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建筑里的家教密码

石头吉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藏在建筑里的家教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国庆长假本来不打算出去旅游,因为天气预报假日期间我们想去的山西几乎天天有雨,结果到了十月一日,却有点坐不住了,便冒着小雨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车轮碾过雨幕时,我忽然懂得,那些驱使我们冲破计划与天气的,从来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心底对某种精神根系的渴望。山西古建筑于我,不止是飞檐斗拱的美学奇观,更是一本摊开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家庭教科书”,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藏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吉祥文化、风土民俗文化,也展示了古人通过建筑之美、雕刻之美、彩塑和壁画之美寄予他们对人生与家族最厚重的希望,行走其中,给人带来很多启发,仿佛明白了什么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有许多大家族,明清时代出了很多大商人,也出了很多高官,比如历史上的裴度家族、陈廷敬家族、王国光家族等官宦人家,还有榆次常氏、乔家、灵石王家、临汾温家和朱家等商家,这些家族驰骋官场和商海几百年,都建有深宅大院,为山西留下宝贵的旅游资源。一个能够在几百年间屹立不倒的大家族,实属不易,必定有一套教育子孙后代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越是好的家庭越发重视教育。当我行走在山西的官商宅院,处处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寓教于点点滴滴的生活当中,他们主要是言传身教,以身为范,其次几乎都有家规家训和家法,除了家族对子孙的影响力和教育,还要聘请当地品行高洁,为人正直刚强,通古博今的大学问家做弟子的老师。另外还从家族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寓教于日常生活当中。看看家族祠堂的建筑和列祖列宗的牌位及介绍,游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可想而知每年几次大型的祭祀活动对子弟们的教育意义,还有那些刻在家宅门楣、窗棂上的吉祥图案,从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寄予了对族人的厚望。再看那“耕读”字样或雕刻,分明是一个家族对后代的人生定调:既要脚踏实地谋生计,也要心怀诗书养节操。还有“二十四孝”故事的浮雕或彩绘,虽历经百年风雨,孝子跪乳、扇枕温衾的细节仍清晰可辨,它不像现代说教那般直白,却在家人每日推门、抬头的瞬间,把“孝”字悄悄种进心里。还有很多建筑部件上的石雕、砖雕和木雕,都暗含着家族对后代成长的渴望,比如:“马上骑猴”的马上封侯、“凤穿牡丹”的荣华富贵、“鹿上有猴” 的候禄相依、“瓶中插竹”的竹报平安、“葡萄石榴”的多子多福等等,把家族的理想刻进家人生活的环境里,让后代在耳濡目染中,成长为符合家族期待的模样。院子大门口的影壁上雕刻的“福禄寿”三官、竹子、麒麟、赑屃、梅花鹿、瓶花等等都是对后人的希望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家人们回家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影壁,立刻能够感受到家族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和人生一世所应追求的理想。在连接各个院落的门上和庭院的廊柱上还刻有意味深长的对联,总之一句话:就是希望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追求高官厚禄和福寿双全,要多行善事得福报,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操,出入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官商的宅院都包含着中国人最温柔的“人生设计”。建筑上的牡丹纹样、百子图、百寿图、百善图等,看似是对物质与子嗣的祈愿,内核里藏的却是更深层次的人生追求:希望后代能在福禄寿喜的安稳生活里,守住家族的名声与精神。就像那些矗立在风雨中的古宅,不是追求一时的惊艳,而是在岁月的长河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孩子在雕花木窗下听长辈讲图案里的故事,少年在“与人为善”的匾额前立下处世准则,成年人在“忠勇”的浮雕前思考责任与担当。建筑虽然是无声的,却把家族对人生的所有期待,都变成了可见、可触摸、可感知的日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们总说“家庭观念”,却常常找不到具体的承载。可在山西的古宅里,我看见这种观念被具象成了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它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耕读传家里的踏实与向上;不是抽象的道德,是孝道图案里的感恩与敬畏;不是虚无的期盼,是家族兴旺里的传承与责任。当我们在现代生活里迷茫于“人生该如何活”“家族该如何延续”时,或许该回头看看这些古建筑——它们早把答案刻在了檐角,藏在了雕纹里,告诉我们:最好的人生,是活成家族精神的延续;最好的家庭,是把期待变成无声的滋养,让后代在传统的根系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却又连着家族血脉的人生。可惜现在的社会浮躁不安,人们追求的是自我为中心,缺乏深远的目光和真正为后代的成长和发展应有的胸怀与魄力,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横于无形之中,凝聚力不够,人们成家以后各自为营,精神力量涣散无力。不过如今真正有远见的好家庭也是竭尽全力在自我成就的同时把培养子孙放在第一位。我的一位朋友家教十分严格,注重教育 ,几代人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处用心用力,后代人才辈出。还有我的外爷和我的二舅,也是在生活的点滴处把全部精力和心力都投注在家族的兴旺发达方面,处处以身作则,一言一行中想尽各种办法教育子孙后代,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的平台,子孙后代都兴旺发达,光耀门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返程时雨依然未停,路上雨雾很大,古宅的剪影也渐行渐远,可那些刻在木石上的故事,却像一颗种子落进我的心里。原来我们风雨无阻奔赴的,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旅行,而是一场与家族精神的重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