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牛首山因山顶双峰相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史载东晋宰相王导曾劝谏初创政权的晋元帝司马睿打消兴建象征皇权的双阙之念,请晋元帝于宣阳门南眺牛首,只见双峰对峙十分壮观,乃劝喻元帝:“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故牛首山又名“天阙山”。</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不但自然风光秀美,“春牛首、秋栖霞” 更是南京春、秋两季的美景天花板。它的文化底蕴同样可圈可点,岳飞依托地利居高临下于此抗金,七下西洋的郑和最终选此作为长眠地,源远流长的佛教禅宗籍山川之灵秀开枝散叶,禅宗牛头宗于此发祥。</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变迁也给牛首山上留下了遗憾,西峰的山体在1937-1958期间受到了两次破坏性铁矿开采,双阙之一的西峰不但荡然无存,还留下了200米直径、60多米深的矿坑,牛首双阙从此缺角成殇。</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转机又往往不经意间开启,2010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了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极需选址供奉,牛首山毫无悬念地被选中。其一作为源远流长的禅宗牛头宗发祥地,是南京大报恩寺理想的文化传承之地。其二通过建筑佛顶宫刚好修复牛首山双峰格局,实现“补天阙”的文化意象。其三佛顶宫建于西峰矿坑之上,既修复了生态环境,又极大地优化了施工条件、节约了工程费用。</p> <p class="ql-block"> ▼从此有了《天阙藏地宫,双塔出五禅》的牛首胜境创意方案:补天阙、修圣道、藏地宫、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打造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再现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 ▼巍峨雄壮的佛顶宫,高耸入云的佛顶塔,静谧藏幽的佛顶寺,连同散发着自然禅趣的牛头禅文化园,联袂呈现了一个“佛顶重光,昌明中外;牛头一脉,融贯古今”的佛顶圣境。</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27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正式供奉至牛首山佛顶宫内,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佛顶宫总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庞大的体量与佛顶塔共同构成牛首西峰新景象,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p> <p class="ql-block"> ▼佛顶塔高88米、九级四面,与明代弘觉寺塔相为呼应,重现史上牛首山“双塔”之恢宏。佛顶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登塔望远尽收牛首山四季美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诗碑立于佛顶宫广场,乾隆于丁丑年(公元1757年)南巡所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聊以万机暇,游兹双阙山。丹梯登觉路,白业访禅关。钟韵响还静,吟情搜亦閒。隙中倒窥影,尘念此都删。” 描述了游览牛首山的禅意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b>佛顶宫禅境大观</b></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基座是莲花造型的宝座,整个莲花宝座由56座飞天菩提门和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象征着佛祖的无量智慧和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直径超过200米,主体建筑共9层,分别是地上三层禅境大观和地下六层地宫,地宫又分为了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个空间。佛顶宫规模宏大、建筑奇伟、典雅庄严,为佛教文化建筑巨象级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的地面部分为禅境大观,椭圆形由巨大的娑罗穹顶笼罩,顶上的图案来自于佛祖涅槃时的娑罗树枝,可营造出阳光、彩霞、月光等各种景象。空间内以黄、白、灰三种颜色为基调,由展示佛祖出生的禅境花园、讲述修炼成道的禅境花园、演艺佛祖生的如莲剧场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佛陀禅境大观正中供奉的是一尊卧佛,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像。卧佛舒展自然、庄严慈祥,传递出佛陀进入永恒吉祥的涅槃境界;佛像刻画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设计创作。</p> <p class="ql-block"> ▼卧佛周围是硕大的如莲剧场,剧场可升降、可旋转、可打开、可合拢。周围还隐藏有36片莲花瓣,花瓣徐徐升起时将形成一朵巨形莲花。花开见佛性, 科技与艺术在这里得到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禅境大观中央为如莲剧场,中心为一尊全铜打造的释迦牟尼卧佛像,表面仿以汉白玉的材质。佛祖造型借鉴敦煌莫高窟158号窟中卧佛塑像,佛祖一手弯曲轻托头部,另一只手自然地放于并拢的双腿。它以360度慢速旋转,使每一个方位的游客都能亲睹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也寓意着佛法恩泽四方。如莲剧场每天有四场演出,因时间关系未及。</p> <p class="ql-block"> ▼禅境大观内紧紧围绕着佛祖生平相关的有三棵树,这棵代表佛祖出生的无忧树,全铜铸就的无忧树叶和花,它们采用最新的3D打印技术制作。据记载,佛祖出生于蓝毗尼花园的一棵无忧树下,后来佛祖创立了佛教, 旨在为劳苦大众解除苦难,“无忧树”寓意没有烦恼和忧愁。</p> <p class="ql-block"> ▼菩提树代表佛祖成道,采用锻铜技艺制作,以纯手工传统技艺敲打出树叶的纹理。与无忧树使用现代科技,一新一老间创造出两种技艺的极致。佛陀曾在寒林里苦修六年无果,最后他放弃苦修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参悟,终于悟道成佛。因此“菩提”代表觉悟和智慧,为佛教中的“圣树”。</p> <p class="ql-block"> ▼假如再找禅境大观内的第三棵具象化棵树你很可能会失望,明明只有两棵呀!这时候抬起头望向穹顶,它就是一棵形象化的娑罗树, 在隐隐约约巨型天穹的光衬下,覆盖着整个禅境大厅,佛祖就涅槃于娑罗树下。</p> <p class="ql-block"> ▼禅境大观入口处有两幅玉右壁画,灵山胜会经变图、灵山选美图均采用寿山石、青田石、汉白玉、琥珀玉等20余种天然玉石雕刻而成。画面通过身高比例不同来体现修行者的果位,生动描绘出近百位神态造型各异的人物。经变图讲述了禅宗著名公案﹣﹣拈花一笑。</p> <p class="ql-block"> ▼经变图讲述了禅宗著名公案﹣﹣拈花一笑。佛陀在灵鹫山说法时拈起花什么也不说,大家不明所以,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微微一笑。这就是禅宗的起源和特点,以心传心,禅理靠悟不靠说。</p> <p class="ql-block"> ▼禅境大观沿墙布有一幅巨大的金陵梵刹妙染,这幅手工丝毯长28.8米,高3.45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手工丝织品之一,由江苏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耗时一年半编织究成。六朝古都南京中国三大古佛都之一,南朝时期寺院林立,佛教空前繁荣,唐代诗人社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丝毯画通过南京的寺院、地名和诗词等,展现了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一苇渡江》高浮雕壁画与金陵梵刹妙染丝毯隔厅相对,材质是米黄大理石,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技艺雕刻而成,画面中立于芦苇上飘逸洒脱的老者是中国禅宗的开山鼻祖﹣﹣菩提达摩。南朝梁代,达摩从印度到中国传法,创立了中国禅宗。作品将面见梁武帝、一苇渡江到传法慧可三个故事描绘在一幅场景中,勾勒出了菩提达摩历尽艰辛,东渡弘法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b>佛顶宫舍利大殿</b></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地宫为舍利大殿,又称佛殿层,由地下三、四、五层组成,中央为舍利大殿,环其四周又有内、外两部分,内部千佛殿,外部是万佛廊。最为集中展示了神秘殊胜的佛国世界,以及各种佛教珍宝,舍利大殿也是整个佛顶宫的最为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 ▼舍利大殿矗立着一座高达21.8米的舍利大塔,塔通体为青铜铸胎锻造,运用鎏金、水晶、琉璃、宝石等佛教“七宝”进行镶嵌,塔身的蓝色覆钵部分整体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其掐丝珐琅部分高达2.8米,是国内外高度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大塔。每逢重大节日,佛顶骨舍利将从最底层的藏宫迎请到舍利大塔,供市民瞻礼。</p> <p class="ql-block"> ▼佛殿层距离地面约33米,核心空间是千佛殿和万佛廊,是根据唐密金刚界曼陀罗供养会进行设计布局,描绘了佛和菩萨相互供养的殊胜场景。千佛殿围其四周,万佛廊环其外围,佛殿层将建筑、文化、科技、艺术、佛教完美融合,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殊胜的文化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 ▼千佛殿围绕于舍利大塔周围,依照华藏世界的五方五佛布局,中心舍利大塔代表金刚界大日如来,舍利大塔的四面有波罗蜜菩萨,代表着四方佛,整个大殿有1343尊的佛、菩萨塑像,以地下三、四、五层同高的楼面立体展现了佛教的神圣场景。</p> <p class="ql-block"> ▼舍利大殿内陈列的佛祖顶骨舍利图片,《佛国记》记载:佛祖涅槃火化得各色舍利84000粒,佛顶舍利12块。此佛顶舍利内印度高僧施律尊者,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 年)奉送给金陵长干寺。真宗皇帝敕诏装入金棺银椁,瘗藏于地宫封存保护。时至 2008 年,考古专家团队于原大报恩寺遗址发现佛顶舍利,2015年迎请至牛首山地宫永久供奉。图中佛顶舍利为德国工程专家团队瞻仰佛顶舍利时所摄,发现画面有多种色彩,遂将照片赠予南京市佛教协会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万佛廊同样由地下第三、四、五层构成,地下第五层为佛陀本生与舍利文化,包括十幅贤劫十六尊瓷板画,以及八大灵塔和相关实物展陈。</p> <p class="ql-block"> ▼地下第四层展现印度佛教文化,环廊内设有二十诸天,以及七面表现印度佛教教义故事漆画。</p> <p class="ql-block"> ▼地下第三层重点表现中国佛教文化,有两条经文偈语走廊和十六幅绢裱工笔画。</p> <p class="ql-block"><b>佛顶塔</b></p> <p class="ql-block"> ▼佛顶塔也是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佛顶宫共同构成佛教文化核心景观。九级四面的佛顶塔传承唐代古塔的风格,其硬朗简接的外形又不失现代美学特征。88米高塔特意设计后八边形平面,象征佛教的“八正道”。</p> <p class="ql-block"> ▼佛顶塔与对面的宏觉寺塔正相呼应,再现了牛首山历史上“双塔”的恢弘格局。</p> <p class="ql-block"> ▼底楼大厅内记录了两千余年来佛教史上的重大话动,又称六次结集。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佛湼槃后进入无佛年代,面临经典传承的困境,公元前486年举行了第一次结集,又称“王舍城结集”,由大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于王城雨安居,以确保佛教教义权威。</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结集为佛陀湼槃百年后(公元前383年),又称“王舍城毗舍离结集”,因“十事非法”所提十项戒律革新主张,七百比丘于毗舍离城结集中被判为非法,自此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下座部。</p> <p class="ql-block"> ▼佛灭两百余年后,在阿育王主持下,一千比丘会于摩揭陀国华氏城结集,为佛教史上又一重要事件,自此大乘菩萨道思想开始萌芽,推动了佛教国际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 ▼第四次结集的主要原因是佛陀涅槃后约四百年(约公元1世纪),由于佛典中掺杂了过多个人见解与外道思想,导致教义混乱。健驮罗国的迦腻色迦王为整顿佛教教义,召集千人进行结集,重新确认佛陀原意并淘汰外道影响。 </p> <p class="ql-block"> ▼1871年,缅甸敏东王在首都曼德勒举行了第五次结集,两千多名僧侣历时五个月,重新校勘和验证了佛教经典並刻石记录。</p> <p class="ql-block"> ▼1957年,第六次结集于缅甸首都仰光,旨在重述和验证佛经内容,确保经典的准确性。此次集结由八个国家的两千五百名僧众参与。 其实每次结集都有一个共同目的,为了佛教教义两千余年来的去芜存菁、正本清源。</p> <p class="ql-block"> ▼其实佛顶塔每层都有不同的佛教主题内容,每个主题都以六幅壁画展示。</p> <p class="ql-block"> ▼佛顶塔第八层悬有全铜铸造的佛顶金刚钟,上刻《金刚经》全文,第九层如来殿供奉毗卢遮那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佛顶宫,佛教艺术的的巅峰与殿堂,如流的人群也许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