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8月13日)从嘉峪关转场甘肃瓜州,大地之子,汉武帝头部雕像,该雕塑坐落于瓜州县城南约20公里的戈壁滩,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的一部分,与《无界》《汉武雄风》等作品共同构成人文景观集群。其创作于2016年,由清华大学教授董书兵设计,以红砂岩为材质,长15米、高4.3米、宽9米,用国内最大3D打印技术呈现俯卧婴孩形象,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丝绸之路旅游地标,全年全天开放,游客可免费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单单只是去观赏风景,也会去挖掘景点背后的故事。而世界上很多景点背后的故事都是很精彩,或许是神秘的、开心的、让人感动的,也有让人引人深思的。在我国甘肃就有这么一个景点,其背后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也让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这里黄沙飞扬,荒无人烟,而就在荒凉之地居然出现了一个“沙漠巨婴”,而且这个“沙漠巨婴”已经在此沉睡了近两年。</p> <p class="ql-block">这个雕塑给这个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一丝烟火气。因为雕塑形象很逼真,所以很多游客看到“沙漠巨婴”孤独地躺在沙漠上,都会感到很心疼,瞬间激发心中的母爱。而这激发心中母爱的“魔力”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青年雕塑家张万兴创作:</p><p class="ql-block">瓜州“汉武大帝”雕像是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的大型户外雕塑,以汉武帝刘彻为原型,融合现代技术与历史文化,成为当地标志性艺术景观。</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曾派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并设立敦煌四郡,雕像选址瓜州(古丝路要冲)象征其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雕像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更通过视觉化历史叙事,强化了公众对河西走廊文化记忆的感知。</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汉武帝头部雕塑——,感受千年历史的厚重,沙漠中的艺术瑰宝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其中敦煌鸣沙山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南5-6公里处,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p><p class="ql-block">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p> <p class="ql-block">刚进东门,就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p><p class="ql-block">由上千峰骆驼组成蜿蜒长龙,在沙丘间缓慢行进,驼铃叮当,混着风声,再现古丝绸之路风情,形成敦煌独特景观,成为沙漠标志性声音。</p> <p class="ql-block">"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有的却能发出一种雄浑的声音。而从中国的鸣沙山上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p><p class="ql-block">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一阵环佩叮当声传来,几位穿唐制汉服的姑娘提着裙摆走过,水红色披帛在风里飘成一片云霞。“这要是拍古装剧,都不用布景啊!”</p> <p class="ql-block">景区提供多种游乐项目,如:骑骆驼、滑沙、滑草、沙漠摩托车、射箭等,其中骑骆驼和滑沙最受游客欢迎。敦煌呜沙山,花100元骑上骆驼,行走在沙漠中是怎样一种感觉?笫一视角沉浸体验鸣沙山上骑骆驼,这个项目太值了!还有大型户外演唱会嗨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说每晚八点刚过,景区的灯光渐次亮起来,把通往鸣沙山主峰的步道照得像条发光的丝带。“听说站在山顶看演唱会,特震撼!</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约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莫高窟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敦煌市。</p> <p class="ql-block">乐尊和尚(或称乐僔)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云游至敦煌鸣沙山,见三危山金光如千佛显现,遂开凿莫高窟第一个石窟。法良禅师随后在旁续建第二个石窟,形成早期僧侣社区。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枢纽,佛教兴盛,吸引了商旅与信徒支持。此后历经十六国至元代,洞窟增至735个,形成包含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的佛教艺术宝库,成为文化遗产核心——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入口处那座大牌坊上的字由郭沫若亲笔题字"石窟宝藏″以及"莫高窟″牌匾都是郭沫若墨宝。</p> <p class="ql-block">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莫高窟石窟群中段的第96窟,始建于695年,主体为木结构建筑,它依山而建,俯临窟体,视野开阔,与岩体巧妙地融为一体。九层楼早期为四级窟前殿堂建筑,后经历代重修和增建。现存九层楼窟檐建筑建于1935年。</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我们买的应急票而且还是老人免票所以只能"打卡式"游览,匆匆一瞥的千年佛国。</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与域外艺术元素,展现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壁画与雕塑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还蕴含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互动,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地处甘肃省瓜州县榆林河峡谷,两岸峭壁开凿洞窟,因榆树成林得名,又名万佛峡、上洞子。</p> <p class="ql-block">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目前存在43窟。</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壁画上。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佛和菩萨画像、佛教故事画、花卉禽兽、装饰图案等。</p><p class="ql-block">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反映出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的特色,在这方面榆林窟可补莫高窟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由于榆林窟特殊地质的条件,石窟围岩存在开裂坍塌、崖面风化、降雨入渗、冲沟发育等岩土工程问题,洞窟内的壁画也产生诸如地仗层酥碱、颜料层起甲、壁画剥落等多种病害。为此,敦煌研究院曾作过一些保护工作,以及颜料层起甲的修复等工作,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石窟存在的隐患。目前只开放少数几个洞窟供游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