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勘误,再进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春夏之际闲来无事,便抱着一部《大荔县志》(1994版)啃起来。虽说个人知识水平有限、能力眼界一般,但凭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之下,竟也发现不少问题。中途因为杂事甚多撂了一段,最近闲暇重又拾起,仅“第二十一篇·文物”就发现存在诸多问题。</p> <p class="ql-block"> 1,(P869)第四行提到:“大荔县……史前文化又是个绝大的空白。”第十一行又提到:“仅就史前文化讲,(有)……大荔人文化……沙苑文化……梁家、同堤等文化遗迹。”两处叙述明显矛盾,前一段如果说是对建国前文物状况的描述,那么对史前文化这一块应该是一个判断性的印象概念(妄下结论),这是志书叙述的大忌。</p><p class="ql-block"> 2,(P870)第二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段提到:“2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家遗址……”。结合(P873)内容,严谨地讲,应是“梁家坡遗址”。</p><p class="ql-block"> 3,(P874)第二节·古城遗址提到(一)辅氏城遗址“据《统志(明)》记载”,应规范为“据《大明一统志》记载”。(三)魏长城遗址“南起华县”,应为“南起华阴”。</p><p class="ql-block"> 4,(P875)第三节·古仓、浮桥、渠道遗址(一)古仓遗址提到:“永丰仓遗址,公元589年……在沙苑建立了永丰粮仓。”其实不然,永丰仓,原名广通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建。遗址原在华阴境内,后渭河南移,仓址在今大荔境内。同页,(二)蒲津浮桥遗址第二段提到:“唐开元十九年(732),在蒲津两岸各造四头铁牛……”。首先,唐开元十九年是公元731年,不是732年。另,结合(P10)内容,黄河铁牛的铸造时间应是“唐开元十二年(724)”,距山西永济铁牛出土时(1989年)已1265年(或称1260余年),而不是(P876)第九行提到的“1250余年”。</p><p class="ql-block"> 5,(P877)第四节·宫宇、寺观、祠庙遗址(一)宫宇遗址,一是应将“北周”和“后周”的称呼统一起来;二是“以后凡在同州为官的,多兼任长春宫使。”应清晰为“以后凡担任同州刺史的,多兼任长春宫使。”同页,(二)寺、观遗址,一是隋文帝杨坚出生于龙窝巷,而不是“般若寺”;二是法琳所著《辩正论》,而不是“《辨正论》”。</p> <p class="ql-block"> 6,(P878)表述诸寺、观遗址提到:“威明观……康熙巳丑(1709)发现明洪武二十一年碑石……”。1709年,纪年应是清康熙己丑年,“己丑”不是“巳丑”。</p><p class="ql-block"> 7,(P879)朝邑文庙遗址提到:灵星门,应统一规范为“棂星门”。同页,九龙庙(池)遗址,摘记清代金和暄《九龙八景》诗,“亚媛流芬岁月长”中的“芬”应为“芳”,“桃苑仙人想衣裳”中的“苑”应为“花”。</p><p class="ql-block"> 8,(P880)表述诸祠、庙遗址之“乡贤祠”大荔,提到的第四人:教授石鼐,应为“教授石谵”。最后一人:岁贡生马 土,空缺了一个字,应为“岁贡生马稢土”。</p><p class="ql-block"> 9,(P881)第二节·丰图义仓提到:“清光绪八年(1882)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始建……”。清光绪八年(1882),阎敬铭任户部尚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阎敬铭升任东阁大学士。因而此段以“清光绪八年(1882)由户部尚书阎敬铭倡议始建……”为妥。</p><p class="ql-block"> 10,(P882)第三节·金龙高塔提到:“塔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明末重建。”其中涉及的明嘉靖“华州大地震”纪年有误,“华州大地震”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即公元1556年1月23日。</p><p class="ql-block"> 11,(P883)第四节·文殊新塔第二行,“冯饮哉”应为“冯钦哉”。冯钦哉,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民国二十五年(1936)驻军大荔,重建文殊新塔。</p><p class="ql-block"> 12,(P885)王仁皎墓(唐)第二行提到:“王仁皎……累官开封仪同三司。”应为“王仁皎……累官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唐代一品文散官。</p><p class="ql-block"> 13,(P886)表述诸陵墓提到:“阎丹初墓”,应规范为“阎敬铭墓”。同页,荔北战役烈士陵园纪念碑正面题写内容,应是“荔北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不是“荔北战役殉难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14,(P894)动物化石第一行提到:“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开掘龙首渠时,首次发现了动物化石。”参考(P8)内容,时间应为“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p><p class="ql-block"> 15,(P906)表述绘画藏品最后一行,编号004,作者应是“蒙寿芝”,不是“蒙寿之”。</p><p class="ql-block"> 16,(P907)大荔县古籍善本书目录:编号039,三部书名分别为《翰林笔削字义》《韵律鳌头》《海篇心镜》;编号042,书名《宋宰辅编年录》;编号044,书名《洛西集》;编号046,编撰者明·俞安期;编号050,编撰者明·王维桢 南师仲;编号052,编撰者明·胡广;编号054,编撰者明·徐问;编号055,编撰者明·穆文熙;编号056,编撰者汉·应劭;编号058,《晋书》编撰者唐·房玄龄,《唐书》编撰者宋·欧阳修,《五代史》编撰者宋·欧阳修;编号065,编撰者明·王鸿;编号070,编撰者明·金燫;编号071,编撰者明·安世凤;编号072,编撰者明·王道行;编号073,编撰者明·张居正;编号076,编撰者明·陈良卿;编号080,编撰者清·李柏;编号081,编撰者清·罗景;编号082,编撰者清·张鹏翮;编号086,编撰者明·焦竑;编号087,书名《忠武廉节集》,编撰者明·徐标;编号089,书名《逊志斋集》,编撰者明·方孝孺;编号091,编撰者清·高宗弘历;编号092,编撰者唐·徐坚。</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出版界“无错不成书”的顽疾早已引起社会的严重不满。尤以志书为甚,行文的统一性、科学性、准确性,直接决定志书的质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常务副组长朱佳木指出,没有哪种书承载的信息量比志书更大更多更全面了。志书如果质量不高,谬误漏洞很多,贻害要比任何书的错误更大更久。就此而言,及时发现更正错讹,意义还是比较重大而深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