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21477735</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巴黎左岸</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在我膝头搁了整整一个下午。轮椅的影子从东墙移到西墙,老舍的抗战小说集始终摊开在同一页。纸页黄得厉害,轻轻一捻就有碎屑落下,像是被岁月浸泡得太久,连纸张都学会了叹息。</p><p class="ql-block">我不急着读。对于被困在方尺天地里的人,阅读本就是另一种行走。目光在字里行间慢慢挪移,每个词都要掂量再三。这般读法,倒像是在荒原上捡麦穗,总想把每粒粮食都妥帖收好。</p><p class="ql-block">老舍从不站在高处指点江山。他蹲在北平的胡同口,看人力车夫擦汗,听老太太唠叨柴米价钱。炮火在卢沟桥那头响着,他笔下的人物照样惦记着晚上那碗炸酱面。这种固执的日常,反倒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原来抗战不全是冲锋陷阵,更是亿万个普通人把日子过下去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在地坛荒废的院子里,常见到一种叫“死不了”的野草。茎叶瘦弱得可怜,谁都能踩上一脚。可不过半晌工夫,它又悄悄挺直腰杆,继续开它的小黄花。老舍写的正是这样的生命——《四世同堂》里那个吟诗作画的老人,在囚室里用指甲在墙上刻诗。血珠子渗进砖缝,他却把牢房当书房。</p><p class="ql-block">死亡在他笔下也平常。小文夫妇倒在戏台上,老舍只写:“胭脂混着血,在雪地里凝成残破的海棠。”读到这儿,窗外白杨正哗哗作响,树叶翻飞像在撒纸钱。我忽然明白,最深的悲恸不是哭喊,是幸存者把眼泪就着窝头咽下,第二天照常出门挣嚼谷。</p><p class="ql-block">这倒像极了我刚坐上轮椅那会儿。总觉得全世界都压在断腿上,连呼吸都是负担。后来才渐渐懂得,苦难不是让人跪下的刑具,而是教人换个姿势站立的老师。就像老舍笔下那些小人物,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灶坑还热着,就得继续生火做饭。</p> <p class="ql-block">《骆驼祥子》里有个细节总在我眼前晃:逃难时,祥子把心爱的黄铜铃铛塞进嘴里含着。金属的腥锈味混着冷汗,他就这样咬着最后的念想,沉默地跑过燃烧的村庄。原来尊严可以如此具体,具体到用牙齿咬住不让自己出声。</p><p class="ql-block">轮椅上的年月教会我,抵抗未必都要轰轰烈烈。有时,它只是清晨把被子叠整齐,在病榻前读完半章书,或者给窗台的野菊换水。老舍深谙此理,他让那些小人物在废墟里捡回炸变形的搪瓷缸,照样盛粥;把熏黑的怀表擦擦,照样揣进怀里听滴答声。这种近乎迂腐的“照常”,才是对毁灭最有力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沉时,我终于合上书。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被老舍用温厚的京片子娓娓道来,竟泡成了一壶酽茶。初入口极苦,细品后却有回甘。在苦与甘的交界处,我忽然看清了自己与历史的关联——不是隔着博物馆玻璃的观望,而是同在无常长河里的相望。</p><p class="ql-block">窗台上的野菊蔫了,花瓣卷边发脆,像这本旧书的纸页。我转动轮椅去接水。活着的人,总要负责把某些东西延续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