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门凝望处,烟火叙情长:绥芬河的一日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9日的午后,秋阳穿过绥芬河的云层,出现蓝蓝天空,在中俄边境的铁轨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们一行11人踏着微凉的秋风走进国门景区,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最具分量的地标,正以三代国门的静默矗立,等候着与我们共读一段跨越百年的开放史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景区入口的导览牌上,"中国境内唯一纵跨国境通道的景区"字样格外醒目。顺着指引远眺,三座不同年代的国门沿边境线依次排开,最高处的五星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与远处俄罗斯格罗捷科沃镇的教堂尖顶遥相呼应。同行的老李常年研究口岸历史,一进景区便指着最西侧那座不起眼的铸铁结构说:"这可是绥芬河开放的起点。"那便是1987年10月26日落成的第一代国门,不足十米宽的手动挡杆早已锈迹斑斑,连接处的铆钉在岁月侵蚀下坑洼不平,却依然保持着当年抬起落下的姿态</span>改革开放初期的绥芬河还是"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万人小城,1987年中苏重启易货贸易,双方用两张白纸和复写纸完成了第一笔交易——1000只暖水瓶和10万公斤苹果,换来了3万公斤比目鱼和5万公斤明太鱼。就是这根简陋的铸铁栏杆,规范了最初的人流车流,让"欠欠"(俄语"交换"之意)的吆喝声成了边境最鲜活的注脚。我忍不住伸手轻触栏杆,指尖掠过的斑驳痕迹里,仿佛能触摸到当年边民背着货物往来穿梭的温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沿步道向东百余米,第二代国门的轮廓愈发清晰。这座1991年启用的建筑形似展翅欲飞的火箭发射架,三十余米的跨度比第一代足足宽了两倍多,四角的三角形尖塔直指蓝天,当地人说这象征着"经济腾飞",而正中11米宽的门洞,恰好暗合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1992年绥芬河成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这国门可热闹了!"卖文创的本地大姐路过时搭话,说当年她家就在附近,每天能看见载着皮货、糖果的俄罗斯卡车排队通关,大人小孩都能随口说几句俄语做买卖。我们扶着二代国门的花岗岩基座拍照,阳光透过塔尖的缝隙洒下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鎏金字样上流转,同行的摄影爱好者老王特意换了长焦镜头,将国门与远处的俄式建筑框进同一幅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穿过二代国门的门洞,第三代国门的巍峨身影骤然出现在眼前。这座2014年底启用的建筑以51.8米的高度堪称中国北方第一高国门,81.8米的长度与54.1米的跨度勾勒出磅礴气势,双向8车道的设计足以容纳如今繁忙的通关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镌刻在国门顶端,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每一笔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庄重。我们乘电梯登上五层的玻璃栈道,脚下透明的钢化玻璃下,满载货物的卡车正缓缓通关,轮胎碾过国界标线的瞬间,同行的小陈忍不住屏住呼吸:"这就是'一门看两国'的感觉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六层的观景台更是藏着惊喜。这里的老照片展铺满了整面墙,从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时的蒸汽机车,到上世纪90年代边贸市场的热闹场景,再到如今中欧班列呼啸而过的画面,百年变迁浓缩在方寸之间。透过观景窗向东望去,俄罗斯境内的东正教堂洋葱顶清晰可见,而北侧的铁路隧道口,两条"骑马式"铁轨格外引人注目——宽轨属俄罗斯,窄轨归中国,这种国内独有的嵌套设计,默默诉说着中俄交通交融的百年历史。"快来这里合影!"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11人并肩站在观景台的国旗旁,让镜头定格下身后两国风光与三代国门同框的珍贵瞬间,快门声里混着此起彼伏的赞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景区的边境界碑前,我们又停留了许久。编号为402的界碑庄严肃穆,碑身的"中国"二字被无数游客的指尖摩挲得发亮。我们几张拍一张集体照,大家自发地整理好衣角,有人悄悄扶正了同伴的帽子,有人细心调整着国旗的角度。当"一二三"的口令落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自豪,这张照片后来被我们传到群里,备注写着"国门之下,寸土不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暮色四合时,我们回到酒店。有人系上围裙掌勺,有人摆好碗筷,厨房里很快飘出饭菜香。酒杯斟满后,话题自然绕不开白天的见闻:从第一代国门的简陋到第三代的恢弘,从秘密交通线的红色记忆到如今跨境旅游的热潮,每段历史都让这杯酒格外醇厚。窗外夜色中,国门的灯光与俄方口岸遥相呼应,屋内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一天,我们在绥芬河读懂了国门变迁背后的强国密码,也在烟火氤氲中珍藏了同行的暖意。这样的旅程,既有历史的厚重,更有相聚的甘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躺在床上时,脑海里还回放着今天的画面:三代国门的静默矗立,界碑前的庄严合影,厨房里的烟火气息,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这一天,我们在绥芬河读懂了国门变迁背后的强国密码,也在推杯换盏间珍藏了同行的暖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或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也有对当下的珍惜。当晨光再次照亮绥芬河时,我们或许会踏上新的旅程,但2025年10月9日的这份记忆——国门的威严、历史的厚重、相聚的欢畅——终将沉淀在岁月里,成为最珍贵的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晚上8点半小马哥在中心广场录俄罗斯美女和中国网红演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