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烟火人间,民族脊梁

苏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昵称:苏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48345718</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网络 致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老舍的抗战小说《四世同堂》,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北平小羊圈胡同的旧木门,迎面而来的不是战火硝烟,而是寻常巷陌中升腾的炊烟、街坊邻里的寒暄与叹息。然而,这看似平静的生活图景之下,却潜藏着一个民族在侵略铁蹄下挣扎、沉沦与觉醒的沉重史诗。老舍以他特有的温厚笔触,将家国命运织入一个四世同堂的祁家日常,在烟火气中书写着血与火的抗争,让读者在平凡中看见伟大,在沉默中听见呐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世同堂》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时间跨度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平沦陷区人民长达八年的精神煎熬与生存困境。老舍没有选择正面战场的激烈描写,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市民的心理变迁。祁老太爷的固守传统、祁天佑的善良懦弱、瑞宣的矛盾挣扎、瑞全的毅然出走、冠晓荷的谄媚卖国、大赤包的贪婪狠毒……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构成了沦陷区社会的众生相。他们不是英雄榜上的名字,却是历史洪流中最真实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我动容的,是知识分子祁瑞宣的形象。他受过新式教育,有良知、有思想,却因家庭牵绊无法奔赴前线。他在“忠”与“孝”之间痛苦徘徊,在沉默中承受着精神的酷刑。他的“偷生”,不是苟且,而是一种深沉的负重前行。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被现实束缚却心系家国的知识分子——他们不能举枪上阵,却用良知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底线。老舍通过瑞宣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国难当头之际,每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责任与选择?答案不在口号中,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自省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令人震撼的是小说对“人性之恶”的冷静剖析。冠晓荷一家为攀附权贵甘做汉奸,大赤包掌权后肆意欺压同胞,蓝东阳之流以文化之名行奴化之实。这些人物并非天生邪恶,而是在权力与欲望的诱惑下,一步步丧失了民族气节与做人底线。老舍以讽刺而不失悲悯的笔调,警示我们:战争不仅摧毁城市,更会腐蚀人心。真正的胜利,不仅是驱逐外敌,更是重建一个有尊严、有良知的社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这片阴霾之中,依然有微光闪烁。钱默吟由隐士变为战士,以诗为剑;小文夫妇宁死不屈;甚至常二爷这样的底层百姓,也在饥饿中守住最后一丝骨气。这些光芒虽微弱,却足以照亮黑暗。老舍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可以被占领,但只要还有人不肯低头,希望就未曾熄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后的今天,重读《四世同堂》,不只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审视当下。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再面临生死抉择,但忠诚与背叛、良知与麻木、担当与逃避的考验从未消失。老舍用文字筑起一座精神纪念碑,提醒我们:真正的爱国,不在于激昂的言辞,而在于日常中的清醒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页,小羊圈胡同的风依旧吹过青砖灰瓦,而那盏在黑暗中不灭的人性之灯,依然照亮着每一个愿意思考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