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木如秋。

猛虎连一杨聖

<p class="ql-block">  人 生 一 世,草 木 如 秋</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世,草木如秋”,八个字道尽生命从萌发到凋零的短暂与必然。草木一岁一枯荣,人生百年亦如白驹过隙,但在这有限轮回中,生命却以不同姿态诠释着存在意义。无论是春日蓬勃还是秋日萧瑟,都在提醒我们:生命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如何让每一寸光阴都绽放出独特光华。</p><p class="ql-block"> 草木秋天,是生命最坦诚时刻。当绿叶褪去繁华,枝干显露出筋骨,看似衰败表象下,实则是生命对自然臣服与回归。种子在泥土中沉睡,根系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春天觉醒。这种“向死而生”的智慧,恰如人类面对衰老与死亡时的豁达。庄子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草木凋零不是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参与生命循环。人生亦当如此:不必惧怕终点,而应珍惜每个阶段独有风景,正如秋日枫叶,虽知将落,仍以最绚烂姿态告别枝头。</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草木秋天是自然节律,那么人生之“秋”则是时光雕刻印记。青年如春,充满破土而出锐气;中年似夏,在风雨中撑起一片荫凉;老年若秋,枝头挂满成熟果实,叶间流淌着沉淀智慧。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正是这“一粟”般的生命,因经历春的懵懂、夏的炽烈,到秋时方能以从容姿态笑对风雨。杨绛晚年独居“我们仨”的旧居,在翻译与写作中延续生命温度;叶嘉莹九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用诗词传递文化火种——她们人生之秋,因岁月馈赠而愈发丰盈。</p><p class="ql-block"> 面对生命“如秋”之限,有人陷入虚无叹息,有人却以行动突破桎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隐逸,看似是对尘世逃离,实则是以诗意重构生命维度;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将终点转化为新的起点。现代人亦当如此:不必因年龄增长而自我设限,六十岁学画、七十岁创业故事屡见不鲜。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虽定格于千年前的笔触,却因艺术永恒性而超越时空。生命的“秋”可以枯萎,也可以成为种子,在更广阔天地里萌发新芽。</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世,草木如秋”最终指向一种超越生死生命观:承认生命有限性,却以无限热忱去拥抱每一刻。当我们以草木姿态俯身大地,便能听见泥土中种子苏醒声音;当我们以秋日胸怀仰望星空,方知短暂生命亦可映照永恒。或许,真正成熟不在于抗拒凋零,而在于像秋日银杏那样——即使零落成泥,也要让每一片金黄都成为对春天的致敬!</p><p class="ql-block"> 自 然 10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