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结硕果,跟岗研学启新程——科右前旗骨干教师赴海淀结对校跟岗学习纪实(上篇)

察尔森中学—朱丽萍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秋阳正好,科右前旗教育人的研学脚步循着京蒙协作的纽带,踏上了海淀这片教育沃土。为深化京蒙教育结对帮扶成效,将首都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科右前旗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10月9日起,科右前旗5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及研训员,分别前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志新学校、羊坊店中心小学、玉渊潭中学、五十七中学等结对帮扶校开启为期30天的沉浸式跟岗学习。这既是对2018年《教育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的持续落实,更是两地结对校多年“手拉手”帮扶后,一次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度进阶——每一所海淀结对校,都早已与科右前旗的对应学校结下深厚情谊,此次跟岗,正是让这份情谊在课堂实践、育人理念的碰撞中延续升华。</p> 踏进校园  续接结对帮扶情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海淀结对校校园,熟悉又亲切。对于不少教师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与海淀的结对校“见面”——过去几年,通过线上教研、教师互访,他们早已和结对校的老师们熟络起来。而这一次,带着“沉浸式取经”的目标走进校园,更像是“老朋友”的重逢与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 海淀各校热情的接待了前旗的老师们,并细致的策化了三十天跟岗安排:从日常跟随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参与教研组备课研讨,到定期开展学科教学专题座谈、观摩特色校本课程,再到中期组织教学案例分享、后期安排跟岗教师实践试课与总结交流,每一项环节都紧扣骨干教师的学科需求与实际教学痛点,既确保学习有方向,也保障实践能落地。</p> 参观校园 触摸教育温度 <p class="ql-block">  在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对接校老师跟着引导老师走在教学楼连廊上,目光不自觉落在墙面错落的“学生成长档案”上:没有统一模板的表格,有的是学生手写的作文修改稿,有的是辩论赛的发言稿提纲,甚至还有几次考试后的反思手账。“这些都是孩子自己整理后主动贴的,想让大家看到自己的进步。”引导老师的话让她停下脚步,指尖轻轻划过纸页上的字迹,悄悄记下这种“让成长看得见”的细腻做法。</p><p class="ql-block"> 羊坊店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对接校的老师跟着引导老师绕到教学楼后侧的“小角落”——这里没有规整的景观,而是摆着几排矮矮的货架,上面整齐码着学生们用废旧材料做的“数学教具”:饮料瓶做成的计数器、硬纸板拼的几何模型,每个教具旁都贴着便签,写着“制作者”“用途”,甚至有“改进建议”。“课间常有人来这儿挑教具用,孩子们自己做的,用着更明白原理。”引导老师的话让她会心点头,随手用手机拍下货架上的细节,想着回去也试试让学生动手做教具。</p><p class="ql-block"> 玉渊潭中学的校园小径上,对接骨干教师跟着引导老师路过操场边的“运动打卡墙”:墙上贴着各班的运动记录表,没有复杂的统计数据,只有学生自己画的“打卡贴纸”——跑步达标了贴个小太阳,跳绳进步了画颗星星,甚至还有“今天和同学一起练了跳远,很开心”的小涂鸦。“不用老师催,孩子们自己比着打卡,运动积极性反而高。”听着引导老师的介绍,他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贴纸,忽然明白:好的教育细节,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景观”,而是藏在这些贴近学生日常的小安排里。</p><p class="ql-block"> 没有冗长的讲解,也没有特意展示的“亮点”,可能是路过教室时,顺便看一眼门口贴着的“班级小约定”;可能是走到楼梯口,注意到墙角摆着的“失物招领角”;也可能是在校园角落的长椅旁,看到学生随手放下的课外书。</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老师们在这些零散、真实的校园细节里,触摸到了海淀结对校“以生为本”的教育温度——不是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把对学生的关注,藏在连廊的墙面、角落的货架、操场的打卡墙上。这份不刻意的“真实”,让大家对接下来的跟岗学习更添期待:不用找“标准答案”,只要沉下心观察、交流,就能学到最实用的育人方法。</p> 听课研讨  解锁教学实操方法 <p class="ql-block">  告别校园参观,骨干教师们迅速融入对接校的教学日常,驻在班级听常态课、扎进教研组深研讨,把“取经”落在具体教学细节里。在首都师大附中育鸿学校,王珊珊老师的拼音课《拼音王国(gkh)》让大家眼前一亮:课上没有机械的拼读重复,王老师先拿出“鸽子”“蝌蚪”“荷花”的实物图片和拼音卡片,让孩子们对着图片念出事物名称,再顺势圈出“g、k、h”的发音部位;随后又设计了“拼音宝宝找朋友”游戏——把写有音节的卡片分给学生,让他们找到能组成“gē zi”“hé huā”等词语的“小伙伴”,连平时不太敢开口的孩子都举着卡片积极寻找。对接的老师边听边记,特意拍下课堂上的拼音卡片和游戏规则,想着回去后把这种“实物联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用在自己的课上。</p><p class="ql-block"> 在红英小学,第三单元第一课《小狗学叫》的语文课同样干货满满。授课老师没有逐段讲解课文,而是先让学生带着“小狗为什么学叫?它学了几种叫声?”两个问题自主读文,随后分组扮演“小狗”“小公鸡”“杜鹃”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讨论“小狗最后该学哪种叫声”时,老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反而引导学生说:“想想小狗的心情,如果你是它,会选择学别人的叫声,还是做自己?”看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想法,从故事里聊到自己的生活,对接老师深受启发,在教研交流时特意请教“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和授课老师一起梳理了“读文提问—情境代入—联系生活”的教学思路。</p><p class="ql-block"> 在五十七中的体育观摩课上,刚到操场就被有序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弹力带开展训练——有的跟着口令做“弹力带扩胸”,老师在旁纠正“手臂要伸直,感受背部发力”;有的练习“弹力带弓步走”,老师蹲在旁边提醒“步幅别太大,保持身体稳定”。没有喧闹的跑动,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遇到动作不标准的情况,学生之间还会互相提醒、模仿纠正。课后交流时,体育老师详细介绍:“用弹力带训练能兼顾不同体能的学生,还能让他们直观感受肌肉发力,加上分组练习,课堂效率和互动性都能提上来。”</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学习下来,跟岗老师们不仅记下了不同学科的教学妙招,更对“如何让课堂实用又高效”有了更具体的思考,愈发期待后续能深入学习这些可复制、可落地的教学经验。</p> 联动实践  共探五育融合路 <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跟岗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实践中”。老师们不仅参与结对校的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更和结对校的师生一起,探讨如何将海淀的五育融合经验,与科右前旗的草原文化结合,让育人实践更具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的“掐丝珐琅社团”。学生们正制作小作品,前旗一小秀梅老师灵机一动,教大家制作“小蒙古包”“草原上的小羊”。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姚老师立刻点赞:“这个好!咱们可以搞一个‘海淀+草原’美术联展,让两校学生通过作品进行交流。”两人当场就约定,回去后组织各自学校的学生开展线上作品分享会,让北京的孩子了解草原,也让科右前旗的孩子看到向往的北京。</p><p class="ql-block"> 在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的“校园实践日”活动中,老师们一起设计了“草原牧场规划”模拟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计算牧场面积、规划牛羊数量,既锻炼了数学思维,又了解了草原生态。周艳萍老师说:“这个活动可以直接搬到我们学校,既能教数学,又能培养学生的草原保护意识。”</p><p class="ql-block"> 前旗第二小学的郭雅茹和第三小学的包恩旗老师则跟着结对校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师生,开展了“环保主题班会”,一起探讨“城市垃圾分类”与“草原垃圾清理”的不同方法,还约定下次线上班会时,让两校学生分享各自的环保小妙招。</p>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跟岗学习,因为“结对帮扶”的纽带,少了陌生感,多了亲切感;少了泛泛而学,多了精准对接。科右前旗的老师们不仅学到了海淀结对校的先进教学方法,更在交流中找到了“本土化”的转化路径——无论是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小蒙古包”“草原上的小羊”,还是结合牧场场景的数学例题,都是两地教育人共同智慧的结晶。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师们们将继续与结对校深度协作,把更多实用经验带回科右前旗,让京蒙教育协作的种子,在草原校园里开出更绚烂的花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