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锯市第一副食品商店</p><p class="ql-block">原址人民中路178。</p><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无锡市土产公司门市部在观前街山门口开设,经营南北货、咸腊、蛋品、瓷器、纸张、竹器、罐头食品等,有柜组8个,职工50余人。同年12月,改为食品公司门市部,有柜组7个,一楼供应糖果糕点、南北货、烟酒、食糖等;二楼供应熟肉、咸腊、水果等。</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更为名糖果糕点公司门市部,增加了冷热饮供应和点心部,并成立生产车间,生产西点、大包、八宝饭等。</p><p class="ql-block">在很多年以后,土产公司早已消失后,我们的父辈还是习惯把去副一购物,称为土产公司。</p> <p>1958年3月16日,改为无锡市第一副食品商店,营业室扩至三层楼面,分10个柜组,并开设后坊工场(也在人民路,离一副再向东百米),有职工共108人;另外还在第一人民医院、无锡饭店、无锡钢铁厂、油泵油嘴厂设小卖部。</p><p>1960年,三楼供应高级饼、高級面。1962年撤销三楼营业室。1966年至1975年间,经营范围缩小,品种减少,特色消失。</p><p><br></p> <p>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扩建营业室,恢复八宝饭、热炉月饼、裱花蛋糕等传统特色产品。</p><p>1977年2月设侨汇供应专柜,9月撤销。1979年后,经营品种有糖果、糕点、饼干、烟酒、食糖、南北货、咸腊、奶制品、禽蛋、罐头、干菜干果、海味、茶叶、调味品、冷热饮等十七个大类。1980年,开始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福建、广东、陕西、安徴等地采购货源;1982年外采购品种400多个。</p><p>1983年后扩大横向经济联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营,并采取提供窗口、联合展销的办法拓宽商路,建立特约经销的单位有上海益民厂、芜湖傻子瓜子等10多家。1993年7月位于一副二楼的无锡肯德基首家连锁店亮相,在锡城引起轰动,也为一副聚集了更多人气。</p><p>1985年市计量局与有关部门,先后50多次到该店抽查商品价格和重量,并校验衡器,准确率在99%以上。因此,该店荣获全市商业系统唯一"秤准量足”锦旗。</p><p>无锡市第一副食品商店注重采用各种便民措施、文明经商和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1979年至1999年,共获省、市各种荣誉称号55项,其中有“最佳商店”、“文明商店”等。1990年获全国商业先进企业。营业员程惠明先后多次荣获省、市先进、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全国人大八届全会代表。</p> <p>2003年5月,因崇安寺扩建,一副被拆除而关闭。2003年8月末,企业进行清算审计时,商店的总资产为134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18万元;负债652万元,资产负债率4858%;所有者权益69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国有资本)267万元,未分配利润348万元。企业关闭后的资产由无锡市商业实业公司代管,清理后的净资产用作为分流职工的改制成本。</p><p>无锡市第一副食品商店长期是无锡市商业系统的先进企业,不仅是商界的一面旗帜,同时在无锡城乡老百姓中也享有极好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第二副食品商店,原址五爱路3一4号,原五爱广场工农兵大剧院旁。上世纪末拆除,现为百脑汇电脑城。</p> <p class="ql-block">第三副食品商店,原址南长街180号跨塘桥旁。</p> <p class="ql-block">第四副食品商店,原址北大街6号,爸斗弄口。该店前身系无锡名店徐嘉禾副食品店。</p> <p class="ql-block">第五副食品商店,原通运路77号,前身为天福茶食店,在大洋桥堍中百二店对面。</p> <p class="ql-block">第六副食商店,原址健康路111号,振新路口。</p> <p class="ql-block">第七副食品商店,原址南长街480号清名桥堍。</p> <p class="ql-block">无锡市仁号茶食公司</p><p class="ql-block">1893年,黄菊农与妻舅在桃枣河合股开设糖栈,经营桃肉、桂圆、枣子等南北货,因是两人合股,故命为"仁号”。仁号糖栈有门面12间,为当时无锡最大的南货店,黄菊农经营有方,深得同业推崇。</p><p class="ql-block">1924年,黄菊农去世,其子黄云章接替业务,但由于黄云章致力于天生碱推销,务业衰落。1934年,黄云章收缩糖栈,改为碱厂。</p><p class="ql-block">无锡沦陷后,黄云章之侄黄明华在盛巷开设仁号南货店,有门面一间,货源主要从山地货行赊购。1943年,黄明华之弟黄铸明(注:黄铸明曾在幸福食品厂担任过副厂长)由常州返锡过年,随行販回生花生果两干多斤,不料生果难销,只好聘请一名镇江炒货师傅,将部分花生果炒熟,按生果价格出售,竞出乎意料之外会一销而空。于是该炒货师傅又建议将剩余部分剥成花生米炒熟出售,亦同样一销而空。黄明华兄弟见有利可图,遂兼营炒花生果;后逐步增加椒盐花生、奶油花生、白脱花生果等花生品种和酱油瓜子、奶油瓜子等瓜子品种。仁号经对奶油花生、奶粉瓜子等的配方和工艺的精心研究,花生仁挑选颗粒均匀,仁号南货店的炒货逐新形成独特风格,一时仿制者甚多。但仁号讲究选料和制炒工艺,仿制者难以企及。</p><p class="ql-block">1946年,黄明华兄弟收缩南货业务,专门经营炒货,店名亦改为仁号炒货店,店面扩为两间。同时黄明华兄弟盘进小河上三爱糖果厂,生产硬糖、棒糖;又生产“元宝糖”。逄年过节销路特好;后又生产丁果条、芝麻糖等苏式糖果糕点。另外,仁号还经营上海糖果、汽水、饼干等;鉴于顾客挑选糖果费时,就将各色糖果混合和拌成什锦糖出售(为无锡首创)。不久,仁号产品销至常州、宜兴等地。店内还添置了电动机械。</p><p class="ql-block">1951年,仁号在安仁巷建新工场。1954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仁号改为专门经营茶食、糖果饼干,并改名为仁号茶食糖果店,当时有国营职工15人。1956年1月,仁号公私合营。1958年10月,仁号与金星糖果店、稻香村食品店合并,迁至胜利门口,用仁号茶食店名字;仁号工场并人新新工场。</p> <p class="ql-block">1962年重设后坊工场;1963年恢复仁号传统炒货糕点、糖果。1966年,清真食品店并入仁号,仁号增设清真专柜。</p><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仁号茶食店改名利群副食品商店。1979年恢复仁号店名和炒货工场。</p><p class="ql-block">1982年仁号炒货有38个品种。1984年增至63种,年产量180万斤。</p><p class="ql-block">1985年7月,仁号正式改为仁号茶食公司。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新疆、山东、安徽等地,有200多家经营单位。在形势一片大好情况下,上级公司把小批、招待所等亏损单位以及富余的中层干部,统统划归仁号。以至当时仁号赵经理讲,我俚仁号现任班子成员全是“一把手”。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仁号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后又逢一百翻建,原在一百旁胜利门转角处的门市部被拆,导致仁号陷入亏本经营。进入新世纪后,仁号正式关闭,告别锡城市场。</p> <p class="ql-block">无锡曾经比较有各的副食品商店,还有位于通运路与通惠路口的上海副食品商店,通运路与汉昌路口(原中国饭店对面)的清真副食商店,位于周山浜的周山浜副食商店,位于中山路原鸿运饭店建造前位置,中百四店旁的新新副食品商店等。这些消失不见的副食品商店,在老无锡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怀念与回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