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岛游记

大高人

<p class="ql-block">蓬莱仙岛游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蓬莱仙岛游记</p><p class="ql-block"> 文/孙久珊</p><p class="ql-block">对蓬莱的首次印象是来自老爹,说老家是登州府文登县的,爷爷带领家人随着闯关东大潮来到吉林前郭。等我长大了,了解到登州就是现在的蓬莱。再后来就了解了蓬莱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是经常发生海市蜃楼的神奇的地带,以及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多次前往讨仙丹求长生的地方。遂心生向往,对蓬莱产生极大兴趣。正好,假期孩子们安排到此游玩,于是,一家人于10月3日到访蓬莱仙岛。蓬莱是道教圣地,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佛修来世,道修今生,显然道教更具有现实意义,毕竟活好当下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后来被朝廷打压,说是妖术,邪道,但,今天我们对方家葛洪的定义还是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就是证明。道教倡导老子“道”的思想,讲求内修外练,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内修是修德,外练是强身,这理念符合“长生”的逻辑。所以,秦皇汉武都深信不疑,多次到访,寻仙找药,祈求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之所以相信,是因为徐福对他描述家乡蓬莱经常出现海市蜃楼景象。说海上有三仙山,山上有仙人,求得仙药,便可长生。始皇帝第一次到访时还真亲眼看到海市蜃楼,所以他深信不疑。在第四次出访蓬莱的路上离世。而徐福也两次访仙求药,第一次东渡(前219年),以寻访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为由出海,未获仙药而归。第二次东渡(前210年),谎称遇大鲛鱼阻路,需武力护航,最终携带数千人抵达日本九州(一说渤海湾岛屿)。因惧怕秦始皇追责,徐福自此定居,传播农耕、医药等技术,被日本尊为“农耕之神”和“医药神”,日本至今多地保留徐福墓、神社等遗迹。而汉武帝到访八次,后来在长安建章宫掘太液池,池中堆砌蓬莱、方丈、瀛洲诸山,以慰其渴求。他们对生命极限的不甘与探索也是有进步意义的。有了上述这些故事,蓬莱就有了神秘色彩,于是一家人就开始了赏游。上一天晚上我们就来到景区附近,看到整个蓬莱阁景区和明代水城都被高大的古城墙围住。我们越过八仙过海景区和三仙山景区,到明代水城。过水门小桥和小海。小海上有五孔迎宾桥,87版《红楼梦》探春出嫁在此拍摄。桥北是通往黄海的狭窄水道,桥南是一块方形的水域,叫小海,是戚继光训练水军的地方。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正是登州人。他就在这片海域,操练他那支名垂青史的“戚家军”,建造战船,屡挫倭寇。然后从东门(当地人叫西南门)进入蓬莱阁景区。人间仙境蓬莱阁,座落在丹崖山上。此山只有60米高,但临海一侧是垂直的峭壁,就有了气势。进山第一道牌坊:“人间蓬莱”四个字,是提取苏轼的字凑成的。第一个景点是弥陀寺,说唐朝时出家人太多,这些人不交税负,不参军,官府就掀起一场灭佛运动,此寺是少有的幸存者,里面供奉着弥勒佛等。然后是"丹崖仙境"牌坊,是董必武1964年写的。牌楼有三个门洞,都是青砖垒的,至少有一米半宽。进去时要走中间大门,因为两侧被称为旁门左道。第二个牌楼是东海龙王敖广的"龙王宫”。同样是三个门洞,中间是神仙走的,两边门是虾兵蟹将走的。进去后就是龙王宫的正殿,门两侧有对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苏轼在这里做登州知州五天,他来时是10月份,此时是不会发生海市蜃楼的,他就祈求龙王能看一次,结果第二天他就看到了。他写了一首《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龙王脸特别黑,人们过去求雨不灵时,就把他抬出去暴晒,他晒的受不了就下雨了,脸是晒黑的。他手拿定海神珠,左右两个老婆,两侧站立八名站官。之后是写有"熊罴赐梦"牌子的子孙殿。中间供奉送子娘娘,左边是疹子娘娘,右边是眼光娘娘。要多子多福就拜送子娘娘,要孩子健康就拜疹子娘娘,要想孩子眼光长远,就拜眼光娘娘。儿子拜了疹子娘娘,儿媳拜了送子娘娘。子孙殿后是一棵1200年的唐槐。整个树干,包括一个粗大的断支都是中空的,是当年劈山建阁时留下来的,传说是铁拐李种的。由于中空,所以此树比别的树发芽和落叶每年都晚一个月。丹崖山腰有四根呈“坤卦”卦象排列的三米高褐色石柱。是在挖掘山体时为保护山体稳定而特意留下的岩柱。设计者取其形,赋其意,将《易经》中代表大地、承载与顺应的“坤卦”寓意赋予其上,仿佛在提醒世人:即便是在追求羽化飞升的仙境,也需脚踏实地,尊重自然的本源。往前走就是天后宫的“显灵门”,进去后是正殿。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副匾是"福锡丹崖"。天后娘娘即妈祖,常救助海上遇难船只,28岁时救船时被桅杆砸中头部而亡升仙了,人们为了感谢她而建此宫。后墙右侧有一个大福字,刻在青砖那样材质的墙面上,是陈抟老祖题写的。左侧也是他写的一个“寿”字,同样的材质都是红字,宽50公分,高有120公分那样。此字为多字组成:上面是"富"字头,下面是"林"字,中间是"弗"字。再往后走,看到墙上有"碧海丹心"四个字,是冯玉祥老将军题写的。接下来是三清殿,供奉道教始祖三清。中间是元始天尊,右边是灵宝天尊,左边是道德天尊,是神仙当中最高的始祖,有哼哈二将做守护神。到了吕祖殿,是光绪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修建的。供奉的是八仙之首的纯阳祖师吕洞宾。蓬莱阁主阁虽为景区核心,但建筑高度仅15米,且位于丹崖山腰,视野高度不及普照楼。“蓬莱阁”三字是铁保题写的。蓬莱阁并不是秦砖汉瓦,是宋嘉佑六年,即1061年,当地太守朱处建的阁楼。门柱上有对联,上联:常称香港通海客,下联:且指蓬莱会神仙。阁内一楼是满墙壁雕刻的壁画,内容是八仙形象。二楼是八仙醉酒的蜡像,正在修复,所以没有开放。蓬莱阁后墙上有"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是山东巡抚托浑布1840年来登州兼办海防时题写的,希望风平浪静无战争。但在1895年1月18日甲午海战中,日本一枚炮弹击中这个匾额,把"不"字打掉半边,现在是后来修补的。哑弹没有爆炸,千年蓬菜阁才得以保存下来,是中国四大名楼当中唯一一个经过千年仍然没有损毁过,没有重建过的。其它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都是重建的。宾日楼,位于普照楼旁,为宋代八角双层木结构,上世纪大型舞蹈剧《东方红》就是在这个二楼拍摄的,它是看日出扶桑最佳观赏地。最后是清朝修建的普照楼,又名灯塔。是此山最高建筑物,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最初是为海上船只导航用的,现在不用了。西洋进来的第一批电灯就用在这里。普照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六棱柱体,楼顶为斗拱设计,周匝木扶栏,整体造型轻盈灵动。离普照楼有一段距离的东边有个观景台。这里经常出现海市蜃楼,一般是春夏之交式夏秋之交的午后,2-3级风,光透度比较好,雨过天晴才会发生海市蜃楼。这里平均每年出现5—7次海市蜃楼,最近一次是今年的5月17日,这在景区入口处有照片。2005年5月23日出现持续5小时的超长蜃景。2006年5月7日则记录到首次海市蜃楼于海兹同时出现的现象。海市蜃楼里的景象是地面上找不到的,而海兹里的景象是可以在本地附近找到实物。海市蜃楼现象,科学家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解释,对于出现的古战场影像,开始怀疑是有影视拍摄剧组,调查后被否定了,最后猜测有多维时空穿越一说。往左转是面朝西北的一排建筑,首先是苏公祠。因苏轼曾在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做过五天的知州府。他为百姓贡献极大,上书皇帝请求两件事,一是允许老百姓买卖私盐,二是加强登州的海防,为了纪念他而建祠。五日知州府,千年苏公祠。接下来是卧碑亭。亭里有镇阁之为宝一卧碑,立在右侧地上。高约80公分,长约180分左右一块墨色石碑,刻有苏轼的诗词真迹。是他品评某幅画的文稿。由于酒后,开始时书写很规矩,后来越写字越大、越草。碑上除了《书天道画后》外,还有《海市诗》。碑左侧、正面墙上有大幅青砖刻下的对联: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再就是避风亭,建于明代。不管外面风多大,室内没有一丝风。亭内正面墙上有青砖刻的画像,左边吕祖站在外边,衣袂飘飘,胡须头发都飘起来了。而书童站在门里,手中烛台冒的烟却直直向上,没有一丝风。外面向海方向是一米七八的有垛口的青砖城墙,跟长城材质和造型一样。海风吹来时会向上沿屋沿吹走,而城墙在此处又是成孤形凹进来的,能抵消多向来风。再加上亭子三面是墙,虽然向海一面有门窗,且都是木制网格,就算能进风,但由于无法形成空气对流与流通,所以避风。我进去试了一下,确实静谧。蓬莱阁最后一道宫门--白云宫,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天仙配》中七仙女说:我家本住蓬莱村,就是这里。出了这个地方就是离开仙境来到人间了。这里的所有建筑都是飞檐斗拱,丹窗朱户,无不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人间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丹崖山西边就是老北山,即田横山。这名字,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秦末乱世,齐王田横不肯臣服刘邦,率五百壮士避居此岛。后田横应召赴洛阳,途中最终因耻于北面事之,自刎明志。岛上五百士闻讯,集体殉节,无一生还。太史公赞其“至贤”,闻此故事,谁能不临风洒泪,感叹这人间至刚至烈的忠义之气!我在地图上看了一下,田横山面北,正对着大连方向,怎么就成了防御倭寇的要地 了呢?东边是南韩,日本要是来犯最直接的应该是上海,若找薄弱点,最次也应该是威海,也不能绕道来攻击蓬莱呀。我们坐海上缆车直到田横山顶。在山顶看迎海的峭壁上凿出的带顶栈道特别壮观和奇特,就下到山下海边去看。海边都是半晶莹、略有些透明各色鹅卵石。虽然色泽暗淡,但海浪不间断的冲击,整个海岸上都是水灵灵的各色小石头,大家都在捡拾,爱不释手。身后是峭壁,都是赫色的石壁。在石头栈道东侧起始处上方壁上刻有红色"沧海"字样,不知道是不是曹操《观沧海》的地方。沿石壁凿开的有上盖的栈道,距海面三米左右的高度,是随山凿石而成的。有两半宽,每两三米就有石柱支撑上盖。我看是人工用混凝土做成的石柱和上盖,很像原石的样子,估计原来应该有一些天然石,后用水泥加固的。这栈道是当兵巡逻和防御用的。最后爬到山顶,来到一个较为宽阔地带,那里赫然立着二龙戏珠分界坐标。两个至少两米半高的石龙相对而立,中间有一米半的间隙。左边刻有“渤海”阴文,右边刻有“黄海”阳文,这是黄渤海分界点标识。从这里到辽宁的老铁山是分界线,但可能是因为阴雨天的缘故,我怎么也没看出来黄渤海有什么不同的色泽。但因海水密度不同,上方空气不同,所以这里才会经事发生海市蜃楼。如今的蓬莱阁,早已不是方士与帝王的禁脔,也不是海防阵地了。它成了一处名胜,游人如织,导游熟练地重复着千年的传说。那曾令帝王魂牵梦绕的秘境,已化作平和热闹的公众栖息游玩地。我抚摸着千年古树与楼阁,心中感慨万千。现代人拥有了更长的寿命与更丰富的知识,但我们心中,是否还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蓬莱”?那或许是对精神归宿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思绪飘飞间,一股深沉的情感自心底涌起。我的血脉,竟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风拂面,带着咸腥的气息,也带来血脉深处的呼唤。我的祖上,正是从这登州府所辖之地,在清末那场悲壮宏大的“闯关东”潮中,为求一线生机,背井离乡,辗转迁往了东北吉林前郭。如此说来,这蓬莱,这登州,竟是我的故土,是我家族漂泊的源头。站在这田横山下,戚继光守护过的海岸边,我仿佛能听见那历史的潮声里,混杂着先祖们声声沉重的叹息与对故乡最后的凝望。夕阳西下,为仙阁与沧海披上金色的余晖。仙山依旧,传说未老,只是人间已换。我这从关外归来的游子,带着一身北国的风尘,终于寻到了这东海之滨的根。千年仙梦,百代忠魂,与我一介寻根者的乡愁,在这暮色中交融,最终都化为对这片土地深沉而无言的敬意。这份因缘,让眼前的山水,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风景,更添了一层身世的厚重与苍凉。心中五味杂陈,最终都化为对这片孕育了仙梦、忠魂与英雄的土地的深深一瞥。然后转身,如同我的先祖当年,没入尘世的灯火与人海,只是心中,已装下了一片永恒的大海。2025.10.6</p> <p class="ql-block">黄渤海界标</p> <p class="ql-block">沧海</p> <p class="ql-block">田横山栈道</p> <p class="ql-block">苏轼真迹</p> <p class="ql-block">苏轼像</p> <p class="ql-block">苏公祠</p> <p class="ql-block">丹崖山上</p> <p class="ql-block">景区眺望</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p> <p class="ql-block">组子寿</p> <p class="ql-block">千年唐槐</p> <p class="ql-block">唐槐</p> <p class="ql-block">坤卦石柱</p> <p class="ql-block">显灵门</p> <p class="ql-block">丹崖仙境牌楼</p> <p class="ql-block">海市蜃楼记录</p> 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