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映烽火 翰墨颂军魂一一军创书画院参观抗战胜利80周年老干部书画展》

王焕梅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6971010</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焕梅</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老年大学多功能厅书画展手机自拍</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9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和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邯郸市第十八届老干部书画作品展”在市老年大学隆重开幕,并取得圆满成功。节后第一天10月9日上午军创书画院组织会员冒雨参观书画展,当天秋雨淅沥,气温只有十度出头,冷风裹着湿气往衣领里钻,可谁也没退缩——军人出身的会员们,风雨何所惧?踏着湿漉漉的台阶走进展厅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段静默却滚烫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刚进大门,抬头便见那条红底黄字的横幅高悬于红色外墙之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邯郸市第十八届老干部书画作品展”。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打在台阶上溅起细小的水花,而那横幅却像一面不褪色的旗帜,在阴沉的天空下格外醒目。身后是灰蒙蒙的天,眼前却是炽热的记忆。那一刻,脚步不由得放慢了,心也沉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寒露刚过,今年的邯郸市进入10月就开始连绵阴雨,气温一路走低。当天只有10到12度,冷风夹着雨丝扑面而来。但我们军创人从不怕风雨与寒冷。一辆辆车子驶入校园,一个个身影撑伞走来,脚步坚定。有人围上了红围巾,像一团火,在灰暗天气里跳跃着温度。这不是普通的观展,是一次精神的朝圣。</p> <p class="ql-block">在邯郸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邯郸军创书画院院长胡义兵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老年大学的多功能厅,正式开启这场艺术与历史交织的旅程。展厅内灯光柔和,墨香隐隐浮动。墙上一幅幅书画作品静静悬挂,如同一个个沉默的讲述者。而让我们心头一热的是——军创书画院几位老师的作品,也赫然陈列其中。那一笔一画,不只是技艺的展现,更是老兵对山河的深情告白。</p> <p class="ql-block">以艺术缅怀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弥漫在整个展厅的气息。每一幅作品都在低语:勿忘来路,不负热土。那些浓墨重彩的山水,那些力透纸背的书法,不是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而是用笔墨点燃的记忆火焰。</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几位参观者正驻足于一幅书法前。一位穿黑外套、系红围巾的老师指着竖幅作品轻声讲解,字字铿锵,另几位听得专注;目光紧紧追随着笔锋流转。他们不是在看字,是在读一段历史,品一种风骨。</p> <p class="ql-block">他们继续前行,目光落在另一幅作品上。依旧是那条红围巾,在素雅的展厅里显得格外温暖。讲解仍在继续,声音不高,却字字入心。书法的内容多是抗战诗词、家国寄语,一笔一划都透着老干部们精湛的书画艺术水平和责任担当。这哪是展览?分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p> <p class="ql-block">走廊两侧挂满了作品,我们缓步穿行其间。有人停下细看,有人轻声交流,也有人久久伫立,仿佛被某幅画勾起了尘封的记忆。画中有太行山的巍峨,有烽火台的残影,有战士背影的剪影,也有和平鸽展翅的瞬间。传统笔墨,绘出的是不朽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是以笔墨重温抗战烽火,更是再现邯郸作为晋冀鲁豫边区首府的红色基因。一幅幅画作,不只是艺术呈现,更像是一封封写给历史的情书,写给英雄的祭文,写给未来的誓言。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不是空谈,就在这笔尖流淌。</p> <p class="ql-block">画作浓墨重彩,既凝聚着老干部们对党的深厚情感,也体现出他们“退伍不褪色”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他们中许多人曾亲历战火,或父辈浴血奋战,如今执笔为枪,以纸为阵,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走到各自作品前,老师们纷纷驻足留影。没有喧哗,没有张扬,只是静静地站在自己的创作旁,微笑、凝视、点头。那一瞬,不是炫耀成果,而是与作品完成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们拍下的不只是照片,更是一份责任的确认。</p> <p class="ql-block">胡义兵的作品前,他静静伫立,双手插兜,面带微笑。那幅竖排书法笔力沉稳,字字如钉,内容庄重。他不说话,可眼神里有光——那是创作者独有的骄傲,也是老兵对信仰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赵新书的《和平万岁》四字赫然醒目,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旁边配着山水小品,一动一静,刚柔相济。他说:“我们写‘和平’,是因为深知战争的痛;我们颂‘万岁’,是因为经历过生死的抉择。”</p> <p class="ql-block">冯宪坡的古诗书法,笔意苍劲,诗中有山河破碎之痛,亦有重整河山之志。他常说:“写字如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p> <p class="ql-block">冀学武的作品前,他站在一排书法中间,黑衣红巾,笑意从容。那一排字,或楷或行,或草或隶,风格各异,却都透着一股正气。他说:“书法不是炫技,是修心,更是明志。”</p> <p class="ql-block">李金安穿着绿色T恤站在墙前,目光扫过自己的作品,也扫过身边的每一幅字画。他说:“这些字,是有温度的。它们记得枪声,也记得黎明。”</p> <p class="ql-block">郑克玉的作品,如刀刻斧凿,力透纸背。他指着这幅字说:“十四年,不是数字,是血写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张永龙的书法,早已超越了“好看”或“技艺”的层面。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对传统文化的默默坚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人愿意用几十年光阴,去磨一横一竖的分寸,实在令人敬重。</p> <p class="ql-block">陈书功的“盛世中华震天地,浩然正气满乾坤”悬于墙上,字大如斗,气贯长虹。他轻声念着,像是在重温誓言。</p> <p class="ql-block">刘光恩的作品,字如其人,沉稳厚重,笔锋间透着一股不屈的筋骨。我站在那幅大字前,忽然觉得那些线条不只是墨迹,更像是无数人走过的路,有起伏,有顿挫,也有不回头的决绝。</p> <p class="ql-block">焦晓展的书法旁配着山水画,他戴着黑帽,围着红巾,笑得坦然。他说:“我们画山河,是因为我们曾用命守过它。”</p> <p class="ql-block">石冬梅的梅花图前,她手指轻点画中花枝,说:“梅花开在最冷的时节,就像我们的民族,越是艰难,越要绽放。”</p> <p class="ql-block">井希珠这幅字写得刚劲有力,每一笔都像在说话,说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任兆社的画前,他的画上写着“人民万岁”。他笑着说:“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高妹英指着紫藤花下的鸭子说:“生活要美,也要有生机。战争让我们懂得,和平里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郑平考的作品【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彰显了毛泽东的伟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张俊平老师的《群龙献瑞》原以为是龙,走近才知是虾——一群水墨虾在纸上游动,须须缕缕都像活的。它们姿态各异,有的弓身欲跃,有的悠然摆尾,墨色浓淡之间,竟真有了水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傅敬宏的题词笔力遒劲,他说:“我们写字,是为了不让历史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田树平的牡丹与双鸟,色彩温润,画面和谐。他说:“花开有时,和平无价。”</p> <p class="ql-block">展建英的长城图蜿蜒于云雾之间,题字“爱我中华,扬我军威”铿锵有力。他说:“长城不倒,军魂不灭。”</p> <p class="ql-block">任志江的书法,风格多变,主题统一——都是对那段岁月的铭记。</p> <p class="ql-block">任建军的古诗书法工整肃穆,印章鲜红,像一颗跳动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翟凤学作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胜”——这幅大字如宣言般悬于展厅中央,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蘭瑾的作品:科技强军,锋芒永耀。写出了军创老兵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程振福的书法配着山水画,瀑布飞流,山势雄浑,正如那不屈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李竹颖作品,写的是古意,传的却是今情。</p> <p class="ql-block">李林增的欧楷流畅自然,古诗意蕴悠长,仿佛在吟诵一段远去的战歌。</p> <p class="ql-block">朱方元的楷书端正有力,一笔一画皆见功夫,也见心境。</p> <p class="ql-block">宁先锋老师的《花开富贵》静静悬在墙上,牡丹开得热闹,却不俗气。两只小鸟停在枝头,一只是背影,一只是侧脸,像是在悄悄说话。花瓣层层叠叠,颜色由深到浅晕染开来,像是春天自己长出来的。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院里的那株老牡丹,每到五月就开得不管不顾,风一吹,落下的花瓣能铺满整个石阶。这画里的富贵,不只是花,是日子过得有盼头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王付良的作品装裱精致,落款清晰,印章鲜红,一如初心未改。</p> <p class="ql-block">陈登云的紫葡萄画得晶莹剔透,他说:“甜果来之不易,是先烈用苦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张银玲的“精气神”三字扑面而来,像一记清亮的钟声,震得人心头一紧。那字写得极有力量,墨色浓重却不滞涩,仿佛一口气呵成,把人精神头都提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粟振江的抗战诗词书法,古朴典雅,墨香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李如银的“弘扬抗战精神 圆梦中华复兴”十二字,遒劲有力,振奋精神。</p> <p class="ql-block">吕景生老师的书法作品,笔锋间藏着岁月的沉静与文人的风骨。那一个个字,如行云流水般在纸上铺展,不疾不徐,却自有千钧之力。我每每驻足细看,总觉得那墨迹未干,仿佛还能嗅到宣纸与松烟墨交融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最后军创书画老师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制作:王焕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监制:冯宪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审核:杨海、胡义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