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鸊鷉带娃

汤义仁

<p class="ql-block">小鸊鷉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这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东部、中部、南部等)的普遍规律。这一时期是小鸊鷉生命周期中最具特征性的阶段,涉及求偶、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等一系列行为。即使部分地区4月开始出现求偶行为,核心繁殖活动(产卵、育雏)仍集中在5-7月。这种时间一致性源于小鸊鷉对气候和食物资源的适应——5-7月气温回升,水域中的水生昆虫、小鱼、虾等食物充足,有利于雏鸟存活。雏鸟为早成性,孵出后第2天即可下水游泳,跟随亲鸟觅食。亲鸟会将雏鸟背在背上或藏在翅膀下,遇到危险时迅速潜入水中躲避。雏鸟在孵化后30-40天可独立活动,44-48天左右学会飞行。</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在上海植物园的一个水塘里,三个小鸊鷉出生了。10月4日出现小鸊鷉雏鸟的情况虽违背其主流繁殖期(5-7月)的普遍规律,但属于自然变异中的“秋季异常繁殖”现象。今年上海气温偏高,高温持续,超过历史同期,入秋明显偏晚,为雏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水域中水生昆虫、小鱼等食物未因秋分到来而大量减少,亲鸟能够持续获取食物,支撑雏鸟发育。10月4日小鸊鷉雏鸟的出生,是小鸊鷉在特殊环境下的异常繁殖行为,虽违背主流繁殖期的普遍规律,但符合自然适应性的逻辑。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自然规律并非绝对,生物会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以维持种群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小䴙䴘是䴙䴘科、小䴙䴘属鸟类,又名水葫芦、王八鸭子、油鸭、刁鸭。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及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记录。‌其核心特征包括体型矮小(体长25-29厘米)、嘴尖细长、善潜水,繁殖期颈部呈栗红色,被列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种群现状稳定且无生存危机‌。‌‌小鸊鷉以小型鱼类、水生昆虫、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偶食水草。‌‌</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 2025年10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拍摄的小鸊鷉及雏鸟。</p> <p class="ql-block">刚出壳的小鸊鷉已具备明显的“水鸟雏形”,圆胖短粗,拇指大小,体重较轻(50克左右)但有浮力,能在水面保持平衡。头部、颈部及背部覆盖着柔软的绒羽,颜色以浅棕色为主,间杂少许黑色斑点;面部有清晰的黑白条纹,这是雏鸟与成鸟的重要区别,也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喙短而直,颜色较浅(多为黄色或淡褐色);脚爪细小,趾间有初步发育的蹼,便于划水和抓住亲鸟背部。</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出生三天的雏鸟在水塘里戏耍</p> <p class="ql-block">刚出生三天的雏鸟时不时地爬上亲鸟的背上,躲在亲鸟的翅膀下,露出小小的脑袋四处张望。</p> <p class="ql-block">小鸊鷉爸爸妈妈抓来小鱼虾及豆娘等喂给雏鸟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