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沂与安徽亳州,一东一西横亘数百公里,地理上毫无牵绊,方言里各有腔调。若说有什么能让这两座“八杆子打不着”的城市产生交集,答案便藏在清晨市井的烟火里——临沂的糁与亳州的鲜狗肉汤,都是那碗“起晚了就喝不着”的特色灵魂小吃。 图:就是这家清真许家糁馆(2025-9 季本晨 摄) 道临沂的糁,这碗汤在当地的分量,早已超出“早餐”的范畴。关于糁的起源,当地老辈人常提起两个说法:一说是东晋年间,王羲之在临沂任官时,见百姓晨起耕作饥寒交迫,便琢磨着用麦仁、兽骨慢熬成汤,既能暖身又能果腹,这方子后来在民间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模样;另一说更具烟火气,清乾隆年间,临沂城里有个马姓摊主,守着祖传的老汤,每天只熬两锅糁,汤中加入鸡肉、麦仁,用文火咕嘟到天明,晚来的人只能闻着飘出巷口的香味叹口气。不管哪个传说,都绕不开“熬”与“早”二字——临沂的正经糁摊,原本从没有“上午十点还能喝到热汤”的道理(近几年,沂州路临沂市人民医院对面的许记糁馆开展了延时服务,即便去晚了也能喝上),因为熬糁本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较劲。 再看亳州的鲜狗肉汤,它没有临沂糁那样沾着文人墨气的传说,却因亳州“药都”的身份而生。明清时期,亳州是全国药材集散地,南来北往的药商、挑夫凌晨就要扛着货物赶路,天寒地冻时,总盼着一口热乎、顶饿的汤御寒,狗肉汤便在这样的需求里诞生了——狗肉鲜嫩易嚼,汤味鲜甜暖身,喝一碗能扛大半天的劳累。久而久之,“天明喝狗肉汤”成了亳州的老规矩,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宁误一顿饭,不晚狗肉汤”的俗语。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8lwlXG5nSLhZCn7jSXWmp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文章来源:继续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