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千多年前,周人来到宝鸡这块土地,奏响了西周王朝的序曲,让这片土地一度成为王朝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世家大族在这里云集,不仅用国家情怀谱写出域有四方的王朝赞曲,更留下了大量的青铜器瑰宝。自西汉以来,宝鸡地区不断出土青铜器,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居全国之首。这些青铜器是我们叩问历史、凝聚共识的力量来源,宝鸡也是当之无愧的“青铜之乡”。</p> <p class="ql-block">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渭河南岸的国家4A级景区中华石鼓园内。是一座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总数为48.7万余件/组。</p><p class="ql-block">博物院建筑外形为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造型,气势宏伟、新颖别致,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共分为七大类:兵器、食器、乐器、水器、酒器、车马器、工具。</p> <p class="ql-block">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宝鸡文物历史陈列室,1958年更名为宝鸡市博物馆,1998年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2010年9月,迁址中华石鼓园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并免费对外开放。2015年11月,对外的院前标识更改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市考察来到博物院参观并强调“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高38.5厘米,口径29厘米,重14.6千克,尊器身呈椭方形,圆口外侈,通体饰四道透雕的扉棱,造型典雅庄重,方圆相继,富有变化。</p><p class="ql-block">何尊是中国64件永远不得出境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何尊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着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何尊内底铭文拓片,其中两个红字为“中国”。</p><p class="ql-block">1963年的一场秋雨,为宝鸡地区贾村塬的陈堆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雨水冲刷使得后院土崖上露出了一件寒芒闪烁的青铜器,这件器物辗转入藏博物馆后,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经过除锈器物内底长达122字的铭文显现出来,这片来自三千多年前的片羽吉光,于其所携带的文字信息,接引出“中国”,这一亘古悠长的话题……</p><p class="ql-block">虽然甲骨文中分别有“中”和“国”之字,但是两个字连为一个词组,则最早见于西周初年何尊铭文,也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春秋时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大队。</p><p class="ql-block">秦镈: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x26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伟、鼓部齐平、中起四道飞棱,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钮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上铭文135字,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糸,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p> <p class="ql-block">兴簋:西周中期,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张北村1号窖藏。</p><p class="ql-block">通高35.7厘米,口径22.8厘米,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该器共出土八件,均由器身和器座构成,装饰为直棱纹,造型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逨鼎:西周晚期,出土于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p><p class="ql-block">该器物铭文31行,计316字,记载了周宣王43年(公元前785年)6月中旬丁亥这一天,逨因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王室册封其为官司历人,训导其如何施政以及受到奖赏的情况。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逨盘: 西周晚期,出土于眉县杨家村窖藏。</p><p class="ql-block">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公斤。盘为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洗盥之礼。该器造型优美,腹部及圈足处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首衔环,它是杨家村窑藏出土青铜器中史学价值最高的一件。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治理林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胡簋:西周1978年5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齐村。</p><p class="ql-block">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这是簋当中最大的一件,被称为西周“簋王”。宝物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西周诸簋以此为最大,此簋铸于厉王12年,是确知出地点的王器,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簋的造型和内部铭文的记载所提供的各类信息,为当前研究西周时期的礼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材料、装饰、文字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和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美术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逨盉:西周晚期,出土于眉县杨家村窖藏。</p><p class="ql-block">通高48厘米,通长52厘米,重12公斤。盉是古代用来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该器造型独特、构思奇妙、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为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他歪着头向上攀爬,游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把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速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的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编钟</p> <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伯公父勺:西周晚期,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云塘窖藏。</p><p class="ql-block">勺,舀酒器,由一个小杯连铸一条直柄,自铭为爵,器形独特。</p> <p class="ql-block">铜镜:是博物院收藏的一个大类,也是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铜镜贯穿了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引领人们穿越时空,寻找古代的中国时尚,展示镜子外面的历史印迹,寻找镜子里面的古代生活……</p> <p class="ql-block">后记:博物馆的青铜器文物非常精美、珍贵,每一件都有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但适逢国庆假期,参观的人非常多,只能顺手随拍一些照片,如聘请讲解员,一般都需排队等待2个多小时,所以,照片,文字都有不周之处,请朋友们谅解。</p><p class="ql-block">(凡有文字说明的均为博物院的重要馆藏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