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上下几辈人经历的时代,人的欲望经历了两重天。十年文化大革命,人性被完全束缚,欲望被压抑,个人的一切必须完全服从革命组织的需要,完全服从党的需要。在革命的面前,一切私念,一切私欲,都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存留,更别说展现了。那时的物资十分的匮乏,从精神的到物质的,即贫瘠又苍白。古今中外的书籍几乎被禁止阅读,舞台上只有八个革命样板戏来回倒腾,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寄托。物资本来就匮乏,都是统一配给供应制,不是你想要就有的。那个年代,精神的天地和物质的世界就那么大,人性被束缚,欲望被压抑。有那么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想象。没有想象的土壤,欲望自然不能生存。在不患贫只患不均传统观念思想固守几千年的中国,几乎同一样的服装款式和色彩,几乎同一样的物资供給,几乎同一样的三点一线生活规律,就像小时候唱的儿歌一样:排排坐吃果果,不必争,不必抢,大家都一样。如此均衡的生活,也就不可能再生出什么非份之想,更不可能有任何歪门邪道之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物资丰富了,精神世界也丰富了。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这种物资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多元化,令人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欲望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苛求,越来越奢侈和奢靡。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更多的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越来越难以满足。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扒着锅里,人心不足蛇吞象。然而欲望越多,占有外部世界的物质越多,人也越难得到满足,幸福感反而会降低。在物欲简单甚至匮乏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真切,情感交流愈纯粹。往往是物质和欲望丰富丰盈之后,情感与真切被贴上了标价的商品所替代,人们的交流就会被虚情假意所代替,情感交流更是一种物欲互补。本来物质的欲望应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更幸福健康快乐,但反而使我们变得更郁闷,更彷徨,更多疑,更沉重,更多的是空空如也的空虚和臆断。我们已被物欲横流所绑架。这就是欲望进入怪圈的悖论和诡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欲望是人性的本能,强制束缚和压抑,都是反人性的,而过度强调人性的开放和包容,甚至放纵去超越社会的法律和公序良俗,那将回到野蛮的文明社会。做人不能没有欲望,做人更不能没有道法的底线。欲望是推动人们前进向上的力量,然而人的欲望也是导致痛苦的根源,渴求越多越容易使苦恼缠身,不可逃脱,所以人必须正确把握好内心的欲望,不可太多,也不能超出现实的实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像人类社会是一个讲究森林法则,讲究竞争的优胜劣汰的社会一样,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但如果过度强调弱肉强食而不重视和协的统一,不重视规矩和规范的执行,大家都我行我素,我想怎么高兴就怎么来,那我们生活的地球将是一个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罗生门。甚至会变成互相杀戮,烧杀掠夺,生灵涂炭的地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欲望是无度的。人的欲望跟杂草一样,你不加限制就会疯长,而疯长的杂草之下,必会百虫繁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序良俗是欲望的守望者,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祖训、戒律,哲思道义是它的基石。而法律则是欲望的红绿灯,是左捌还是右捌,是直行还是等待,这是一个统一的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事万物皆有道,没有道的地方,是不存在的。素书说:“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遵循道的规律去追求想要的东西,人的欲望才能达到实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道德的道,而不是旁门左道的道。而那个旁门左道的路上布满了荆棘、陷阱和悬崖,如果你为了欲望而一条旁门左道走到黑,必定会深陷囹圄乃至万劫不复。可见道德的底线也就是欲望的底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