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内由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展厅,互动与影像厅,特别展厅组成。 “独体象形字”,是以笔画直接构成的汉字,无法拆分为独立部件,形体由古代图画演变而来,主要包括象形字与指事字两类,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会意字”,是指一个合体字会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字符号来表示一个跟这些字符本身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 “假借字”,为汉字六书造字法之一。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 “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汉字类型,形旁表示字义类别,声旁提示读音。其组合方式包括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及内外结构等六种类型。 “指事字”,是中国古代造字法之一,指通过抽象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减笔画来表达无形或抽象概念的汉字类型,其名称源自“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的构字逻辑。 “特殊字例-合文”,又称合书,指将两个或多个汉字通过共用笔画、重构形体等方式融合为单一书写单位,仍保留原有读音的文字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单字符承载多音节,区别于常规合体字的单音节性质。 “特殊的字符-族氏名号”,是中国古代家族或方国的标志性符号,商代中期开始出现于青铜器上,西周前期常见于器物铭文,具有象形特征,可作为封国名或家族象征,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 “深腹盆片刻符”,新石器时代贾湖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58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陶垂球刻符”,新石器时代贾湖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58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龟腹甲刻符”,新石器时代贾湖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58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双墩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3500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借展。 “双墩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3500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借展。 “双墩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3500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借展。 “双墩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3500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借展。 “双墩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3500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借展。 “无字卜骨”,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郑州商城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子其射卜甲”,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藏。<div>此版为田猎卜辞,大意:子去打猎是否顺利?</div> “岁祭卜甲”,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藏。<div>此版为祭祀卜辞,在癸卯和乙巳日分别杀一头母牛和三头母猪来祭祀先王祖乙。在甲辰日祭祀祖甲和妣庚,祭祀祖甲时杀一头公牛,一只公羊。祭祀妣庚时杀一只母羊,献上香酒。</div> “壬辰夕卜卜甲”,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藏。<div>此版为祭祀卜辞,大意:壬辰晚上卜问,用宜的方式杀一只母羊,在□这个地方进行祭祀。</div> “‘田’字陶片”,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朱书陶片”,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郑州市小双桥遗址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亚其觚”,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圈足内铸铭文“亞其”2字,“亞”字形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筑平面图,“其”字写作两手共持簸箕形。</div> “‘贞’铜爵”,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安阳市博物馆调拨,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子觯”,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器底中部铸铭文“子”字,像挥舞双臂,包裹着襁褓之婴儿形,“子”或是族氏名,或是一种贵族身份。</div> “‘父丁’铜爵”,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安阳市博物馆调拨,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息鼎”,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蟒张乡天湖村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内壁铸铭文“息”字,卜辞中见有“妇息”、息伯“之语,可见”息“是一伯国,且息国与商王室有联姻关系。</div> “爰罍”,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安阳市戚家庄东南地269号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颈内壁铸铭文“爰”字,写作两手上下共持一棒状物之形,乃族氏名。</div> “爰斝”,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安阳市戚家庄东南地269号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口沿铸铭文“爰”字,写作两手上下共持一棒状物之形,乃族氏名。</div> “爰爵、爰觚”,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安阳市戚家庄东南地269号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爰爵在鋬内铸铭文“爰”字,爰觚在圈足内铸铭文“爰”字,“爰”字写作两手上下共持一棒状物之形,乃族氏名。</div> “爰鼎”,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安阳市戚家庄东南地269号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内壁铸铭文“爰”字,写作两手上下共持一棒状物之形,乃族氏名。</div> “爰簋”,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安阳市戚家庄东南地269号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内底铸铭文“爰”字,写作两手上下共持一棒状物之形,乃族氏名。</div> “□己鼎”,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内壁铸铭文“□己”2字,“□”是族氏名,“□己”是族氏名加日名格式。</div> “‘作母戊宝尊彝’铜兕觥盖”,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975年林县城郊乡下庄村西南桃园河征集,林州市博物馆藏。<div>盖内铸有“作母戊宝尊彝”六字铭文。</div> “弦纹带铭铜爵”,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安阳市博物馆调拨,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器盖”,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内壁铸铭文“□”字,“□”是族氏名,该□族之器出土于戚家庄爰族墓葬,可能□、爰两族存在姻亲关系。</div> “徙簋”,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小南张村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内底铸铭文“徙”字,写作双脚一前一后在道路上行走状,会移动、迁徙之意。“徙”在卜辞中是族氏名,是武丁时期商王室的征伐对象。</div> “善夫吉父鬲”,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1940年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窖藏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口沿铸铭文17字“膳夫吉父作京姬尊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京姬”应是膳夫吉父对其妻子的称名,铭文大意是说膳夫吉父为其妻京姬铸造这件鬲,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永宝用享。</div> “善夫吉父醽”,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盖器同铭,各铸15字“膳夫吉父作旅醽,其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大意是说膳夫吉父铸造了这件旅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永宝用享。</div> “伯梁其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盖器同铭,各31字“伯梁其作旅盨,用享用孝,用匃眉寿、多福、畯臣天子,万年唯极,子子孙孙永宝用”。</div> “环带纹铜壶”,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1940年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父辛爵”,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鋬内铸铭文“父辛”2字,仅记有被祭祀对象的日名。</div> “‘杜伯’带盖铜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此盨盖器同铭,各铸4行30字“杜伯作盨,其用享孝于皇神、祖考,于好朋友。用寿介永命,其万年永宝用。”</div> “带铭夔龙纹铜鬲”,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口沿铸铭文“長□□□作宝用”,字迹较为模糊。</div> “贾伯壶”,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壶盖外侧铸有铭文33字“唯王二月既死霸丁亥,贾伯乍世孟姬尊壶,用享用孝,用祈万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铭文记述了某年二月既死霸丁亥日,贾伯为将要出嫁到世国的女儿孟姬铸造该壶。</div> “曾子甗”,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1年河南省新野县城关镇小西关春秋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甑内壁铸铭文21字“唯曾子仲□,用其吉金,自作旅甗,子子孙孙其永用之。”</div> “薳子昃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徐家岭10号楚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盖器同铭,各有阴文铭文6字“薳子昃之飤鼎”。“薳子昃”是作器者名,春秋时期,楚国朝政一直为斗氏、成氏、屈氏、薳氏四大公族把持。</div> “温县盟书”,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河南省温县武德镇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这次盟誓是公元前497年1月16日晋国六卿中的韩简子由晋都城返回他的都邑州城之后,于晋定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为争取支持打击赵朝等敌人所进行的一次盟誓记录。</div> “温县盟书”,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河南省温县武德镇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温县盟书”,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河南省温县武德镇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带銎铭文铜戈”,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林州市博物馆藏。<div>该戈援至銎之间有铭文1行,不识。</div> “平夜君成戈”,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援与胡共铸鸟篆铭文7字“平夜君成之用戈”。</div> “十六年郑令戈”,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河南新郑白庙范村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铭文“十六年,郑令肖距,司寇彭璋,武库工师皇隹,冶(疒善)。”</div> “下官共作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蝉翼纹带盖铜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2002年林州市桂园东区M302-7出土,林州市博物馆藏。。 “蟠螭纹铜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2003年桂园东区M801-45出土,林州市博物馆藏。 “蟠螭纹铜方座豆”,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林州市博物馆藏。 “降亭陶釜”,战国三晋,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颈部有阴文“降亭”2字,古“降”与“绛”相通,是地名,春秋时为晋都。</div> “陶片”,战国齐,北京大学考古系高明教授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上面的文字记录陶工的身份、所居乡名、里名以及管理机构的名称。</div> “陶文罐”,战国秦,中国文字博物馆藏。上腹部外壁有阳文3字。 “陶文罐”,战国秦,中国文字博物馆藏。上腹部外壁有阳文3字。 “陶豆柄”,战国韩,北京大学考古系高明教授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上面的文字大意是说这是陶工(尸子)烧制的仓廪用器。</div> “陶片”,战国韩,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口沿上钤印有“彭余”2字,是陶工名。</div> “陶片”,战国韩,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外壁钤印一“公”字,应是指各级官署,表明该陶器的使用机构为官署。。</div> “陶片”,战国韩,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口沿上钤印有“(君月)(余心)”2字,是陶工名。</div> “葛陵楚墓简”,战国楚,1994年新蔡县葛陵楚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共出土1571枚,内容包括卜筮祭祷和遣策两类,简文纪年资料较为丰富。博物馆展出其中25枚。</div> “葛陵楚墓简”,战国楚,1994年新蔡县葛陵楚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共出土1571枚,内容包括卜筮祭祷和遣策两类,简文纪年资料较为丰富。博物馆展出其中25枚。</div> “葛陵楚墓简”,战国楚,1994年新蔡县葛陵楚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共出土1571枚,内容包括卜筮祭祷和遣策两类,简文纪年资料较为丰富。博物馆展出其中25枚。</div> “葛陵楚墓简”,战国楚,1994年新蔡县葛陵楚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共出土1571枚,内容包括卜筮祭祷和遣策两类,简文纪年资料较为丰富。博物馆展出其中25枚。</div> “葛陵楚墓简”,战国楚,1994年新蔡县葛陵楚墓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共出土1571枚,内容包括卜筮祭祷和遣策两类,简文纪年资料较为丰富。博物馆展出其中25枚。</div> “始皇二十六年铜方升”,秦(公元前770-前207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div> “里耶秦简”,秦(公元前770-前207年),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秦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div> “里耶秦简”,秦(公元前770-前207年),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秦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div> “里耶秦简”,秦(公元前770-前207年),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秦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div> “里耶秦简”,秦(公元前770-前207年),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秦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div> “陕市陶罐”,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颈部有阴文“陕市”2字,“陕”是地名,“市”是市场。</div> “子游碑”,汉(公元前206-公元220),清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东汉元初二年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上截存93字,下截存78字。</div> “正直碑”,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残碑现呈不规则形,中部有一个为后人所凿直径为33厘米的圆穿孔,残文7行44字。</div> “兔子山七号井汉简”,西汉(公元前202-8年),湖南益阳市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简牍内容多为西汉前期益阳县衙署公文文书,具体记录了当时长沙国辖下益阳县、乡、村、里行政运作以及官民日常生活。</div> “虎溪山汉简”,西汉(公元前202-8年),湖南沅陵城关镇西部的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墓主人为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系第一代沅陵侯。简文内容初步分为黄簿、食谱、日书三类。</div> “虎溪山汉简”,西汉(公元前202-8年),湖南沅陵城关镇西部的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墓主人为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系第一代沅陵侯。简文内容初步分为黄簿、食谱、日书三类。</div> “虎溪山汉简”,西汉(公元前202-8年),湖南沅陵城关镇西部的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墓主人为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系第一代沅陵侯。简文内容初步分为黄簿、食谱、日书三类。</div> “苏仙桥晋简”,西晋(公元265-316年),湖南郴州市苏仙桥建筑工地古井群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内容为西晋桂阳郡府的文书档案。</div> “苏仙桥晋简”,西晋(公元265-316年),湖南郴州市苏仙桥建筑工地古井群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内容为西晋桂阳郡府的文书档案。</div>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复制品)”,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内壁铸铭文“司母戊”,或释为“姤戊”。”司母戊“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其庙号称”戊“,生称应即卜辞中的”妇妌“,该鼎应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自己的母亲而铸造。</p> <p class="ql-block">“亚长钺(复制品)”,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200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原件现藏于殷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内上铸铭文“亚长”2字,“長”字像长发拄杖之人形,会年长之人、长者之意,“亚长”或指长族担任亚官职之人,亦或是复合族氏名。</p> <p class="ql-block">“乍册祝鼎(复制品)”,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原件现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内壁铸铭文“乍(作)册祝”3字,“作册”为官职名,管理册命之事,“祝”或为作器者私名,或为族氏名。</p> <p class="ql-block">“曾仲游父壶(复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1966年湖北京山市苏家垄遗址出土,原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吴王御士簠(复制品)”,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57年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村出土,原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太保鼎(复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原件现藏于天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p> <p class="ql-block">“兴壶(复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1976年陕西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原件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散氏盘(仿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清乾隆年间陕西凤翔出土,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仿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清道光二十三年陕西岐山出土,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逨盘(复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2003年陕西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原件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p> “墙盘(复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原件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旬侯匜(复制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1974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原件现藏于山西博物院。</p> “龟兹文木牍”,6世纪,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回鹘文定慧大师卖奴契”,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西夏文草书佛经残片”,西夏(公元1038-1227年),1909年黑水城出土,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西夏首领印”,西夏(公元1038-1227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元代圣旨碑(拓片)”,八思巴文,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论语》(满文),清(公元1644-19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孟子》(满文),清(公元1644-19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1928年郭前旗亲王征租处、德惠县公署下发的汉文蒙文罚金收据”,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1918年天益恒买巴拉提坎水并地契约”,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金刚经》,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清代古彝文书籍”,清(公元1644-19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清代古壮文手抄小说”,清(公元1644-19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祭祀牲畜和五谷之神,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1919年金未戊寅酉择吉书”,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铜活字”,清(公元1644-19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木活字”,清(公元1644-19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仿毕昇泥活字”,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铅字排版场景”,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自动铸字机”,安阳长顺印务公司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用来铸造活字,出炉后即可使用,不用再加工修正,还可以铸造其它的排版材料,如花边、空铅等。</div> “自动铸字机”,安阳长顺印务公司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用来铸造活字,出炉后即可使用,不用再加工修正,还可以铸造其它的排版材料,如花边、空铅等。</div> “八页印刷机”,安阳长顺印务公司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印刷机按照印刷幅面可分为八开、四开、对开、全张、超全张等不同种类,八页印刷机即八开印刷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产。</div> “圆盘印刷机”,安阳长顺印务公司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在国内存在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使用传统的活字印刷方式,将一篇文字需要的铅字排列好版式,安装到圆盘印刷机上,完成批量复制。</div> “三速烫金机”,安阳长顺印务公司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烫金机主要用于处理产品表面效果,如字体、商标、颜色等,可以使效果多样化。</div> “双鸽牌DHY型中文打字机”,安阳县薛金山先生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1988年2月上海打字机厂生产。打字机是用以代替手工书写、誊抄、复写和刻制蜡板的机器。</div> “激光照排机”,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激光照排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制出的一种在胶片或相纸上输出高精度、高分辨率图像和文字的打印设备。</div> “王选院士塑像”,张德峰创作,陈堃銶捐赠,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王选院士获奖证书(复制品)”,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8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奖。</div> “王选院士获奖证书(复制品)”,中国文字博物馆藏。<div>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div>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 中国文字博物馆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