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 17年在云南老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青园中葵</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20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是学生兵》六十八</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认为:患病和投胎一样,没有选择,只有命运的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得了某些病,找不到缘由,连现代医学也解释不清,当然就没有对症的药、治疗的办法。要是又正值青春韶华,事业处在上升发展的关键时刻,染上莫名的慢性病,不仅理想无法实现,还要像健康人一样去承担生活、社会的责任,甚至比常人承受得更多。此时,你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看待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已经当了两年多宣传股长的杭育生(6队)年轻有为,正面临新的职务晋升,却发现自己病了,最明显的是出现了“断电”与嗜睡的症状。即在与人交流、聊天期间,突然不能动了,就像武侠小说里被人“点了穴”似的。心里清楚,却说不出话,身体动不了,关节发软站不稳。再就是开会学习时,即便采取掐大腿等手段,也阻挡不住浓浓睡意的袭扰。起初他以为是累了,注意休息就会没事。可时间长了还是这样,他断定自己病了,因为有次与大家相聚吃饭时,他竟然睡着在餐桌上。对此,他利用回西安探亲的时机,专门去大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初步诊断是“脑供血不足”,叮嘱他注意观察,视情及时复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部队没多久,又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症状:突然晕厥,惊吓了身边的战友,也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后,他把休假时间全部用来辗转自费求医上,跑遍众多名院,结果堪忧。医生异口同声:没见过这种病,病因不明,只能先按“脑供血不足”治疗。唯一有点价值的线索,是上海一位资深医生提及的:“可能与甲状腺异常有关,发病率大约三百万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病因不明”四个字是道无形的枷锁,把杭育生牢牢捆在“无药可医”的困境里。未来的路在哪里?工作还能继续吗?生活又将如何?这些问题像巨石压在他的心头。他知道,很多人至此会选择“躺平”。但杭育生,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拿出军人骨子里的不屈,誓与疾病争高低,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藏起病痛,继续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每个清晨醒来,他都要先默默感受一下身体的状况,然后开启新一天的战斗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杭育生身高一米七五,五官端正、棱角分明,身材适中,协调性好,尤其一口浓浓的陕西方言,让人感受着他的朴实与坦诚。在军校,他是个非常聪明、勤奋、有抱负,从不服输的学生兵,担任两年班长工作,学习、训练成绩优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部队战友眼中,杭育生是个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排雷手”。无论遇到多么难带的兵、参加怎样激烈的军事比武、组织实施怎样艰苦的劳动,只要把任务赋于杭育生,他总能想出办法,带领部队冲上去,顶得住,交出完美的答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团里看中了他的能力,两次将“整顿后进连队”的重任交给他。杭育生一头扎进连队,白天与战士们在训练场摸爬滚打,了解思想动态。晚上梳理问题、查找原因、制定解决方案。一年后,连队军事训练成绩优良,官兵思想稳定,整体建设考核优秀,不仅大大超出官兵们的预料,也超过了团里最初设定的目标,他也成为团领导心中“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秀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中, “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也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杭育生的人生信条。可谁能想到,在这份坚守背后,他正独自吞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深知自己的疾病难有好转,无法在部队长期干下去,便早早琢磨着何时离开,不给部队添麻烦。因此,当两任团首长先后两次要提拔他到营里任职时,他均婉言谢绝,反而提交了转业申请。团里爱才,将他调至机关管理岗位。他工作热情不减,标准不降。然而,随着请假外出看病次数的增多,有不明就里的说他“不思进取”、“闹情绪”,这样的流言在官兵中开始浮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感到深深的苦恼与委屈,却从不辩解。他要用行动证明:身体可以出问题,但品行绝不能有问题。他为自己立下规矩,请假看病务必做到“四不走”:老兵退伍时不走,新兵训练时不走,节假日休息时不走,外训施工时不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意志,践行着“藏起病痛前进”的誓言。连队在他的带领下,全面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工作在他的手中,高质量完成,而他患病的身体,却在不可逆转地滑向深渊。他非常清楚,这无情的疾病,正一天天将他推离最深爱的部队,推离他努力创下的事业根基。</span></p> <p class="ql-block">2022年在西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