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发去纳米比亚前,从未想过,在这片被阳光烤得发烫、连风都裹着砂砾的土地上,竟藏着一群“红色部落”:他们从头到脚裹着红泥,像从远古走来,活成了与现代世界截然不同的模样。</p><p class="ql-block">网络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只有寥寥几行;身边去过非洲的朋友,也没人听过这个族群的名字。这份“无人知晓”的神秘感,始终勾着我的好奇心。直到走进这个藏在旷野深处的秘境——辛巴红泥人部落。</p> <p class="ql-block">汽车在公路上疾驰,引擎声劈开空气,风里裹着的细碎赤砂,打在车窗上沙沙作响。</p><p class="ql-block">远处的荆棘树丛枯瘦如爪,像从黄沙里伸出的无数干枯手指,一路蜿蜒指引,尽头便是那个“活在传说里的部落”——那群被红泥裹身的神秘辛巴人。</p> <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最后一寸柏油路面时,扬起的尘土还带着公路的温度。向导熄了火,指着远处被热浪扭曲的地平线说:“再往前,只能靠脚了。”</p><p class="ql-block">我望着眼前无边无际的荒原,金合欢树的影子瘦得像根针,扎在赭黄色的土地上——这里是汽车无法抵达的盲区,也是辛巴红泥人藏在非洲腹地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徒步的路比想象中更漫长,鞋底裹着细碎的沙砾,每一步都像踩在时间的褶皱里。风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远处山岩被吹得发响,嶙峋的巨石堆叠在天际线下,像沉睡了千年的巨兽。</p> <p class="ql-block">在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生活着一个维持着500年前生活方式的原始族群——辛巴族。因族人终年将红土混合黄油涂抹于皮肤与头发,他们被称作“红泥人”。</p><p class="ql-block">辛巴族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彼时他们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曾是非洲大草原上富庶强大的游牧民族。</p><p class="ql-block">如今,他们仍聚集在孤立的小村落中,以树枝、牛粪、泥巴筑成的茅屋为居,旷野辽阔、黄沙漫漫的环境里,红泥人身影若隐若现,宛如流动的古画。</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辛巴部落已不再完全与世隔绝,却仍倔强地保留着核心的传统。整个村落散落在沙丘之间,更像自然生长出的一部分、没有规整的布局,没有坚固的围墙,只有几十座用红泥和茅草搭成的圆顶小屋,安静地伏在大地之上。</p><p class="ql-block">据说鼎盛时期,这样的部落遍布纳米比亚北部,如今却只剩寥寥数个,成了游客眼中"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p> 远远望过去,分不清哪是土地的颜色,哪是辛巴人的肤色。 <p class="ql-block">走近了才看清,这些“蘑菇屋”比想象中低矮,圆柱形的房身外围裹着掺了牛粪的红泥,圆锥顶铺着干枯的芦苇,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暖棕的光。</p> <p class="ql-block">村子周围没有注意到有农田,只看到稀疏的灌木丛和偶尔可见的山羊。辛巴人早已适应了游牧生活,他们会随着雨水的踪迹迁徙,寻找水源和牧草。</p><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恰逢旱季,河床干涸得裂开缝隙,几个辛巴小朋友正蹲在房前,用葫芦瓢舀水喝。他们黝黑的皮肤上沾着红泥,用大大的眼睛打量着来客。</p> <p class="ql-block">孩童们赤着身子在沙地上追逐,个个光着头,只有凑近了,才能从偶尔露出的笑容里,捕捉到属于童年的纯粹。</p> <p class="ql-block">探头一间茅草棚,屋内只有三四平方米,地上随意放着储水的桶,显然这不是居住的屋舍。</p> <p class="ql-block">茅草屋屋内低矮得需要弯腰才能进入,地面铺着干燥的茅草,角落里堆着陶罐和兽皮。</p> <p class="ql-block">这间比刚才的那间房子大些,瓦罐和木瓢在角落随意堆放着,木条围起来的墙壁透着黄泥脱落后漏出的微光,黝暗中几个当地妇女坐在当中,向导开始讲解……</p> <p class="ql-block">让人意外的是,尽管辛巴女人一生几乎不洗澡,全靠红泥清洁身体,屋内却没有想象中的异味。</p><p class="ql-block">她们常年袒露上身,用红色石粉混合牛油涂抹全身与头发。原来这一习俗不仅能抵御烈日暴晒、隔绝蚊虫叮咬,更因当地缺水,成了她们“终生不洗澡”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女人们的配饰总藏着故事。脖颈上套着一圈圈彩色织物环,有的磨得发亮,是岁月的勋章;脚踝和小腿缠着五彩绑带,走动时簌簌作响。</p><p class="ql-block">最特别的是腿上的红线——已婚女子的绑带里会编入红线,一条红线代表一个孩子,像串在身上的生命密码。</p> <p class="ql-block">当前,红泥人部落人数已不足两万,生活保留原始形态:以畜牧种植为主。</p><p class="ql-block">过去男性常年外出放牧狩猎,如今也开始外出打工;女性则留守村落,操持家务、哺育孩子。辛巴人无图腾,始终崇拜祖先与火。</p> <p class="ql-block">关于辛巴人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诸多版本。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安哥拉迁徙而来的游牧族群,为躲避战乱遁入这片红沙遍布的荒原。这片干旱少雨、昼夜温差极大的土地,成了他们最后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母系氏族家庭,每座小屋都属于一个辛巴女人,屋顶的茅草换了几次,就藏着几次岁月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的生活特色,藏在每一个细微的日常里,尤其是那些叮当作响的配饰,藏着他们的身份与审美。</p> <p class="ql-block">最醒目的还是他们与红泥融为一体的头发。女人的头顶梳着数十条细密的小辫,每条辫子都被红泥仔细包裹,沉甸甸地垂在肩头或后背,留着一截乌黑的发穗。远远望去像顶着一团凝固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原来辫身是用假发和尼龙绳混合真发编成,再涂满红泥定型,唯有发梢未沾泥料,才保留了头发原本的黑色。</p><p class="ql-block">已婚女子会在头顶系上皮制发冠,发辫垂直下垂;未婚少女的发辫则向前梳成“牛角”模样,不同家族的女孩发辫数量还略有差异,这是外人一眼就能读懂的“身份标识”。</p> <p class="ql-block">赭石粉早已成了辛巴人身份的象征,如同他们写给大地的图腾。</p><p class="ql-block">伸手轻触一位妇人的发辫,能摸到泥土特有的颗粒感,混着淡淡的油脂气息,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身材高大健壮,以我的身高目测足有一米八五以上,同行的向导说,辛巴女性普遍身形高挑,这或许是适应荒漠游牧的遗传优势。</p> <p class="ql-block">饮食上,辛巴人依旧依循自然的馈赠。男人们既有进城打工挣钱的,也有外出狩猎的。打回来的羚羊、野兔是难得的荤腥;而女人们则在屋前的沙地里种些玉米和南瓜,更多时候靠采集野果、块茎果腹。</p><p class="ql-block">陶罐里煮着的玉米糊是日常主食,配着自制的浆果酱,简单却能果腹。他们没有精致的餐具,用木勺或手抓食,吃得满足而坦然。</p> <p class="ql-block">女人们的脖颈和手腕上套着层层叠叠的金属圈,手肘到膝盖的位置还挂着十数道金属饰圈,行走时碰撞出“叮铃当啷”的声响。</p><p class="ql-block">这与缅甸长颈部落的颈环意义不同,辛巴族的圈饰不与年龄挂钩,更多是美的表达与财富象征。</p> <p class="ql-block">金属圈越多、越厚重,往往代表家庭畜群更兴旺。除了金属,贝壳、染色种子和兽骨也是常见的配饰材料。</p><p class="ql-block">有向导说,有些部落里每片贝壳都对应家中一头牛,是看得见的“家产”。</p> <p class="ql-block">这些配饰不仅装饰身体,在舞蹈时还能随动作节奏发声,与鼓声、歌声呼应成独特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环视周边,却只见到一个男性身影。这正是我此行最大的疑惑:村落里满眼都是女人和孩子,90%以上的村民都是女性。</p> <p class="ql-block">向导解释说,辛巴族因神秘遗传基因问题,很多男孩在15岁前夭折,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约为1:11。</p><p class="ql-block">成年男性大多承担着放牧、狩猎的重任,旱季时会带着畜群去远方寻找水源牧草,有时数月不回。</p> <p class="ql-block">如今也有不少年轻男性外出打工挣钱,只留女人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孩子。</p><p class="ql-block">而孩子多正是部落应对人口锐减的方式,辛巴人认为孩子越多,能放牧的畜群就越多,家族财富也越兴旺,加上一夫多妻制的传统,村落里随处可见抱孩子的妇人便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待我们准备拍照时,更真切感受到了现代旅游对部落的影响。导游早已提醒要备好糖果、饼干等小礼物,说是拍照的“通行证”。</p><p class="ql-block">同行有位游客没提前准备,刚举起相机就被一位妇人摆手拒绝,神情带着明显的不悦,甚至转身走进茅草屋不再出来。</p> <p class="ql-block">那些愿意配合拍照的村民,会主动整理发辫和配饰,拍完后便伸手等待礼物,眼神里少了初见时的羞涩,多了几分熟练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在辛巴族母系社会中,女性通过掌控空间布局与资源分配,来管理日常事务的。</p><p class="ql-block">首先会根据家族需求划分内部区域:把最安全的核心位置留给泥屋(供家人居住),靠近栅栏内侧的区域圈养牛羊(方便看管),门口附近设简易石灶(用于做饭)。</p><p class="ql-block">这种布局既能保障家人安全,又能高效处理喂养、烹饪等日常琐事。</p> <p class="ql-block">牛羊是辛巴族的核心财富,女性每天会打开栅栏,带领牛羊到草原觅食,傍晚再将其赶回栅栏内看管,避免被野生动物袭击。</p><p class="ql-block">同时,她们会在屋内储存水、谷物等物资,根据家族成员需求分配,确保资源不浪费。</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从修补破损的栅栏、翻新泥屋墙壁,到安排家族成员的饮食、照料老人和孩子,几乎所有日常事务都由女性主导协调。</p> <p class="ql-block">离开辛巴村时,红土路上的脚印很快被风沙覆盖。回望那个被红纱包裹的村落,耳边还回响着配饰碰撞的叮当声,眼前却浮现出村口的纪念品摊和村民伸来的手。</p><p class="ql-block">突然明白:辛巴人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他们是在荒漠中坚守千年的生存者,如今又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平衡。红泥依旧能守护皮肤,歌谣仍在传承历史,但糖果与相机的出现,已悄然在红土上刻下新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岁月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500年来,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信息爆炸,而辛巴人依旧守着祖辈的生存哲学:以红泥为衣,以星辰为历,以部落为家。</p> <p class="ql-block">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不仅是遇见不同的生命,更是看见文明碰撞的痕迹,然后懂得:世界的复杂,本就在于它的坚守与流变。</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电,没有网络,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却藏着最原始的生活肌理——红泥涂身的辛巴人从屋里走出,身影融进荒原的大漠里。</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神秘,从来不是刻意隐藏,而是这片土地用千万年时光,为他们筑起的温柔屏障。</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辛巴村,依然保留着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却也悄然接纳着现代文明的渗透。每个村落都由数十座低矮的茅草屋组成,屋顶用棕榈叶编织,墙体是红土混合牛粪夯实而成,远远望去,像散落在荒漠里的赤褐色蘑菇。</p><p class="ql-block">村子入口处已摆起了小摊,挂着珠串、兽皮饰品和木雕,叫卖声与游客的问询声交织,那些饰品与世界各地景区的纪念品套路相似,让人瞬间意识到原始与商业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辛巴红泥人村落,88!</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美图,均来自李漪同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