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墓

丘坑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吴承恩</b></p><p class="ql-block"><b> (约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江苏省涟水县),后徙居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作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其墓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  在确定了吴承恩的墓穴所在后,淮安市政府就将周围三亩土地全部征收建立起了吴承恩墓园,他和两位夫人的尸骸也都被重新下葬。</b></p> <p class="ql-block"><b>  吴承恩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在大运河东堤东的南干渠东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其父亲的墓碑</b></p> <p class="ql-block"><b>  七十年代淮安一带有不少人盗墓,盗取结实棺材板做家具。</b></p><p class="ql-block"><b> 马涵洞中学有位何老师,打小喜欢《西游记》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天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三打白骨精》,讲着讲着,就延伸讲到了吴承恩。何老师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其实就是我们淮安人,死后就埋在淮安城南吴氏灌沟先垄。”</b></p><p class="ql-block"><b> 何老师又说:“现在好几个地方都在跟我们争抢吴承恩故里这块招牌,大家回去找一找,看看房前屋后,有没有什么地方,有石碑、木板之类,上面刻着吴字的,兴许就可以证明吴承恩就是淮安人。”</b></p> <p class="ql-block"><b>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课堂上一个叫郭井爱的小孩,把何老师这话记上心头了。</b></p><p class="ql-block"><b> 1974年11月,一学生突然来到何老师的办公室门口:“报告何老师,吴承恩找到了。”</b></p><p class="ql-block"><b> 很快,何老师就看到了郭井峰的猪圈挡门石,那就是一块“吴”字碑。何老师赶紧上报,惊动了考古专家。</b></p><p class="ql-block"><b> 考古专家都不是吃素的。他们顺藤摸瓜,很快查证了村民们盗墓的事实。而且,找到了一块“劫后余生”的棺材板。</b></p><p class="ql-block"><b> 那口卖给马涵洞中学的棺材板,中学请了一个木匠来做课桌椅,做完之后,剩下的废料,吴木匠准备拉回家当柴烧。</b></p><p class="ql-block"><b> 这堆废柴运到家的时候,吴木匠的媳妇都已经把那块板子递进灶膛了,还是觉得太可惜了,家里的米缸一直缺块盖板,洗干净用来盖米缸吧。</b></p> <p class="ql-block"><b>  而这块被抢救回来的棺材板,真是帮了大忙。考古学家根据板子上的“荆府纪善”4个字,确认了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吴承恩。当年明朝的淮安,只有吴承恩担任过“荆府纪善”这一职。</b></p><p class="ql-block"><b> 伟大的吴承恩,像孙猴子一样会隐身,他怎么也没想到,依靠一块“吴”字碑和木板上的几个字,后人就把他定位了。</b></p><p class="ql-block"><b> 从此,淮安的“吴承恩故里”之招牌,无人敢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