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白林寺

Jdwang

前言<br> 白林寺,位于沪东一个日式建筑的小区,自抗战胜利后,从大后方重庆迁来了一批接收十二厂前身的日本纱厂的98位接收大员,以湖南人和四川人为主,后又从各地迁来了一些有知识的人员,组成了现在白林寺的原住民。白林寺环境优美,都是2层楼的日式建筑,内有一个大草坪,一个小操场,一个游泳池,还有一家小学——隆二小学(前身是中纺公司七校),每年春天开满了樱花,非常漂亮。从1945年后到1960年代在白林寺长大的子弟们都有较好的家教,又有良好的弄堂风气,靠着教学质量优良的隆二小学,白林寺为国家输送了不少各方面的人才。如今我们这些白林寺的子弟们已步入老年,分布在各地。但无论何时何地,白林寺始终是我们这些白林寺子弟魂牵梦萦之地,希望有时间再回白林寺看看,少儿时代的同学、邻居和小伙伴能够再欢聚一堂,共同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2015年3月8日圆了我们的美好梦想。来自各地近200名的白林寺子弟们欢聚在比邻白林寺的甸园宾馆,共叙友谊。本幻灯片记录了这次聚会的精彩瞬间。<br> 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俞承倬、邱茂东、徐慰玲、文叶、刘运莉、葛希力做付出的辛劳,同时也感谢多潘、多宁、多和三兄弟为此次活动送来了两箱红酒为大会增色。大家建议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情怀白林寺”,下次决定于明年九月份举行。让我们明年再相会!<br> 百年白林寺<br> 张亚雄<br> 道光23年(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同治9年(1870年),杨树浦路在黄浦江北岸筑成,沿路向东平地直至顾家口附近。<br>早在1883年,日本内外株式会社就派人来中国“视察”棉产情况,并决定在中国建厂,1901年,日本在上海成立内外棉株式会社上海支店。<br> “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创办于日本明治23年6月19日(1889年6月19日),总部设在日本兵库县(今日本神户市)。1919年,“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社长菊池恭三),投资300万元,在青岛四方建成大康纱厂,1920年又投资500万日元在上海杨树浦开办的第一纱厂(1921年建成),同年续建第二纱厂,1933年创办第一布厂,次年再办第二布厂,统称大日本纺织株式会社(简称大康纱厂),是杨树浦一带最大的棉纺厂。<br> 大康纱厂共有宿舍四处,合计94.61亩,生活区等级森严,分为中国工人宿舍和日本籍职工宿舍。此外,日本籍职员又按职务高低分住不同档次的住房。日本籍双领班(相当于现在的车间主任或科长)<br>以上的职员宿舍为东洋式花园洋房,一般日本籍普通职员住的是两层楼房。而中国工人住的是弄堂窄的普通房子(一工房、二公房)。<br> 日本籍职员住的宿舍叫白林寺,在日本名古屋市有座白林寺,建于宽永三年(1626年),后毁,于文化11年(1814年再建),也许大康纱厂的日籍高层对白林寺情有独钟,便将位于格兰路(今隆昌路)引翔港镇东的日式住宅称为“白林寺”,约建于1921年。<br><div>西白林寺还有职员俱乐部(后为隆昌路第二小学),屋宇宽阔,樱花掩映,极为清幽。此外,还有游泳池、升旗台、大花园、托儿所、幼儿园、疗养院、养猪场、洗衣房等。东白林寺比西白林寺的房屋稍微简陋,为两层联排洋房。此外还有汽车修理房(铅皮房)、食堂等。 <br>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重庆方面派出了98名接受大员,他们大多是四川籍和湖南籍人,带着家眷来到上海白林寺,接管的大康纱厂也更名为中纺12厂。解放后,“中纺12厂”被国家接管,更名为“国棉十二厂”,白林寺也就成了该厂的职工宿舍。<br> 白林寺有着自己悠久的文化,有着自己的“地方话——白林寺话”,夹杂着四川、湖南、扬州音调的普通话。这里象一个小世界(小王国),邻里相互照顾,文化素养很高,没有罪犯也没有暴发户,在中庸平静中生活,而到社会的大舞台上,却各有一番作为。 <br></div> 梅子涵的祝酒辞<br> 在“从前”这个词面前,我们曾经都是儿童,都是小孩,只要我们想起,就会喜欢,就会留恋。在“现在”这个词面前,我们都应当珍惜、快乐,好好度过,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呼吸在今天的走动里,享受中。在“未来”这个词面前我们一定都看得见黃昏、迟暮和最后的老去,我们要豁达,乐观,因为这是不可抗拒的哲学。一个有着从前,有着现在,有着未来的生命即使有艰难,有些困苦,它仍然是诗意的,为我们诗意的生命干杯! <br> <div>丁正琴赋诗一首</div><div><br></div>让我们伸开双臂,<br>去拥抱那云峰中泻下的记忆。<br>难忘白林寺,<br>你永远被珍藏在我们的心底。<br>蓝天白云绿草地,<br>欢笑洒满游泳池。<br>打弹子,踢毽子;<br>唱歌,游戏,说故事。<br><div>玩摄影,洗片子,<br>举哑铃,练身体。<br>弹钢琴,拉提琴;<br>你哼我唱,乐一起。<br>年龄增长,各奔东西;<br>儿时的欢乐一直跟着你。<br>白林寺呀,白林寺,<br>叫我怎能忘记你!<br></div> 徐慰玲赋诗一首<div><br></div><div>今天聚会白林寺<br>就像回到孩提时<br>回忆多少有趣事<br>缅怀感恩在心里<br>唱歌跳舞在一起<br>花园游戏游泳池<br>故事老人常相忆<br>欢笑喜乐酒杯里 <br></div> 情怀白林寺 王昌隆作<br>请记住,白林寺曾经的风采,<br>它陪伴我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br>请记住,曾经在白林寺生活过的父老乡亲们,<br>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温馨的童年。<br>如今,白林寺的风采不在,<br>但孩提时代的白林寺永远难以在我们心中抹去;<br>如今白林寺已物似人非,<br>但老邻居们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br>时光流过的叫岁月,岁月留下的是记忆,是我们对白林寺的一份深深的情怀。<br>正因为如此,一个不经意的提议,竟赢得了那么多白林寺人的响应,纷纷前来聚会。<br>如此的凝聚力就因为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过,关爱过,快乐过!<br> 往日情怀 葛伊莉和丁正琴 吕圣英和王佩华,摄于大草坪 西白林寺151号的小伙伴们:前排左起沈立煌、江平、王丹丹,中间一排左起郑易新、王家导、郑易平、梁铨、王家鼎,后排梁宁。 摄于1968.2<br> 左起王家导、郑志群、郑易新、王家鼎、郑易平<br> 前排左王家导、右梁宁、后排左王家鼎、右梁铨<br>摄于1964.8<br> 前起于承焯、葛亚力、彭健仁、成平、蔡燕生、丁正明 <br> 摄于2-1968年2月隆二小学<br> 彭健仁、成平、于承焯、丁正明 摄于1961<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