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30日早上八点半,我们出发前往码头,准备乘坐轮渡前往戈佐岛。</p><p class="ql-block">马耳他是英联邦成员国,这里的车辆采用右舵设计,行驶规则也与不少国家有所不同,上车时有些不习惯。</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国土面积316平方公里,由五个岛组成,不到新加坡的国土的一半,其中马耳他岛最大,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三,戈佐岛为第二大岛。这是马耳他地图,我们将游戈佐岛、科米诺岛、马耳他本岛。</p> <p class="ql-block">乘坐轮渡前往戈佐岛</p> <p class="ql-block">戈佐岛码头停泊的游艇</p> <p class="ql-block">走下轮渡我们坐上旅行社派来的大巴,第一站来到了吉甘提亚神庙遗址。</p><p class="ql-block">吉甘提亚神殿是位于马耳他戈佐岛的史前巨石建筑群,建造于公元前3600至3200年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式纪念碑,比埃及吉萨金字塔早至少1000年。该遗址由双庙宇构成,采用巨型珊瑚石灰岩巨石建造,单块石料最长超过5米、重量超50吨,墙体高度达7米,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先进的建筑技术。1980年,该神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1992年扩展为“马耳他巨石庙”遗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我们先去博物馆参观了神庙内遗留下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食物盛器、精致的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雕刻精美的各种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陶罐及陶碗</p> <p class="ql-block">三千年前的首饰</p> <p class="ql-block">神庙原有屋顶的磨型</p> <p class="ql-block">神庙入口处用脚手架固定着</p> <p class="ql-block">祭祀台</p> <p class="ql-block">萨摩篝火灶</p> <p class="ql-block">祭祀仪式首领站立的地方,正搭着脚手架维修。</p> <p class="ql-block">五千多年前的石头经过风吹雨打依然坚挺矗立着</p> <p class="ql-block">这个祭台下面的石块呈螺旋形状</p> <p class="ql-block">离开神庙我们来到了蓝窗遗迹,此处为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蔚蓝之窗,是喀斯特石灰海岸受海涛穿凿后,在岩石上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岩石门,极具观赏和历史价值,无数好莱坞大片均在此设立外景,《权力的游戏》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2017 年 3 月,这处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轰然倒塌,遗憾地成为遗址。</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蓝窗拱门倒塌前后对比图</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地中海鱼餐</p> <p class="ql-block">这个烤鱼像海鲈鱼</p> <p class="ql-block">冰淇淋甜点</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成片的仙人掌随处可见,上面结着的果实十分惹眼,有的已经成熟,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我们还在超市里看到了它们的身影呢。</p> <p class="ql-block">离开蓝窗遗址我们来到了维多利亚城堡。</p><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城堡是戈佐岛的行政中心和最大城市,原名拉巴特(Rabat),1887年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而更名。该城市位于戈佐岛中部丘陵地带,以山顶的齐塔德拉城堡(Citadel)为核心区域,历史上长期作为岛民抵御海盗侵袭的避难所。截至2006年,城市人口约6414人,现保存有中世纪石板路、圣乔治大教堂等历史建筑,兼具行政管理与文化旅游功能</p> <p class="ql-block">城堡上的防御大炮</p> <p class="ql-block">这是城堡内的戈佐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戈佐大教堂始建于1697年至1711年间,整座教堂采用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全部运用当地的石灰岩石建造而成。与传统的大教堂不同,戈佐大教堂在后面建造了一座钟楼,钟楼上有5个大钟,做工非常精致。</p> <p class="ql-block">城堡内小巷</p> <p class="ql-block">戈佐岛的这种封闭式阳台,据说与历史上阿拉伯人占领时期的背景有关,当时是为了保护女性的隐私而形成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幽静的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我们登上游艇,前往马耳他“三蓝”之一的蓝湖。碧波万顷的海面上,各式游艇如灵动的海豚般飞驰穿梭,溅起串串雪白的浪花。澄澈的蓝天仿佛一块巨大的画布,静静俯瞰着海面上来往的船只与欢声笑语的人们,天地相映,蓝得纯粹而热烈。</p> <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无边无际的蓝——天空是澄澈的湛蓝,大海是深邃的碧蓝,它们在远方连成一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阳光洒在海面上,碎成一片又一片金色的光斑,随波荡漾,晃得人睁不开眼。</p> <p class="ql-block">蓝湖沙滩比预想中袖珍不少,可岸边和水里都挤满了人。原本兴冲冲想下水游几圈,可瞅着海里密密麻麻的人,像煮饺子似的在水里动换,那点兴致瞬间就没了踪影。索性在岸边找了几地方拍拍照,倒也省了换泳衣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蓝湖上的天然洞穴</p> <p class="ql-block">游艇靠近洞穴</p> <p class="ql-block">真正见识了有种蓝叫马耳他蓝</p> <p class="ql-block">10月1日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天,原本蓝洞游览安排在下午,作为行程的收尾。我留意到天气预报显示下午有雨且会起风,便向导游提议调整顺序,先去蓝洞——毕竟雨天游蓝洞,恐怕会失了大半意趣。导游接纳了这个建议。</p><p class="ql-block">早上十点,我们出发前往马耳他本岛的蓝洞。此时天空多云,海面风平浪静,正是出海的好时候。游船按八人一组分配,我们团二十人,其中四位需要和其他团拼船。巧的是,我们四人正好与四位意大利年轻人拼成一组。</p><p class="ql-block">游船时而缓行,时而疾驰,从这个洞口驶入,又从那个洞口穿出,偶尔也会从同一洞口进出。船老大不时操控着船身,让船头船尾交替翘起,引得大家阵阵兴奋的尖叫。尽管船上坐着两个国家的游客,那份雀跃与欢喜,却毫无二致,在海风中交织成最热烈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和谐的两国游客</p> <p class="ql-block">准备进洞</p> <p class="ql-block">从洞内向外拍,海天一色蓝。</p> <p class="ql-block">在游船上遥望悬崖上的瞭望塔</p> <p class="ql-block">我们刚上岸,就听到管理人员通知:因风向突变,从现在起暂停所有游船出海。这一下,我们心里顿时涌上一阵庆幸——若是稍晚一步,恐怕就只能在岸边远远望着蓝洞了,那样的话,这段行程难免会留下遗憾。此刻再想起方才在洞内穿梭及颠船的乐趣,更觉得这份幸运格外珍贵。</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本岛的蓝洞,与桂林的象鼻山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经海浪长期侵蚀而形成的自然奇观。站在高处俯瞰,那些穿梭于洞内的船只,在碧蓝海水的映衬下,成了岸边观景人眼中一道灵动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陆地上看瞭望塔</p> <p class="ql-block">下午近两点,我们来到了马耳他首都一一瓦莱塔,此前我们坐在车上已下过一场大雨。</p><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棱角分明的“石砌魔方”——马耳他新议会大厦,正披着戈佐岛石灰石的外衣,在瓦莱塔古城中上演着一场古今对话!</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古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浓缩了数百处历史遗迹,被誉为"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有罗马柱耸立、设在废墟上的露天剧场。这是瓦莱塔歌剧院遗址,建于19世纪60年代。剧场曾经是瓦莱塔的地标性建筑,希腊神殿式的外表气势恢弘,剧场内有1095个座位。然而1942年的一颗重磅炮弹,让剧场雷鸣般的掌声永远成为过去。如今废墟上搭建的临时舞台,会举办一些庆典或演出。</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旧薄荷街</p><p class="ql-block">旧薄荷街的街巷依丘岭地势起伏修筑,形成适合观赏的层次感。用沙漠色石块砌成的房屋,有彩色的飘窗或骑椅式阳台点缀,形成了瓦莱塔建筑的特性。</p><p class="ql-block">前方的圣约翰大教堂是瓦莱塔的标志性建筑,其圆形屋顶是该城市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p><p class="ql-block">该教堂建造于1573年至1578年,采用巴洛克风格,部分融合哥特式元素。圆顶直径约37.2米,是欧洲第四大无支撑圆顶建筑(仅次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罗马万神殿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圆顶内部绘有大型壁画,地下墓穴安葬着圣·约翰骑士团首领的遗体。</p> <p class="ql-block">彩色的骑楼式阳台</p> <p class="ql-block">圣凯瑟琳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凯瑟琳教堂边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的塑像是法国大公让.德拉.瓦莱塔的塑像,瓦莱塔城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这栋巴洛克式建筑是瓦莱塔总理府,建于1740年。曾经被法国、英国军队当作总部。1972年成为马耳他总理府。</p> <p class="ql-block">大团长宫是位于首都瓦莱塔的历史建筑,曾作为圣约翰骑士团首领的官邸,现为马耳他总统府及议会所在地。 </p> <p class="ql-block">海边广场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巴拉卡花园内大的喷水池采用地中海式园艺设计,主要种植夹竹桃、橄榄树与本土耐旱灌木,配合几何形修剪绿篱。</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的拱门采用石灰石建造,属于中世纪防御工事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拱桥门远眺,可观赏与瓦莱塔隔海相望的三姐妹城及马耳他港。</p> <p class="ql-block">在拱门观景台看海那边的三姐妹城</p> <p class="ql-block">礼炮台遗址:保留11门青铜礼炮,其中4门为16世纪原件。</p> <p class="ql-block">刚才在城里漫步时,天空还是灰蒙蒙的阴天,拍出来的照片总觉得少了些神采。就在我们准备动身离开时,太阳忽然奋力挣脱云层,天空一点点透出清亮的蓝来。我们顿时来了精神,连忙折返回巴拉卡花园的拱门前,想趁着这难得的光影,再多拍几张满意的照片——毕竟,这样的好天气,像是特意为弥补刚才的遗憾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出了瓦莱塔城堡门,可以看见特里谢广场中央的"三海神喷泉",自1959年由马耳他杰出雕塑家文森特.阿帕精心设计并建成以来,便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景点之一,"三海神"喷泉是瓦莱特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喷泉前方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街边花园</p> <p class="ql-block">花园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花园入口处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我们来到了整个行程的最后一站一一姆迪娜城堡。</p><p class="ql-block">姆迪娜城堡为欧洲仅存的几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之一,这里曾经是马耳他最繁华的地方,是马耳他骑士团的第一个首都,也是罗马帝国殖民的定居点。</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贵族住宅,现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朱门大宅</p> <p class="ql-block">这处住宅的门前绿意葱茏,茂盛的绿植簇拥着明黄的墙面与朱红的门扉,色彩碰撞得格外鲜亮夺目。这般别致的景致引得往来游客纷纷驻足,举起相机定格这份美好,渐渐成了备受青睐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生机盎然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购物归来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巷子深处的店家</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姆迪娜城堡内的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贵族大家,后代把它改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马耳他的行程画上了句点,这也标志着整趟旅程的圆满收官。最后,我打算用一段视频为马耳他的行程做个小结。借此机会,特别想感谢同事孙医生、孙导,还有团友盛先生等朋友们——是你们为我拍下了许多极具纪念意义的照片,还分享了不少美丽的风景照和视频。正因为有你们的帮助,我的游记才能写得这般生动丰满,这份情谊,记在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