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头的那声枪响

秋意

<p class="ql-block">  昵称:秋意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8032552</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八月十八(1911年10月9日)的武昌,空气里裹着长江的潮气,也藏着一丝山雨欲来的紧绷。小朝街85号的阁楼里,彭楚藩正借着煤油灯的微光,把一叠叠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传单塞进油纸包。楼下传来巡夜清兵的梆子声,他下意识按住桌角的手枪,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才想起这是昨日刚从上海运来的新枪——为了三天后的起义,整个武昌城的革命党人都在暗处攒着一股劲。</p> <p class="ql-block">突然,楼下传来急促的拍门声,不是约定的三长两短,倒像是劈门的力道。“不好,是稽查队!”隔壁屋的刘复基猛地推开门,手里还攥着未拆封的炸药。彭楚藩一把将传单塞进灶膛,火星窜起时,门已经被撞开。清兵的火把照得阁楼亮如白昼,他瞥见刘复基试图把炸药扔出窗外,却被枪托砸中肩膀,炸药滚落在地。混乱中,彭楚藩想摸枪,却被身后的清兵死死按住,冰冷的铁链锁上手腕时,他回头望了眼灶膛,传单的灰烬正顺着烟囱飘向夜空,像一群无声的信使。</p> <p class="ql-block">同一晚,楚望台军械库的守军程定国正靠在枪架上打盹。他是工程第八营的士兵,也是革命党人安插在军械库的“眼线”。白天听说小朝街出事,他心里便七上八下,总觉得有什么要发生。三更天刚过,营里突然响起争吵声,他扒着门缝一看,是排长陶启胜正揪着士兵金兆龙的衣领骂骂咧咧——金兆龙擦枪时被陶启胜撞见,怀疑他要谋反。</p> <p class="ql-block">“你这乱党,还敢狡辩!”陶启胜的巴掌还没落下,金兆龙突然喊了一声:“同志们,动手!”程定国的心猛地一跳,他知道,约定的信号没了,但这声喊,就是起义的号角。他抄起身边的步枪,瞄准陶启胜的后背扣动扳机。“砰”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武昌的夜。这一枪没有命中要害,却像一颗石子投进滚油,整个工程营瞬间炸开了锅。士兵们纷纷抄起武器,跟着程定国往楚望台军械库跑——那里藏着全武昌城最多的枪支弹药,是起义成功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军械库守官吴兆麟本不是革命党,但看着潮水般涌来的士兵,手里举着“兴汉灭满”的白布,他突然想起上个月路过汉口时,看到租界里洋人对中国人的颐指气使,想起光绪年间湖广旱灾时,官府只顾收税不管百姓死活。程定国握着还在发烫的步枪,对他喊:“吴大人,清廷腐败,百姓受苦,今日正是推翻它的时候!”吴兆麟沉默片刻,突然拔出腰间的佩刀,指向库房大门:“打开库房,给兄弟们发枪!”</p> <p class="ql-block">一夜之间,武昌城的火光烧红了半边天。起义军拿着从楚望台运来的武器,攻打湖广总督署。总督瑞澂吓得从后院墙洞钻出去,坐上军舰逃了。到了八月二十(10月1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武昌城头时,程定国和金兆龙并肩站在蛇山之巅,看着满城飘扬的十八星旗——那是革命党人设计的旗帜,十八颗星代表当时中国的十八个行省。</p> <p class="ql-block">彭楚藩、刘复基他们在前一晚就被杀害了,头颅挂在武昌城门上。程定国望着城门方向,手里的步枪攥得更紧。他想起彭楚藩被捕前,曾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若事不成,当以血唤醒国人”。如今事已成,武昌城头的枪响,真的像一声惊雷,震醒了沉睡的中国。没过多久,湖南、广东、江苏等省相继响应,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就从武昌这小小的军械库旁,正式拉开了序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