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秋雨(散文)

杜海欣

<p class="ql-block">文/杜海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在我们冀中平原,秋雨是季节更替的一个代表性历程,特别是每到秋收的时候,经常会遇上连绵的秋雨,对秋收影响很大,好的方面可以适时滋润大地,让土壤保持墒情,更适合适时的播种冬小麦,坏的方面是影响秋收进程,尤其是连日的降雨,会给收割庄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掌握不好时间,就可能会因为机器进不了地而拖延收割时间,所以国庆节一放假,田间地头就开始热闹起来,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孩子们也回到农村老家,加入了秋收的大军,家里也开始热闹起来。不过最近几年因为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土地大多数都承包出去了,种地的越来越少。今年的天气比较特殊,雨水尤其的多,天空像个装进漏斗一样,整天稀稀拉拉的降雨,有时候是一阵,有时候是大半天,手机也被各种大雨中雨小雨霸屏了,真的是“三天一小下,五天一大下”,严重阻碍了人们的生活秩序。</p><p class="ql-block"> 其实翻开古代文学的扉页,你会发现,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对秋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李商隐,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孟浩然等等,对于爱好文字的人来说,秋雨是可以寄托思念,可以感叹人生的物象,只是带着一点点凄凉和忧伤;而对于时令来说,秋雨是寒暑之间的雨刷器和分水岭,以它的特有的方式加速了季节更换的过程,消去了盛夏的暑气,迎来了秋日的凉爽。之所以会想到写秋雨,本意是对雨的感情,对于春雨和秋雨,文人们会赋予它们不一样的意境,“春雨贵如油”是最好的赞美,“雨中百草秋烂死”是对最坏的赎渎,同样是连绵不绝,季节更替,却隐喻了不同的情感,归根结底还是春的繁荣和秋的萧瑟。</p><p class="ql-block"> “梧桐叶落知秋劲”,随着落叶折骨的呐喊,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秋的锋利,当单薄的衣衫再也无力阻挡秋日的冷寒,才更能懂得秋雨的杀伤力,四季用特有的景象宣誓着自己的主权。而和秋雨一起沉醉的,却是风景如画的万里江山,如果把秋色比作一幅画,秋雨一定就是那个秋风的调色板,不但可以带着阵阵香风,还会带着浓墨重彩,可以把枫叶染成红色,把银杏叶染成金色,把梨树叶染成酱紫色,还有杨树,柳树,松树,桦树等等纷纷用在这年轮的最后时刻,褪去芳华,蜕变成彩蝶随风起舞,记录这美好的时刻。当然秋雨也是季节的清扫机,几场秋雨会加速万物衰败的进程,一夜西风足可以横扫落叶,把秋的萧瑟嵌入眼帘。或许对于万物来说,那只是一种回归和重生的历程,却让文人墨客浸湿了眼睛。</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由于全球变暖,降雨带北移,华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多,经常是中到大雨,这不今年刚过十月一,雨水天气就接连不断,连续一周都有雨,看着田间没有收回来的庄稼,真的很让人心疼,首先是抖音上传出河南的各种丰收神器,手掰肩扛,滑轮牵拉,冒着气的玉米堆,发霉的黄豆花生,半年的收成化成泡影,接着是河北山东的一周降雨,让农民苦不堪言,真想骂那些专家们还说农民怎么怎么清闲,说粮食应该降价维护市场,我们粮食是降价了,市场维护了吗,看着疯长的经济消费和人们的收入越来越不成正比,又该给我们一个怎样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怨天怨地都没有用,只希望这场雨早点结束,让农民少一点损失,多一份收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