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参观记

静语时光(罗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里同心”展览,国庆期间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展出,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海外华侨虽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与正义事业。他们通过捐赠物资、宣传抗日、组织力量等多种方式,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特展旨在铭记海外华侨的付出,展现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侵略时,海内外同胞同心协力、共御外侮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彰显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一心的历史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展厅,昏黄的灯光首先将视线引向入口处的巨幅照片——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侨举着“捐款救国”的横幅,人群里有西装革履的侨商、穿工装的侨工,甚至扎着羊角辫的孩童,他们攥紧拳头的模样,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场以“万里同心”为名的特展,没有聚焦硝烟弥漫的战场,却用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影像,剖开了海外华侨“隔山跨海也要护家国”的赤子心。</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第一篇章“烽火传讯”,最打动人的不是文字展板,而是玻璃柜里那台泛着铜绿的老式电报机。旁边的泛黄电报底稿上,字迹已模糊,却能辨认出“侨胞虽远,愿尽绵薄,汇银万元,盼解国困”的字样。讲解员说,这是1938年印尼华侨商会发给国内赈济会的电报,当时无数华侨就是通过这样的电报、书信,将对故土的牵挂化作真金白银——据展陈数据,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折合国币达13亿多元,相当于当时全国军费的三分之一。展柜里叠放的一张张小额汇款单更令人动容:有洗衣工每月捐出的5角工钱,有女学生省下的1元学费,这些零散的数字聚在一起,便是跨越重洋的“输血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过拐角,“以身赴难”展区的氛围骤然沉重。墙上的照片里,一群华侨青年穿着军装,胸前别着“华侨抗日志愿队”的徽章,他们中最小的才17岁,是从美国纽约唐人街辍学回国的留学生。展台上的一件褪色飞行服尤其醒目,领口绣着“陈瑞钿”三个字——这位美国华侨飞行员,回国后在空战中击落8架日军战机,自己却多处负伤,飞行服肘部的补丁,是战友用粗布连夜缝补的。旁边的日记本里,他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这里,死也要死在护家的战场上”,字迹被泪水晕开了边角。展区尽头的视频循环播放着纪录片片段:滇缅公路上,成千上万华侨机工冒着日军轰炸,驾驶卡车运送军火,他们中三分之一没能活着看到胜利,尸骨埋在了这条“血线”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让人心头一暖的是“同心共济”展区。这里没有炮火与牺牲,只有侨胞与祖国人民守望相助的细节。展柜里的一双布鞋,是云南村民为华侨机工纳的,鞋底纳了密密麻麻的“平安”字样;一本侨眷的记账本上,记录着“李家送菜、王家送柴”,标注着“侨胞在外抗日,我们替他顾家”。玻璃罩里的报纸合订本更具深意:美国旧金山华侨创办的《中西日报》,不仅刊登国内抗战消息,还教侨胞用中文写信、寄物资;巴黎华侨商会的公告栏照片上,贴着“抵制日货”的倡议,旁边还有法国民众签名的声援书——原来华侨的抗争从不孤单,他们在海外奔走呼号,为中国争取到了更多国际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展厅时,出口处的电子屏滚动着一组数据:抗战期间,全球约400万华侨参与救国,捐款捐物、回国参战、筹募物资、传递情报……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侨胞的选择——选择放下海外的安稳,选择冒着生命危险,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远方的祖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展览的尾声,是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以动态地图的形式,展示着全球华侨支援抗战的网络。从北美到南洋,从欧洲到非洲,无数光点闪烁、连接,最终全部指向一个中心——中国。那景象,宛如星空,又似血脉。耳边,循环播放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那雄浑的怒吼,与眼前这“万里同心”的景象交织在一起,让我彻底明白了展览主题的深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里同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这场展览让我读懂,无论身处何方,血脉里的家国情怀从不会被距离隔断。那些跨越重洋的捐款、逆行回国的身影、彼此守望的温暖,早已刻进民族记忆里,成为“同心”二字最厚重的注脚。离开时回望展厅,入口处的照片依旧清晰,华侨们举着的横幅,仿佛成了穿越时空的回响——万里之外是他乡,万里之内是同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