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Paths to Modernity: 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ée d'Orsay, Paris</p><p class="ql-block">展期:2025.06.19-2025.10.1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年国庆节,我在上海。</p><p class="ql-block">7月曾经在武汉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与法国巴黎兰斯美术馆举办的《流动的调色板——从柯罗到印象派》画展。</p><p class="ql-block">在画展上,我了解到,与此同时,在上海也有一个同规模、同风格、同齐名的画展。</p><p class="ql-block">于是,特意在这个10月之初,来到上海,为了赶在撤展之前,一睹浦东美术馆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举办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画展。</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在观展中拍摄的部分我喜爱的绘画和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是浦东美术馆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精诚合作的结晶。</p><p class="ql-block">展览汇集众多杰作,全面呈现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宏大画卷,并在策展中特别凸显绘画与雕塑展品在社会乃至政治层面的深刻意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索尼埃</p><p class="ql-block">《1814年法国战役》</p><p class="ql-block">1864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作者埃内斯特·梅索尼埃(1815—1891年),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投身于最受尊敬的历史画领域,并有包括《1814年法国战役》的多幅巨作问世,而</span>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以快照般的方式,捕捉了一场国家悲剧,将观众带回拿破仑首次退位前的最后战斗之中。</p><p class="ql-block">画面展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时刻:虽然拿破仑和他标志性的灰色大衣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却已然步入传奇的殿堂。拿破仑的白马昂首挺立,与佝偻的拿破仑形成对比,象征最后的体面;士兵们疲惫的神态与泥泞雪地进一步强化了悲剧氛围。通过这幅杰作,梅索尼埃再现了法国军队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领导下的联军面前,做出抵抗的最后时刻。泥雪覆盖的荒凉平原上,布满深深的车辙,象征着无法逃脱的命运正在迫近。拿破仑独自挑头,行进在参谋部前方,依然时刻准备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拿破仑一世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拿破仑身骑白马率军行进的悲壮场景,尺寸为51.5cm × 76.5cm,虽画幅小巧,但细节极为考究,称其为巨作,恰如其分。</p><p class="ql-block">1864年正值拿破仑三世时期,法国社会对拿破仑时代充满怀旧情绪,该作品成为对1814年战役的史诗性回顾。</p><p class="ql-block">1890年以85万法郎成交价,创下在世艺术家作品价格纪录,其自然主义手法与17世纪佛兰芒画风结合,开创了战争场景实证主义绘画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画家劳伦斯(Jean - Léon Gérôme)的《圣路易与玛格丽特》。</p><p class="ql-block">该作品聚焦法国中世纪历史场景,展现路易九世(圣路易)与王后玛格丽特的互动,背景中还有宗教人士(如主教、修士)在场,整体呈现中世纪宫廷与宗教交织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左侧身着红色长袍、头戴王冠的男性是路易九世,他是法国卡佩王朝国王,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军事行动(如十字军东征)闻名;身旁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头巾的女性是玛格丽特,是路易九世的王后。</p><p class="ql-block">右侧身着红色、绿色长袍的宗教人士,服饰细节(如主教的红色法衣、修士的长袍)体现中世纪宗教阶层的着装规范,暗示场景与宗教仪式或教权互动相关。</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人物,全都显露出无奈和绝望的神态。似乎在告诉观众,曾经再强大的力量,再辉煌的形象,也会有衰落和黯然失色的下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学院派画家莱昂·博纳(Léon Bonnat)创作于1874年的肖像画《帕斯卡夫人》。</p><p class="ql-block">画面主体是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女性——白色长裙搭配黑色皮草装饰,姿态端庄,神情沉静且充满威严,细节处如皮草的毛茸质感、服饰的褶皱与光泽都被细腻刻画。</p><p class="ql-block">深色背景与人物形成强烈明暗对比,既突出主体,又营造出庄重、沉静的氛围;右侧的金色椅子与黑色皮具等道具,进一步强化了场景的正式感。</p><p class="ql-block">莱昂·博纳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学院派代表画家,以肖像画与历史题材创作闻名。这幅画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写实与细节:对人物服饰、皮草质感、皮肤光影的精细描绘,包括画面中描绘出白色皮草裙摆的几道褶皱,非常细腻地体现出了学院派“写实为本”的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光影与氛围:明暗对比的运用不仅塑造立体感,更传递出人物的威严气质与画面的庄重感;</p><p class="ql-block">社会性表达:画中人物的身份(帕斯卡夫人是金融家遗孀、知名女演员,与小仲马、福楼拜等文坛巨匠交好)与画作规格(尺寸较大)的关联,也暗合学院派“以画作规格映射人物社会地位”的传统。</p><p class="ql-block">帕斯卡夫人作为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代表,其形象通过这幅肖像画被定格。画作不仅记录了当时女性的时尚(如白色长裙、皮草装饰的流行),也折射出法国社会对“名流肖像”的重视——这类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社会地位与文化圈层的视觉符号。</p><p class="ql-block">这幅《帕斯卡夫人》是学院派肖像画的经典范例,既展现了画家卓越的技艺,也承载着19世纪法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切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尊十九世纪风格的女性肖像雕塑,聚焦于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的肖像创作,由英国雕塑家阿尔弗雷德·吉尔伯特(Sir Alfred Gilbert RA)于1887 - 1889年创作,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庆典的纪念性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对皇室形象的塑造逻辑。</span></p><p class="ql-block">雕塑以写实主义为核心,通过细腻的雕刻技艺<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蕾丝、毛皮装饰等极为细致的雕刻)</span>,展现出人物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女王头戴王冠,身披华丽服饰,颈部佩戴珍珠项链,整体造型庄重典雅,精准还原了维多利亚女王作为英国君主的威严与尊贵。</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以写实手法与历史叙事的结合,成为十九世纪末英国雕塑艺术“纪念性与写实性并重”的典型范例,既展现了雕塑家的技艺,也承载了时代的精神与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代表作《受伤的男人》(Le Blesse)。</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创作跨越1844 - 1854年,最初并非“受伤的男人”——画面最初描绘的是库尔贝与妻子Virginie Binet在枫丹白露森林休憩的场景,人物姿态放松、构图完整。</p><p class="ql-block">但1850年代初,Virginie Binet带着他们的儿子离开库尔贝,这场情感破裂给艺术家带来巨大创伤。1854年,库尔贝对画作进行了彻底修改:用颜料覆盖原画中妻子的形象,将她原本的位置替换为贯穿胸口的短剑与流血伤口,最终形成“受伤的男人”这一视觉符号。</p><p class="ql-block">通过现代X射线与红外成像技术,艺术史学家证实了这一修改过程——画作成为库尔贝“情感日记”的载体,他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将个人情感创伤转化为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受伤”这一隐喻性叙事(倚树抚胸的姿态、隐现的剑柄),让作品超越了“写实”的表层,成为情感创伤的视觉隐喻——仿佛在诉说“失败的决斗者”或“情感受挫的男子”,传递出内省与痛苦的情绪。</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男子闭目、倚树的姿态,结合胸口的伤口与剑,既可解读为决斗后的负伤者,也可视为情感创伤的具象化。</p><p class="ql-block">从“休憩的伴侣”到“受伤的自我”,画作的修改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画面重构,更是艺术家情感与精神状态的“自我更新”——通过艺术,画家将私人情感转化为公共艺术,让观者能触摸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库尔贝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证明了现实主义并非“冰冷的写实”,而是能承载深刻情感与个人叙事。库尔贝以“受伤的男人”为载体,实现了“现实主义技法”与“浪漫主义情感”的融合,也让这幅画成为19世纪艺术史中“艺术与个人命运交织”的经典案例。</p><p class="ql-block">这幅《受伤的男人》不仅是库尔贝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艺术“以真实为基,以情感为魂”的生动注脚,让观者在写实的笔触中,触摸到艺术家的灵魂震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品《拾穗者》,也是奥赛博物馆馆藏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画面表现三位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贫穷农妇,正在费力地弯着腰,在收割过田里艰辛地寻找一点点遗落的麦穗。</p><p class="ql-block">画面主题鮮明,空间感强,色彩温暖而沉着。晴朗的天空和金黄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人物形象没有经过任何美化,朴实、含蓄、概括,富有雕塑感。</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艺术界开始关注平民生活,米勒作为巴比松画派代表,摒弃理想化表现,直接描绘农民的真实劳动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作品《春天的果园》。</p><p class="ql-block">1886年,莫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写生时创作此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品描绘了春日果园的宁静景象——繁茂的花树、蓬勃的草地、澄澈的天空,人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传递出春日的生机与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以“光与色彩”为核心表达,用细碎笔触捕捉阳光在树叶、花瓣上的反射,弱化物体轮廓,强化氛围感与光影变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于印象派风景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埃米尔•左拉》</p><p class="ql-block">186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展现了画中人与马奈之间的意气相投。</p><p class="ql-block">年轻的左拉一心想凭自己最早的几部小说以及犀利的报刊文章一举成名,在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期间,他曾为备受争议的马奈辩护。同时,左拉尖锐批判卡巴内尔的艺术,坚称唯有现实主义美学才能契合当下的需要。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巩固了二人的友谊,于是马奈创作了这幅左拉的肖像,并于1868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p><p class="ql-block">画作展示的左拉,既是文学的创作者,也是马奈的捍卫者:侧面姿态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像,而沐浴在光线中的宽阔前额则象征着左拉非凡的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屏风来自马奈的画室,反映了巴黎先锋派对日本主义*艺术风格的推崇。</p><p class="ql-block">此外,这幅画还致敬了委拉斯开兹的《巴克斯的胜利》和马奈最具争议性的《奥林匹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p><p class="ql-block">一是指十九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文化艺术现象(法语:Japonisme),表现为对日本美术的审美崇拜;</p><p class="ql-block">二是指日本近代以来形成的政治意识形态,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日本主义的核心在于其双重性:既是欧洲对日本艺术的借鉴,也是日本本土对国家身份的强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梳妆》</span></p><p class="ql-block">191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Pierre Bonnard)的《梳妆》(1914年,布面油画),是其纳比派时期的重要作品,以独特的色彩与光影处理著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品通过裸体女性梳妆场景,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将人物与背景进行了虚实对比,强化了私密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品采用多层薄涂与互补色并置,如肌肤的暖黄与背景的冷蓝形成视觉张力,织物褶皱的笔触则体现细腻质感。</span></p><p class="ql-block">作为纳比派*成员,博纳尔融合印象派色彩与东方装饰性构图,画面常呈现高饱和色调与主观空间变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纳比派(Nabis):</p><p class="ql-block">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活跃于法国的艺术团体,名称源自希伯来语“先知”,象征其先锋性与革新精神。</p><p class="ql-block">该团体成员多为巴黎朱利安学院的学生,受高更、塞尚等后印象派启发,主张超越自然主义,探索色彩、形式与装饰性的新语言。</p><p class="ql-block">纳比派弱化透视与写实,强调二维空间的构图与色彩对比,受日本浮世绘影响显著。</p><p class="ql-block">通过主观色彩与变形,表达内在情感,如博纳尔《梳妆》中私密氛围的营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欢愉》</p><p class="ql-block">1906—191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6年,博纳尔受塔代•纳坦松前妻米西亚的委托,为她与新婚丈夫爱德华兹位于伏尔泰堤岸的公寓装饰餐厅。</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博纳尔为此创作的首个重要系列。</p><p class="ql-block">该系列由四幅画构成,结合了古代田园牧歌的艺术传统、圣经中的大洪水典故,以及极具开放性的东方主义灵感。画作中洋溢着浓郁的梦幻色彩和丰盈的色调。其中,只有两幅进入了奥赛博物馆的收藏。</p><p class="ql-block">作品《欢愉》是博纳尔对自己年轻岁月的回忆。画作中央的水池似乎在向周围嬉戏的人们承诺永恒的青春,而狗和猫则在旁守望,默契相伴。前景中,一个男人的侧影隐约可辨,或许是画家的分身,已然开始追忆似水年华。</p> <p class="ql-block"><i>画里的风景,是在哪个季节?</i></p><p class="ql-block"><i>是早上、中午、下午,还是天快黑的时候?</i></p><p class="ql-block"><i></i></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系列代表作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干草堆》</span>。</p><p class="ql-block">该系列创作于1890 - 1891年,是印象派艺术理念与实践的巅峰作品。</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890年,莫奈开始以“系列”方式画画——挑选一个主题,比如干草堆、白杨树、大教堂或池塘里的睡莲,然后画很多很多张。他常常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里,画同一个地方,画同一个物体,从而发现光线和颜色,是怎么随着时间,慢慢变化。</p><p class="ql-block">莫奈选择“干草堆”作为创作对象,源于他对自然光线变化的痴迷。他于1890年夏季至次年春季,在吉维尼住所附近的田野搭建移动画架,对同一组干草堆进行全天候、多时段的持续观察。这种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绘画“单次写生”的模式,转而以“时间轴”为维度,记录自然光线在不同时间段(晨雾、正午、黄昏等)对同一物体色彩、形态的影响,成为印象派“捕捉瞬间光影”的标志性实践。</p><p class="ql-block">莫奈弱化物体的“形态轮廓”,用冷暖色调的交替对比替代传统“明暗造型法”。同一干草堆在不同时间段呈现紫红、金黄、蓝灰等差异显著的色调组合,通过色彩的“冷暖碰撞”还原自然光线的瞬时变化,让画面成为“光与色彩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干草堆是郊野中最不起眼的“日常之物”,莫奈却将其升华为艺术载体——通过光影的“柔性变化”,揭示平凡事物中潜藏的内在之美,呼应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理念,启示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新发现身边的美学细节。</p><p class="ql-block">《干草堆》系列是印象派诞生一百多年来受人们喜爱的代表作,莫奈也因此成为享誉长久的画家。他的画作(如风景、水景、原野、人物等)以“光与空气氛围的淋漓描绘”吸引无数人欣赏、惊叹与灵感,深刻印证了艺术的永恒性与人类的文化亲和力。</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不仅是莫奈个人艺术探索的结晶,更是印象派“光与色彩”美学的具象化呈现,在艺术史中成为“捕捉瞬间光影”的经典范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诺雷•杜米埃</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潘和斯卡潘》</p><p class="ql-block">约186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杜米埃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性人物,艺术实践横跨讽刺漫画、石版画、油画、雕塑等多个领域,以“批判社会弊端、关注底层生活”为核心创作逻辑。</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聚焦在底层民众的日常互动:画面中两人亲昵相拥,背景是简朴的自然环境(山峦、天空),通过平凡场景传递情感联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作品是杜米埃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典型书写,是杜米埃“关注底层、批判现实”艺术理念的缩影</span>——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既展现人性温情,也暗含对底层生存困境的隐性批判。</p><p class="ql-block">杜米埃的创作,始终围绕“批判社会腐败、法律不公”展开。这幅画虽以“日常温情”为表象,但结合其艺术生涯的批判性,可推测其暗含对底层生存环境的隐性反思——通过“平凡场景”反衬社会不公,是现实主义“以小见大”的典型手法。</p><p class="ql-block">杜米埃不仅是法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其艺术风格还成为“自然主义画派”的先驱。他的作品(如油画、石版画)在1904年统计已达3958幅,对后世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理念、社会批判视角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p><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p><p class="ql-block">184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眼前这幅“似曾见过”的作品,尤其是作品名称《枫丹白露森林》时,不禁眼前一亮,脑海里泛出7月在武汉柯罗画展上,看到的同名同景的油画作品了。</p><p class="ql-block">武汉柯罗画展上《枫丹白露森林》,可是巴黎兰斯美术馆的馆藏作品啊!怎么会成为巴黎奥赛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呢?</p><p class="ql-block">会不会是武汉撤展后,《枫丹白露森林》被移到浦东美术馆里来了?</p><p class="ql-block">或是作者画了不止一幅,让这两个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都收藏了?</p><p class="ql-block">赶紧翻出我之前在美篇上发的图文,比对后才知道,武汉柯罗画展上展出的,是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纳在巴比松<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隔28年以后,</span>于1874年创作的另一幅<span style="font-size:18px;">《枫丹白露森林》,兰斯美术馆馆藏</span>编号:899.16.18。</p><p class="ql-block">纳西斯·维吉利奥·迪亚兹·德拉佩纳(Narcisse Virgilio Díaz de la Peña,1807-1876)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重要画家,以风景画创作闻名,尤其擅长表现枫丹白露森林的光影与自然氛围。他早期受浪漫主义影响,后因结识西奥多·卢梭转向现实主义风景画,其作品以笔触并列、色彩明快为特点,对印象派产生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span>自1830年起,风雨无阻地在巴比松近郊露天创作风景画。枫丹白露森林位于法国巴黎东南部,距离巴黎市中心约60公里,紧邻巴比松村,是法国最著名的森林之一,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因邻近枫丹白露宫(法国皇家宫殿)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巴比松画派最常去的野外写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多年里创作了无数以《枫丹白露森林》为题材和名称的作品,就不足为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卢梭</p><p class="ql-block">《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p><p class="ql-block">184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卢梭的《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是其巴比松派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写生为基础,通过精湛的光影处理展现了森林大道的自然景观:近景为逆光下的参天大树,中远景呈现阳光穿透树冠的闪烁效果,林间空地上点缀着牧人与牛群,形成强烈的空间层次感。</p><p class="ql-block">卢梭运用复杂的光影对比,将写实造型与外光效果结合,突出树木在光线下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p><p class="ql-block">卢梭因坚持户外写生和自然主义风格,早期被巴黎沙龙拒之门外,甚至被称为“高傲的垃圾”。</p><p class="ql-block">1848年沙龙改革后,其作品逐渐获得认可,《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被视为突破学院派程式化风格的重要实践。</p><p class="ql-block">该作品预示了印象派对光色的探索,其“真实记录自然”的理念对现实主义风景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卢梭通过此作将风景画从理想化转向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奠定了巴比松画派在世界美术界内和美术史上的艺术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p><p class="ql-block">187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70年前后,德加开始尝试描绘芭蕾。在此之前,赛马题材已使他熟练掌握如何捕捉瞬时运动中的形体。描绘舞蹈场景时,他希望在有限的画布上呈现丰富的瞬间。在这幅画中,芭蕾舞女们正在排练:当其他人在把杆上热身时,画面左侧的一位女孩正准备起跳。处于显眼位置的是芭蕾舞大师路易·梅朗特,这位权威人物拿着一根打节拍的传统手杖。</p><p class="ql-block">与即将起跳的女孩形成呼应,德加描绘了一旁的同伴,正坐着按摩自己线条优美的双腿。</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不仅是德加对芭蕾舞题材的标志性创作,更体现了印象派“捕捉生活瞬间、关注日常细节”的艺术理念。它通过细腻的笔触与光影,展现了芭蕾舞者背后的艰辛与艺术创作的韧性,成为研究印象派艺术与芭蕾文化的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亨利· 热尔韦</p><p class="ql-block">《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又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撑阳伞的女人》(Woman with an Umbrell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于1889年?1879年?</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描绘了法国著名交际花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Valdès de la Bignière),尽管落款为1889年,但根据模特年龄(约30岁)及服饰风格推测,实际创作时间应为1878-1880年间。</p><p class="ql-block">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是十九世纪末巴黎艺术圈的核心人物,与马奈、热尔韦等艺术家交往密切,被称为“画家联盟”的代表。这幅肖像画,不仅记录了她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艺术化塑造。</p><p class="ql-block">亨利·热尔韦通过印象派的光影技法,捕捉了她在花园中漫步的优雅瞬间,画面融合自然场景与人物动态,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法国社交圈的审美风尚。</p><p class="ql-block">热尔韦早年受学院派影响,后转向自然主义风格,本作兼具写实细节与印象派色彩。</p><p class="ql-block">通过这幅作品,热尔韦成功将印象派的视觉革新与学院派的写实功底结合,成为十九世纪末法国艺术转型期的关键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 •马奈</p><p class="ql-block">《女人和扇子》</p><p class="ql-block">1873 187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73年末,马奈开始频繁出入妮娜·德·卡利亚斯的沙龙,她常把各界人士集聚一堂。1874年初,马奈开始在位于圣彼得堡街4号的画室,为妮娜·德·卡利亚斯绘制肖像。</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妮娜身穿阿尔及利亚风情的服装,悠闲地斜躺在沙发上,姿态宛如戈雅笔下的自由女性。她直视观众,面孔展现出难以言喻的表情,介于魅惑的微笑与感伤的娇嗔之间。</p><p class="ql-block">马奈的这幅作品,将世俗女性置于古典神话题材的框架内,直面社会禁忌,引发舆论轩然大波,成为当时艺术与社会道德冲突的一件标志性事件。</p><p class="ql-block">马奈的书信记录表明,这幅“充满幻想的人物”未完成状态是他有意为之的,其创作初衷并非为了参加官方沙龙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路易一若阿基姆•戈迪贝尔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186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莫奈受商人戈迪贝尔委托,描绘其夫人侧面像,创作了此画作。</p><p class="ql-block">此画在创作时,莫奈正面临经济困境,戈迪贝尔夫人的资助对画家此阶段创作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莫奈艺术生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这幅画被视为莫奈肖像画创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人物刻画的写实性”,转向“光色表现的实验性”</span>的转型代表作,不仅是莫奈对“肖像画传统”的突破性尝试,更是印象派“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艺术家个人探索的缩影——它见证了莫奈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艺术理想,同时为印象派风格的成熟,铺就了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奧古斯持·雷诺阿</p><p class="ql-block">《钢琴前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892年布面油</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是法国印象派重要画家。这幅《钢琴前的女孩》,展现了典型的印象派风格与人物肖像的细腻结合。</p><p class="ql-block">雷诺阿以柔和的笔触和温暖色调表现女孩的肌肤与服饰,背景中的钢琴通过光影对比突出主体,体现印象派对瞬间光感的捕捉。</p><p class="ql-block">女孩侧身坐于钢琴前,姿态自然放松,画面通过倾斜的琴盖与人物动态形成平衡,增强视觉流动性。</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于雷诺阿艺术成熟期,其人物肖像常融合日常生活场景与诗意氛围。1890年代后,他逐渐从印象派的鲜明色彩转向更古典的轮廓处理,但仍保留对人物情感细腻刻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作为雷诺阿女性肖像的代表作之一,此画通过音乐主题与人物互动的结合,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法国中产阶级的文化生活,亦为印象派向新古典主义过渡的例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保罗·伯纳尔(Paul Berneuil)于1888年创作的田园题材作品《麦收》。</p><p class="ql-block">画面呈现乡村劳作场景,人物服饰与劳作姿态、色彩运用等元素承载着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的法国艺术界,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思潮交织。伯纳尔作为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作品既延续印象派对自然光色的捕捉,又融入后印象派对色彩主观性、形式概括性的探索,反映了当时艺术从“写实记录”向“情感表达与形式创新”转变的趋势。</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通过色彩、构图与人物塑造,生动展现了19世纪末法国乡村的劳作图景,是印象派向后印象派过渡时期艺术探索的典型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有洋葱的静物》</p><p class="ql-block">1896-—189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静物画是塞尚静物题材创作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塞尚颠覆了传统绘画“以明暗塑造体积”的手法,用色彩的冷暖、明度与纯度,直接构建空间与形体。画面中,酒瓶的灰绿、水果的暖粉、桌布的浅灰等色彩并非对自然的“写实复制”,而是通过色彩块的并置与对比,形成视觉节奏——如酒瓶的冷色调与水果的暖色调形成冷暖碰撞,桌布的浅灰则作为中性色协调整体。</p><p class="ql-block">同时,塞尚摒弃“透视法则”的绝对性,以主观视角重组空间:桌面的倾斜、物体的多重视点(如酒瓶的透视与水果的排列不完全遵循传统透视逻辑),让画面突破“三维空间”的物理束缚,转向“二维平面”的形式探索,为现代艺术“平面性”语言奠基。</p><p class="ql-block">这幅《静物》不仅是塞尚对“静物画”传统的颠覆,更是现代艺术“形式自主性”与“知觉性”的宣言——它让“静物”超越了“物”的表象,成为色彩、笔触、构图共同构建的“艺术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浦东美术馆为配合画展,在美术馆楼顶平台上搭建的1:1梵高卧室道具,以满足观众“身临其境”好奇心。</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88年2月19日,梵高登上了开往阿尔勒的火车。他南下的原因众多:</p><p class="ql-block">一方面,他与弟弟提奥都看好这个阳光充沛、充满异国情调之地所蕴含的艺术商机;</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他也相信那里的环境对自己的健康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对身处巴黎的梵高而言,南法如东方般耀眼,又更易抵达,也许还能吸引高更的到来。10月中旬,他给高更寄去一封信,随信附有一幅描绘自己卧室的草图,并详细描述了画作的色彩:除了被罩醒目的红色,画中其余的颜色柔和克制。正如梵高所说,这是一幅简单的画,试图“表达一种绝对的停息”,但加剧的透视效果却为画面注入了一丝不安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p><p class="ql-block">《在床上》</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纳比派的代表作,也是奥赛博物馆中备受欢迎的展品。</p><p class="ql-block">孩子的脸庞几乎被床单吞没,也许他做了一个愉快的梦,也可能正经历高烧的痛苦。画面效仿日本版画的风格,以圆润的线条贯穿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的自画像,融入后印象派“以色彩表达情感”的革新,成为其艺术风格的标志性语言。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在色彩、笔触、构图与创作背景中得以充分展现。</p><p class="ql-block">梵高的自画像,可被视作他与精神分裂症持续抗争的证明。梵高一生创作超35幅自画像,这幅作品是其艺术探索与精神挣扎的缩影。自画像不仅是“自我形象的记录”,更是艺术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投射——通过不同阶段的自我呈现,展现对绘画风格的探索(如印象派、古典主义的融合与突破)与内心世界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1886年至1888年间,梵高寓居巴黎。在此之前,他似乎从未绘制过任何自画像,无论是素描还是油画。</p><p class="ql-block">而在1890年5月中旬离开普罗旺斯地区圣留米的精神病院之后,他也不再绘制自画像。</p><p class="ql-block">这位年逾三十的荷兰画家在抵达巴黎并进入科尔蒙的画室后,决定以绘画作为表达自我主张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其最早的几幅自画像,便完成于该时期。</p><p class="ql-block">1887年春,梵高开始采用点影派的技法,描绘了自己身着翻领夹克、目光炯炯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同年年底,他进一步简化画面,增强纯色对比,在面部周国营造出一种光暈效果。埃米尔·贝尔纳将之称为“燃烧的险‘。前往阿尔勒之后,梵高仍延续了这种创作手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易 •安克坦丁</p><p class="ql-block">《街上的女人》</p><p class="ql-block">约18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路易斯·安克坦丁(Louis Anquetin)的代表作,又名《蒙马特爱丽舍的优雅女人》。创作于19世纪末的巴黎蒙马特地区,是印象派艺术与时代精神交融的典型范本。</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的巴黎蒙马特,是印象派、后印象派艺术家的聚集地,梵高、图卢兹 - 劳特雷克、塞尚等大师在此创作。安克坦丁与梵高、图卢兹 - 劳特雷克是挚友,共同见证了蒙马特的“艺术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红磨坊(Moulin Rouge)是蒙马特的标志性夜总会,也是艺术家们常去的社交场所。画中人物的服饰、姿态与神态,正是对红磨坊“优雅女性”形象的写照——她们是时代审美与社交文化的缩影。</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蒙马特女性形象的生动记录,让观者得以触摸十九世纪末,巴黎艺术圈的脉搏与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白猫》</p><p class="ql-block">1894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像纳比派的批评者那样,将“形变”视为缺陷,还是将其视为纳比派的美学标志,这一表现手法无疑是博纳尔在1890年之后极力推进的视觉语言中的核心要素。马奈和东方画家都曾多次以夸张的手法描绘猫的身形构造,这激励了后继者们在这一题材上不断寻求突破。</p><p class="ql-block">虽然博纳尔更钟爱狗,但他却对猫倾注了极大的创作热情———用画笔捕捉猫咪玄妙莫测的神态与伸懒腰的身姿,以及它们在感到满足时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展览汇集众多杰作,全面呈现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宏大画卷,并在策展中特别凸显绘画与雕塑展品在社会乃至政治层面的深刻意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浦东美术馆与奥赛博物馆精诚合作的结晶。</span></p><p class="ql-block">在此,向库尔贝、马奈、莫奈、高更、梵高、博纳尔等杰出大师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10月5日,按照预约购买的观展券和购买的现场讲解时间,我在上午10点进入浦东美术馆,开始观展。</p><p class="ql-block">本来约好中午看完展览,然后去陆家嘴一家不错的餐厅吃苏浙菜。但精彩的展品深深吸引了我。于是决定放弃午餐,以早晨在酒店饱吃丰盛早餐之后,所获得的肠胃“储备”为“物质条件”,换得精心欣赏一顿精神的饕餮大餐,很值得。</p><p class="ql-block">2,主题为“缔造现代”的浦东美术馆画展,与7月份我在湖北美术馆观看了主题为“流动的调色板”画展,从展览内容到布展表现风格,都很相像,因为两个画展的画家,其实很多都是从“巴比松画派”走出来的名人巨匠,难怪有人说,这两场展览,遥相呼应,一定都要看!</p><p class="ql-block">与武汉“流动的调色板”画展一样,“缔造现代”画展,也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画家作品精髓作品展示,从崇尚写实浪漫主义的“巴比松画派”,到印象、抽象、直至“后抽象”“纳比派”画风的作品,都展现在一个画展里,让观众从时间纵轴的角度,感受到法国绘画艺术主流的演变,体会到时代与艺术的变迁。</p><p class="ql-block">以我的审美标准看,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法国奥赛博物馆展品中,最值得观看的作品有:米勒《拾穗者》,梵高《阿尔勒的卧室》,梅索尼埃《1814年法国战役》,高更《塔希提的女人》。</p><p class="ql-block">尤其《1814年法国战役》,值得驻足、凝望、鉴赏、遐想。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画展将其作为第一幅展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涵义了吧。</p><p class="ql-block">3,在观展过程中,尤其在为此篇图文组织和撰写以上文字过程中,除了再一次仔细欣赏画作,我还查阅了很多资料,无疑是又一次对这个画展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个人审美观的自我提升,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很费眼,更费精力,但很过瘾,很有收获。</p><p class="ql-block">4,此篇美篇选配的背景音乐,几经变更,最后选用了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调第一钢琴曲》。</p><p class="ql-block">感觉在巴赫这曲平静舒缓的回旋曲旋律里,更适合静静欣赏和感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库尔贝、马奈、莫奈、高更、梵高、博纳尔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此音画搭配,给视觉和听觉所带来的愉悦,非常完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