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天去西藏(之二十七)</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七天.巴塘站)</p><p class="ql-block"> 《秋天去西藏》这个题目快用完了,严格地说,现在是出西藏了。</p><p class="ql-block"> 早上从左贡出发,和昨天翻越“怒江七十二拐”一样,今天翻越东达山也较轻松,和几年前相比,现在的路好多了,很多地方都加宽了,路面也平整不少。东达山垭口海拔5130米,是川藏南线也就是国道318线上的最高点,我们特意停车打卡留念,因为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它也像“怒江七十二拐”一样被人遗弃。</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意外地与一头狼迎面相遇,它被一位藏民牵着,他说在山上捡回来时还是一只一个月大的小狼崽,现在八个月大了,你可以和它合影,一次20元。我觉着这是一条狗,就没有照,但我师傅走过来仔细鉴定后说这是狼,我师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博物学家,又长期流窜在高原,他说是狼那就肯定是了!这下我更不想与狼合影了,它太可怜了,这位藏民也可怜,我也可怜!</p><p class="ql-block"> 走过318的人都知道,比东达山还难翻的是觉巴山,觉巴山并不高,垭口的标高也只是3940米,但由于澜沧江千百年来的深深下切,使得江岸壁立千仞,谷深故山高,30公里的盘山路竟然拉升了近2000米的相对高差,使觉巴山成了川藏线上最难爬、最费时的一座山。公路在绝壁上延伸,既没有护栏也没有路标,不少地方都是紧靠山体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这个没有名气的天险与通麦天险怒江天险等其他几个名声显赫的天险一样,同样让人惊心动魄望而生畏。可是今天,一个路标把我们指向新开凿的觉巴隧道,隧道单洞双向,全长6995米,原来要爬一个多小时的盘山险路,现在不到十分钟就穿过去了,真爽!我们总是愿意走最迅捷的快车道,又要去寻找最缓节奏的慢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觉巴山下到澜沧江边,这里有一个318线上有名的小镇——芒康县如美镇,这是由四川进入西藏咽喉中的喉结,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在澜沧江上搭建了土石木混合结构的竹卡大桥,桥头修有碉堡,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驻守在这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场惨烈的战斗,有两个版本:其一,1960年,西藏上层阶级发动武装叛乱,芒康地区领头的是土司普巴本·泽成加措,暴乱之前,他派匪徒装扮成普通藏民(实际上也是藏民)在碉堡附近活动,跟战士们都熟悉了,甚至开饭时还给这些藏民馒头吃,他们因此也注意到战士们吃饭时,枪集中放在枪架上的。暴乱那天,他们接近正在吃午饭的解放军时,猛地抽出藏袍里的藏刀狂砍猛刺,战士们仓促之间与匪徒展开殊死搏斗,在大量杀伤敌人后,最后两名战士被逼到悬崖边上宁死不降,最后投江牺牲!在随后的追剿战斗中,普巴本土司还残忍地命令匪徒将抓获的一名解放军侦察兵剜去双眼砍断四肢,如此残暴的行径招致了他的必然覆灭,他在老燃寺被解放军包围后击毙,我们同行的徐杉老师的父亲当时就带了一支部队亲身参加了这场追剿战,这个版本就是徐老讲述的,后来徐老师采访当地老人说法也大体如此。其二:碉堡修建于1959年,当年有一个排的战士守卫在这座大桥上,1960年,几百名叛匪包围了桥头的碉堡,切断粮食和水源并要求守桥部队投降。战士们一面坚守阵地一面派人利用黑夜冲出包围向部队报信请求增援,派出去的战士在突围中牺牲,直到十几天后,大部队得到消息赶到大桥时,叛匪已经逃跑了,而守桥部队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已经全部牺牲!</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看似两个版本实则是同一场英勇惨烈的战斗:几百名武装暴徒包围了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力量悬殊,弹尽粮绝,死战不降,最后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年那座大桥的桥墩还在,碉堡也还在,碉堡是用石块和红泥砌筑的,阳光下,那颜色依然鲜艳如血!</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去了烈士陵园,那些牺牲的战士,没有被澜沧江水吞没的,都葬在了这里,有几个碑上面刻着两个字:“无名”,怎么是“无名”呢,他们有名,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英雄!</p><p class="ql-block"> (2025.10.09于巴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