们办理入住手续。 接待区旁,是一间面积不大却尽显雅致的客厅。靠墙矗立着一张雕花描金香案,案上摆件处处透着皖南人家的精巧心思:素白青瓷花瓶中插着两支风干芦苇,苇穗轻垂,暗合 “平安顺遂” 的寓意;旁侧立着巴掌大小的木质小屏风,屏面上以水墨晕染出远山近水之景,山间流云似在纸面流转,灵动至极;屏风一侧的黄铜边框圆镜被擦拭得锃亮,镜面不仅映出香案与墙面老照片的轮廓,更悄然框住我探头观望的身影,那份 “平易近人” 的温情,在光影交错间自然流露。 香案角落更添意趣,几块灵璧石随意摆放:有的形似蜷缩小兽,石纹中藏着深浅不一的孔洞,仿佛藏着山间云雾;有的石面平滑如镜,泛着淡淡的哑光,石缝中还嵌着细绒般的青苔,宛若将皖南山水的灵气尽数凝缩于方寸石块之中。而大茶几旁的网格屏风架上,悬挂着非遗鱼灯与数块获奖纪念牌,无声诉说着民宿主人与这片土地的文化联结。 此前因客房空间带来的局促感,在踏入客厅的瞬间便被暖意驱散。客房虽小巧,却处处透着精致:墙面未做繁复装饰,仅贴着数张泛黄的皖南老照片 —— 有晨雾中渐次舒展的马头墙,也有云雾缭绕的黛色山峰,细观便知,这些皆是女主人的摄影作品。最妙的是电视柜的设计,它形似放大的长凳,凳面铺着浅灰色粗布桌布,桌布上稳稳放着一台开水壶,质朴中透着生活的温度。 抵达客房后,我们放下行李箱,简单整理仪容,便动身前往首日行程的首个目的地 —— 徽州历史博物馆。需特别提醒的是,该博物馆实行预约制,访客需提前通过官方平台完成预约。<br>徽州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歙县古城徽州路,采取免费开放政策,是系统展现徽商发展历程、徽州文化脉络的核心场所。 馆内二楼设有徽州民居实景复原区,建筑细节还原度极高,是感受徽州建筑美学的绝佳点位;此外,博物馆每日上午 10:00 与下午 14:30 提供免费讲解服务,若想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可择时参与。作为徽州古城的新地标,它堪称浓缩徽州历史文化的 “立体典籍”。 博物馆共设 “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 及互动亭六个板块,通过文物、史料、场景复原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呈现徽州从远古至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br> 从民宿步行至博物馆约需十五分钟。午后三时许,阳光斜斜洒落在古城的青石板上,将街巷两侧马头墙的轮廓拉得纤长。沿徽州路缓步前行,路的尽头,一栋兼具古韵与现代设计感的建筑愈发清晰 —— 正是我们提前预约的徽州历史博物馆。它静静矗立在光影中,等候着我们开启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无需购票,只需出示预约凭证(刷身份证即可核验),踏入馆门的刹那,仿佛有一股穿越时空的风拂面而来,将古城午后的喧嚣轻轻隔绝在外,只余下满室的沉静与厚重,与这慢悠悠的午后时光完美相融。<br> 拾级步入展厅,“天下徽州” 板块率先映入眼帘。展柜中,一艘古商船模型静静陈列,暖黄色的灯光为其镀上一层温润的质感 —— 船帆之上,似仍留存着当年运河的水汽;斑驳的船身木纹里,仿佛刻满了风浪洗礼的痕迹。模型旁的展柜中,数册徽商账本整齐摆放,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记录着一笔笔跨地域的贸易往来:从江南的丝绸锦缎,到塞北的茶叶青砖,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徽商 “贾而好儒” 的传奇。指尖轻触展柜玻璃,透过账簿上的墨迹,仿佛能窥见当年徽商背负行囊、踏遍山河的身影。 因未赶上讲解时段,我们循着展品旁的文字说明自行探寻历史脉络。在 “遥忆徽州”与“寻根徽州” 板块,文物成为无声的 “讲述者”。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原始的绳纹仍清晰可辨,见证着徽州早期人类的生活痕迹;宋代的徽州砖雕构件上,花鸟纹样栩栩如生,刀法细腻得连花瓣的脉络都清晰可见;明代的契约文书上,鲜红的印章依旧醒目,承载着当年的商事约定与宗族规范。每一件文物都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在午后的静谧中,悄然诉说着徽州从远古至明清的沧桑变迁。 不知不觉间登上二楼,转角处,一片惊喜陡然闯入视野 —— 这便是徽州民居实景复原区。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徽州建筑以独特风格、严谨结构、精湛雕镂技艺闻名,在规划构思、空间处理与雕刻艺术的融合上,尽显鲜明地域特征。其中,封火墙(又称马头墙)是徽州建筑最典型的造型符号,兼具防火与装饰功能;明中叶以后,“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 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民居、牌坊、祠堂并称为 “徽州古建三绝”。 复原区内,不仅还原了徽州民居的格局,更再现了古村落的文化肌理:中原士族移民至徽州后,“一村一族、聚族而居” 成为徽州古村落的核心特征。清代程庭在《春帆纪程》中曾记载:“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立,鸳瓦层叠,棹楔峥嵘,鸱吻高耸,宛如城廓,殊足观也”—— 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在复原区中得以生动呈现。<br> 此外,展区文字详细介绍了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拥有经典的历史建筑群,更蕴含着儒家思想、风水堪舆等人文地理信息。棠樾、许村、昌溪、瞻淇、唐模、呈坎、西递、宏村、汪口、仁里等著名古村落的图片与模型,错落分布在复原区周边,让人得以一览徽州古村落的多样风貌。 而关于 “徽州水口” 的介绍,更让人感受到徽州人的生态智慧 —— 作为古代村镇的公共绿地,水口是徽州村落形态中传统观念、文化气息与园林情调的集中体现,多选址于山脉转折或两山夹峙之处,常配套建造桥、塔、亭、阁等建筑,以增强 “锁钥” 气势。古代徽州人认为,水口关乎村落的 “吉凶祸福”,是村落外部空间的标志,亦是村落内涵的灵魂。唐模、西递、许村等地的水口案例,通过图文形式清晰呈现,让人对徽州文化的细腻与深邃有了更深的了解。 展区内,“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的专题展示同样引人驻足。据文字介绍,徽州三雕发端于宋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砖雕多用于门楼、屋檐、屋顶等部位,技法涵盖平雕、浮雕、透雕,是徽州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主要应用于屋宇梁架与家具,依据需求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技法,或保留原木本色,或髹漆、填彩、镶嵌,尽显精致;石雕则多用于廊柱、柱础、门窗、牌坊、神道等,技法与砖雕、木雕相近,风格却更显粗犷大气,且经久耐用。展柜中陈列的三雕构件,虽历经岁月,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匠人精湛的技艺与对美的追求。 <p class="ql-block">关于 “徽州牌坊” 的介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牌坊(亦称牌楼)是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建筑,按功能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里坊,用于划分居住区域;二是标志性建筑,如设置于桥梁、街衢、祠庙、衙署、墓道等处的题名坊;三是纪念性建筑,如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节孝义的功名坊、科第坊、孝义坊、贞节坊等。按用材分,徽州牌坊有石、木、砖等种类;按形制分,主要有门楼式和冲天柱式。大学士坊、贞白里坊、棠樾石牌坊群、奕世尚书坊、胶州刺史坊等知名牌坊的图片与模型,让我们对徽州牌坊的多样形态有了直观认知。</p> 展区还通过文字与文献,介绍了徽州的族规宗法、族谱与祠堂文化:徽州族规宗法注重社会教化,类型完备、功能明确、通俗易懂且能与时俱进,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核心理念,在提升道德修养、规范行为举止、调解宗族关系、保障宗族和睦、遵守国家法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徽州族谱是以表谱形式记载宗族繁衍、家族世系的历史图籍,中原士族移民徽州后形成的宗族社会, 呈现出 “姓各有祠,宗各有谱” 的态势,“十年一小修,卅年一大修” 是族谱续修的传统准则,其史料价值极高,为研究古代徽州的家庭、人口、职业、婚姻、人物、土地、诉讼、家训等提供了翔实的社会学、经济学资料;而祠堂作为同宗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多坐落于村落重要位置,是徽州士族强化宗族观念、增进宗族团结、巩固宗族组织、完善宗族制度的核心建筑,不仅承载着徽州的宗族社会、宗族精神、经济文化与建筑艺术,更是传承儒家伦理思想、尊祖敬宗与崇尚孝道祖训的重要场所。 <p class="ql-block">自主探寻过程中,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皆令我们满怀好奇。行至 “秋兴徽州” 板块,我于展柜中的徽州漆器前长久伫立 —— 从展品说明可知,“百层底” 漆器需历经数十道工序,耗费数月方可完成,每一层漆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耐心。直至此时,我才真切领悟到这份传统工艺背后的坚守与执着。旁侧展柜内的徽州戏曲服饰更令人眼前一亮:绣有金线的戏服在灯光映照下光彩夺目,结合文字介绍,</p> 我了解到徽剧与京剧的深厚渊源 —— 徽剧不仅是京剧的重要源头之一,其表演技法与服饰艺术也对京剧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些精美的纹样仿佛顷刻间鲜活起来,耳畔似能听见当年戏台上的锣鼓声与唱腔,在心底悠悠回响。如此自主探索的过程,反倒让徽州历史增添了几分亲近之感 —— 原来,一砖一瓦、一纸一笔背后,都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唯有细细品味,方能领会其中真谛。 时光悄然流转,一个多小时转瞬即逝,我们在 “梦里徽州” 板块的书画展前停下脚步。展柜中的水墨丹青,皆为徽州的秀丽山水:新安江碧波荡漾,黄山云海翻腾,古镇炊烟袅袅,每一幅作品都透着徽州的灵秀与雅致。而窗外,真实的徽州古城正被夕阳染上一层温柔的暮色,画里画外的徽州相互映衬,美得令人目不暇接。 走出博物馆时,再望门前的徽州路,夕阳已将整条街道染成温暖的橘色。我忽然觉得,这条方才走过的街道,似乎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 —— 原来,那些隐匿于博物馆中的故事,早已融入古城的每一寸土地;那些展品中的文物与技艺,早已成为徽州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下午的时光,也因这场与徽州历史的深度邂逅,变得格外珍贵。 这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没有华丽的噱头,却以最真诚、最质朴的方式,将徽州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浓缩于一馆之内。无论你是想探寻徽商 “贾而好儒” 的传奇,感受徽州建筑的雅致美学,还是仅仅想在午后寻觅一处静谧之地,与历史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这里都是绝佳之选。若你日后到访徽州古城,不妨预约一个下午的时间,走进这座 “徽州文化的缩影”,让千年徽韵,在你心中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暮色初降时,我们刚从徽州历史博物馆的展柜前移步离开,指尖仿佛还留存着古徽州文书的墨香。拐过街角,一家挂着 “土菜馆” 木牌的铺子便映入眼帘,檐下红灯笼在晚风里轻轻摇曳,暖光透过窗棂,将屋内食客的谈笑声传至巷外。推门而入,点单时特意嘱咐店家按徽州老味道烹制几样特色菜肴。四人围坐在木桌旁,瓷碗碰撞声与家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待到最后一粒米饭吃完,抬手看手机,指针已悄然滑过七点半。 自菜馆而出,徒步前往徽州古城。愈趋近城门,人流愈显稠密。国庆与中秋双节同至的热闹氛围,仿若一汪暖潮,将众人裹挟其中。青石板路因往来行人的踩踏而磨得发亮,道路两侧商铺的灯笼依次点亮,红、黄、暖白三色光芒相互交织,晕染着古城的飞檐翘角。远远眺望,古城墙恰似一条墨色巨龙横卧于此,墙砖上的斑驳纹路,自公元前 221 年秦设黟、歙二县时便开始书写历史。唐代作为徽郡治所的繁华盛景,宋至明清时期扩建修缮的精巧匠心,以及 1357 年朱元璋部将邓愈改五门定城垣的过往,皆隐匿于这城墙的每一块砖石之中,在夜色里悄然沉淀。 踏入古城徽园广场,目光便被一座气势恢宏的石坊牢牢锁住 —— 它便是全国现存唯一的 “八脚牌坊”—— 许国石坊。这座石坊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矗立在广场中央,见证着岁月流转,也诉说着明代的辉煌过往。<br> 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是万历皇帝为嘉奖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所建。许国自幼家境贫寒,却聪慧过人,嘉靖四十年考中解元,后中进士。他历经嘉隆万三朝,宦海生涯长达二十年,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决策有功,晋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仅次于首辅的次辅,神宗赐建牌坊以旌表其功勋。 许国石坊为仿木构石质建筑,平面呈 “口” 字形规制,南北纵长 11.54 米,东西横宽 6.77 米,通高 11.4 米,整体轮廓庄重雄浑。其结构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石坊、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石坊组合而成 —— 东西两面为四柱三楼冲天柱式,柱体拔地而起,直指天际;南北两面为二柱三楼冲天柱式,造型相对紧凑,八根方柱各宽 50 公分、高逾七米,柱基深埋地下,榫卯衔接严丝合缝,历经四百余年风雨仍稳固如磐,堪称明代石构建筑的典范之作。 石坊周身雕饰密布,无一寸留白,将徽州石雕技艺的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梁枋两端以浅镌技法刻就如意纹、缠枝纹与锦地开光图案,线条婉转流畅,如绢帛般细腻;中部菱形开光内则采用深浮雕工艺,四面题材各有深意:南面 “巨龙腾飞”,龙鳞层叠、爪牙锐利,象征许国对朝廷的赤胆忠诚;东面 “鱼跃龙门”,锦鲤摆尾、浪涛翻涌,暗合其科考入仕的青云之路; 北面 “瑞鹤翔云”,仙鹤展翅、祥云缭绕,寄托着天下太平的美好祈愿;西面 “威凤祥麟”,凤凰展翅、麒麟踱步,称颂着当时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柱基外侧的台基之上,十二只石狮更是点睛之笔,或怀抱幼狮尽显温情,或嬉闹绣球憨态可掬,或昂首挺胸气势凛然,每一只的姿态、神情皆不雷同,毛发的卷曲、爪尖的弧度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下一秒便会挣脱石质束缚,在广场上灵动跳跃。 凑近细观,雕刻的细节更令人叹为观止。匾额之上,“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 等擘窠大字,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亲笔所书 —— 董其昌乃许国座下弟子,二人交厚,其字体兼具颜体的骨力与赵体的秀雅,笔画圆劲苍秀,结构疏朗匀称,虽经岁月侵蚀,笔画边缘略见磨损,却更添历史的厚重感,似在无声诉说着书写者与受赠者的师生情谊。斗拱部分层层叠叠,每一道榫卯、每一处衔接都雕刻得毫厘不差,远观如木质构件般轻巧,近触却感石质的坚实,仿佛微风拂过便会轻轻咬合,却又在时光流转中始终坚守原位。雀替之上,缠枝莲纹舒展如活,花瓣的脉络、花萼的褶皱清晰可辨;瑞兽图案毛发根根分明,眼神灵动有神,似在凝视着往来游人,守护着这座石坊与古城的安宁。 <p class="ql-block">斗拱部分层层叠叠,每一道榫卯、每一处衔接都雕刻得毫厘不差,远观如木质构件般轻巧,近触却感石质的坚实,仿佛微风拂过便会轻轻咬合,却又在时光流转中始终坚守原位。雀替之上,缠枝莲纹舒展如活,花瓣的脉络、花萼的褶皱清晰可辨;瑞兽图案毛发根根分明,眼神灵动有神,似在凝视着往来游人,守护着这座石坊与古城的安宁。</p> 立柱两侧的抱鼓石上,“狮子滚绣球” 的浮雕尤为生动:雄狮鬃毛卷曲如波浪,眼神威严如炬,前爪紧扣绣球,绣球上的缠枝莲纹层层嵌套,连花瓣上的露珠都刻画得晶莹剔透;横梁处 “琴棋书画”“渔樵耕读” 的图景更是鲜活如真 —— 持琴者指尖悬于弦上,似有悠扬琴音即将溢出;弈棋者蹙眉沉思,棋子在棋盘上排布得错落有致;耕者肩上的锄头沾着泥土,衣摆还挂着田间的草叶;樵者背上的柴薪捆扎紧实,草鞋上还沾着山间的晨露,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将明代徽州人的生活场景定格于此,让人得以透过石面,窥见当年的市井烟火。 夜风轻拂,石坊檐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叮当声,与远处巷弄里的欢笑声、戏台上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酿成古城独有的韵律。这座八脚石坊,不仅是徽州建筑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徽州人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 理念的具象象征 —— 许国从寒门学子到朝廷重臣的历程,恰是徽州人崇尚教育的生动缩影。元宝绕着石坊不停踱步,小手不时触碰石面上的纹路,指尖划过石狮的爪尖、匾额的字迹,或许在他幼小的认知里,尚不明白 “大学士” 的含义、“石雕技艺” 的精妙,但这份对古老事物的好奇,已然是文化传承最柔软的开端。 随着人流向古城深处走去,烟火气息愈发浓烈。青石板路两侧,小吃摊一字排开,摊主的吆喝声中气十足,穿透喧嚣直抵人心:“徽州挞馃,刚出炉的,皮薄馅足!”“毛豆腐蘸辣酱,正宗徽州味嘞!” 糖画师傅手持铜勺,以糖液为墨、青石板为纸,手腕轻转间,一条鳞爪分明的糖龙便跃然石上,晶莹的糖丝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售卖桂花糕的竹篮掀开布帘,清甜的桂香便裹挟着米香扑面而来,糕点表面裹着的绵白糖霜,似初落的雪粒般细腻。 正循着香气寻觅时,前方突然响起一阵欢呼,几盏鱼灯从巷口缓缓 “游” 来 —— 灯架以竹篾编织,外蒙半透明的绢布,灯内烛火摇曳,将绢布上的鱼鳞纹路映照得清晰可辨,鱼鳍随着舞者的步伐轻轻摆动,鱼尾左右摇曳,仿佛真有一尾尾锦鱼挣脱水面,在夜色中自在穿梭。这便是徽州非遗 “鱼灯舞”,舞者藏身灯内,脚步轻盈如游水,灯影流转间,古老的民俗在双节的欢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p class="ql-block">不远处,舞龙队的锣鼓声震天响起,金黄的龙身裹着数百盏小灯,在舞者的操控下盘旋、腾跃、翻身,龙首高昂时似要触到檐角,龙尾摆动时带起阵阵风意,引得围观人群掌声、喝彩声不绝;身着徽州传统服饰的女子踩着鼓点起舞,水袖翻飞如流云,青蓝色的裙摆扫过青石板,与古城的飞檐、红灯笼相映成趣,恍惚间让人以为穿越千年,重回明代徽州的繁华夜巷。</p> 行至古城核心区域,一阵清越的风铃声从巷口飘来,抬眼望去,许国石坊仍稳稳矗立在青石板路的尽头,灯光为其镀上一层暖黄的光晕,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在双节的热闹中静静守护着徽州的文脉。晚风渐起,桂香愈发浓郁,我牵着元宝的手,妻子与儿媳紧随其后,四人的脚步声在巷弄里轻轻回响。青石板的凉意透过鞋底缓缓传来,与鼻尖的桂香交织,让人不觉放慢脚步。 元宝突然停下,小手指着墙角的桂花树:“爷爷,好香呀!” 我俯身蹲下,与他一同望向枝头 —— 细碎的桂花缀在绿叶间,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银光,风一吹,便有两三朵落在他的手背上,惹得他轻轻笑出声。“朱家帝王扩建古城,给了它坚实的骨架;程朱圣人的理学思想,给了它温润的灵魂。” 我轻声对元宝说着,语气里满是感慨,似在与孩子对话,又似在与这片土地的历史共鸣。 风再次拂过,桂花瓣簌簌落下,落在青石板上、落在我们的肩头。古城的灯光依旧璀璨,人流依旧热闹,我们的脚步仍在向前,而歙县古城的故事,正在这诗意的夜色中缓缓铺展,等待着我们、等待着元宝、等待着每一位到访者,去倾听、去感受、去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