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夹山李自成陵墓

郭争鸣

<p class="ql-block">  夹山寺法堂左下所谓的“李自成地宫”与李自成归隐夹山寺的传说相关,关于李自成兵败后的去向,一直是历史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在兵败后并未战死,而是辗转来到湖南石门夹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这种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璘在实地考察后,撰写了《书李自成传后》,提出李自成“禅隐”夹山寺的观点。1980 年代,在夹山寺进行文物普查和维修过程中,在法堂左下发现了一些疑似与李自成有关的遗迹和文物。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地下通道,通道尽头有一个类似地宫的空间。在地宫及周边区域出土了一些文物,如刻有“奉天玉诏”字样的铜牌,“诏”一般是帝王专用,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李自成曾为帝王的证据;还出土了骨灰和砖刻《塔铭》等,《塔铭》中提到奉天玉和尚“历经清要”。</p> <p class="ql-block">  石门夹山李自成陵寝神道两旁的武将雕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这些武将雕像通常塑造得高大挺拔,身姿端正,展现出军人庄重肃穆的气质。他们身着铠甲,铠甲的雕刻精细,纹路清晰,表现出当时军事装备的特点。有的武将手持兵器,如长刀、长枪等,神情冷峻,仿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凸显出武将的勇猛无畏。在雕刻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古朴感,线条简洁流畅但不失雄浑大气,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保留了一种质朴的艺术风格,这与李自成所处的时代审美以及当时的民间雕刻工艺特点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李自成墓神道中的神兽具有一定的特色与意义,李自成墓神道中的神兽主要有石马、石狮等。这些神兽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常见的设置,在许多帝王将相的陵寝神道中都能见到。石马造型逼真,体态矫健,或站立或呈行走状。马身雕刻细腻,肌肉线条流畅,鞍鞯等配饰也雕琢得十分精致,展现出骏马的神骏姿态。它们通常昂首挺立,双目有神,仿佛随时准备载着主人驰骋疆场。</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禅隐地夹山是一种关于李自成结局的说法,最早提出李自成“禅隐”夹山寺说法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澧州知州何璘。他实地考察后在《书李自成传后》中阐述,李自成兵败后,化装成和尚,投靠在榆中(今甘肃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此后,辗转来到石门夹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此后,这一说法在民间和学界逐渐流传开来。奉天玉诏”铜牌:在夹山寺发现了刻有奉天玉诏字样的铜牌。诏一般是帝王专用,这被视为奉天玉和尚身份特殊的重要证据,有人认为这暗示了奉天玉和尚与李自成之间的关联,因为李自成曾建立大顺政权。</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圆寂成佛”这一说法主要与李自成禅隐夹山寺的传说相关联,清朝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璘实地考察后提出李自成兵败后并未死,而是化装成和尚,辗转来到石门夹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此后经过一系列的文物发掘和民间传说渲染,逐渐衍生出李自成在夹山寺修行最终圆寂成佛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牛金星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谋士,在李自成的事业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牛金星出生于河南宝丰,天启七年(1627 年)中举人。他为人质朴,喜好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但后来因与乡绅发生纠纷,被诬陷,革去举人,充军卢氏。崇祯十四年(1641 年),经李岩引荐,牛金星加入了李自成起义队伍。</p> <p class="ql-block">  顾君恩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麾下一位颇具智谋的重要谋士,在李自成的事业进程里发挥了关键作用。顾君恩是湖北钟祥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他凭借自身的智谋和远见卓识,投身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成为李自成的军师。</p> <p class="ql-block">  李过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军事人物,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了关键角色,李过,又名李锦,字补之,他是李自成的侄子。他作战勇敢且颇具军事才能,李过自幼跟随李自成起义,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李自成领导的一系列战役中表现出色,逐渐成长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他参与了攻打洛阳、开封等重要战役,为起义军的发展壮大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不畏强敌,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指挥能力。1644年,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失利,随后退出北京,起义形势急转直下。李自成牺牲后,李过与高一功等率部众约三十万人,与南明政权联合,共同抗击清军。他们改名为忠贞营,继续在湖广、广西等地与清军作战。李过率领忠贞营多次击败清军,给清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成为抗清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例如在湖南的一些战斗中,忠贞营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保卫了南明政权的部分领土。</p> <p class="ql-block">  郝摇旗是明末清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郝摇旗原名郝永忠,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投身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其作战时勇猛异常,常常挥舞旗帜冲锋在前,故而被称为“摇旗”,后来这一称呼逐渐成为他的名字。郝摇旗在李自成起义军中以勇猛善战著称。他跟随李自成南征北战,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从起义初期的小规模战斗到攻破明皇城,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刘宗敏是明末农民起义中的重要将领,在李自成起义军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刘宗敏出生于陕西蓝田,后迁至米脂。他出身贫苦,父亲因官府逼税自缢身亡,母亲沦为乞丐,带着他四处乞讨,不久母亲也冻饿而死,悲惨的童年经历让他对明朝的腐朽统治充满了仇恨。刘宗敏很早就追随李自成起义,成为其麾下的得力干将。他作战勇猛无比,每逢战斗总是身先士卒,在多次关键战役中总是冲锋陷阵,是李自成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p> <p class="ql-block">  李岩是明末农民起义中一位颇具传奇色彩且影响深远的人物,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自幼聪慧好学,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原本是明朝的举人。李岩在当地因同情百姓疾苦,曾劝知县停止加征赋税,并拿出家中存粮赈济灾民,却因此触怒了地方豪绅,被诬陷下狱。</p> <p class="ql-block">  刘芳亮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一位重要将领,在起义军的发展和征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芳亮很早就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他跟随李自成经历了起义初期的艰难发展阶段,参与了众多战斗。在战斗中,他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逐步成长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起义军与明军的多次交锋中,刘芳亮带领部队冲锋陷阵,为起义军赢得了许多关键战役的胜利,为起义军势力的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制定了两路攻京的战略。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从山西南部出发,沿黄河北岸向东进军。他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怀庆、卫辉、彰德等地,然后经大名、真定,直抵保定。这一路的胜利进军,有力地配合了李自成率领的北路军,对明朝都城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为最终推翻明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面临着清军的威胁。刘芳亮参与了起义军对清军的防御作战。尽管起义军后来在山海关之战失利并被迫撤离北京,但刘芳亮依然坚守岗位,在撤退过程中组织部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抵抗,试图延缓清军的追击,保护起义军的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期结局</p><p class="ql-block">关于刘芳亮的结局,史料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种说法认为,在清军的追击下,起义军节节败退,刘芳亮在后续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另一种说法是他最终下落不明。但无论哪种结局,都反映出了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的残酷以及起义军在面对清军时所遭遇的艰难困境。刘芳亮是李自成起义军中一位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他在军事上的表现为起义军的发展和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分兵攻京的战略行动中,他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作战任务,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然而,由于起义军最终未能抵挡清军的进攻,他的功绩也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被淹没,但他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中依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湖南石门夹山寺奉天玉和尚墓部分学者根据当地的一些传说、文物以及相关文献记载,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并未遇害,而是逃至湖南石门夹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夹山寺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等建筑。奉天玉和尚墓位于夹山寺西侧,墓前有碑,碑上刻有“奉天玉和尚之墓”。此外,夹山寺内还保存有一些与“奉天玉和尚”相关的文物,如骨灰坛、画像等。“李自成禅隐夹山说”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目前,关于这一说法尚未形成定论。</p> <p class="ql-block">  夹山寺位于湖南石门县,旧称普慈寺、灵泉禅院,夹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历经宋、元、明、清各历朝历代,如今看到的修辑一新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  当远眺灵泉舍利塔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独特的轮廓。塔身或许是挺拔而秀丽的,在广袤的天际下,与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是晴天,湛蓝的天空作为背景,塔的线条显得格外清晰,像是一幅简约而又富有韵味的水墨画;若是阴天,厚重的云层低垂,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仿佛是从历史的迷雾中缓缓走来。塔的周围往往会有自然景观相伴。可能有郁郁葱葱的树林,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春天,嫩绿的枝叶为塔增添了生机;夏天,茂密的树冠像一把把绿伞,与塔相互依偎;秋天,金黄或火红的树叶飘落,洒在塔的周围,如诗如画;冬天,银装素裹,塔在皑皑白雪中更显庄重。也可能有潺潺的溪流环绕,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塔的身影,随着水流的波动而摇曳,给人一种灵动的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与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 **历史沉淀感**:灵泉舍利塔通常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远眺它,就像是在与</p> <p class="ql-block">  出生至起义前(1606年 - 1629年)1606年出生于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父名李守忠。幼年为僧,后给地主放羊。1622年应募到银川驿站当驿卒,练就了一身骑马射箭的好本领。起义初期(1629年 - 1636年)一1629年因明朝裁撤驿站而失业,又欠乡绅艾诏的债,被艾诏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被亲友救出。同年,他杀死债主艾诏,又因妻子韩金儿和盖君禄通奸,杀了妻子,随后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投军。不久,参与高迎详义军。</p> <p class="ql-block">  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有李自成墓,李自成墓坐落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牛迹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45年,李自成率大顺军转战至九宫山,不幸牺牲于此。如今的李自成墓是在清代墓葬基础上修建和扩建而来的,整体占地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墓地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门楼,它采用四柱三门三楼式的石结构,造型古朴庄重。门楼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穿过门楼,便是李自成的墓冢。墓冢呈圆形,用麻石砌成,高约2米,直径约6米。墓前立有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面镌刻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李自成之墓”五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墓冢前设有祭台,供人们祭祀凭吊。在墓的右侧,建有李自成陈列馆,馆内陈列着与李自成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包括大顺政权的印信、兵器等,通过这些展品可以了解李自成的生平事迹和大顺军的兴衰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奉天玉暗中抗清”这一说法与李自成兵败后禅隐夹山寺为僧的传说紧密相关,有观点认为,奉天玉和尚就是兵败后隐姓埋名的李自成。在这种说法里,李自成以奉天玉和尚的身份在夹山寺修行期间,实则暗中组织力量进行抗清活动。在夹山寺发现了一些与奉天玉和尚相关的文物,其中一些文物上的文字和图案被解读出具有反清复明的寓意。比如出土的“永昌通宝”铜钱,“永昌”是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时的年号。</p> <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璘在实地考察和多方走访后,撰写了《书李自成传后》,他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并未死,而是去了石门夹山寺出家,法名“奉天玉和尚”。何璘在夹山寺看到了奉天玉和尚的遗像,称其“高颧深颔,鸱目蝎鼻,状貌狰狞,与《明史》所载李自成状貌相符”。1981年,考古人员在石门夹山寺附近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等方面与当地传统墓葬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p> <p class="ql-block">1645年2月,李自成败走湖北</p> <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多,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时,陕北地区连年灾荒,旱灾、蝗灾不断,粮食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仅不救济,反而催逼赋税,导致民怨沸腾。1629年,李自成因明朝裁撤驿站失业,又因债务和家庭纠纷杀了债主和妻子后,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投军。不久,参将王国在向京师进军途中哗变,李自成杀死王国,率众投奔农民军首领不沾泥,后转投高迎祥,成为八队闯将。1635年,各路起义军首领在河南荥阳召开大会,商讨作战方略。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得到大家赞同。会后,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部东下,攻破凤阳,焚毁明朝皇陵,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1636年,高迎祥在陕西盩厔(今周至)遭明将孙传庭伏击,被俘牺牲,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继续领导起义军。起义发展与受挫(1636 - 1640年)1637 - 1638年,明朝对起义军展开大规模围剿,李自成在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成为新“闯王”是明末农民起义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闯王”这一称号在明末农民起义中具有极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此前的“闯王”是高迎祥,他领导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转战多地,给明朝统治造成了巨大冲击,“闯王”之名令明朝官府闻风丧胆,在广大起义军和百姓心中也具有很高威望。当时明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各地灾荒不断,农民生活困苦不堪,起义运动风涌云起,势不可挡。</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早年确实有过出家经历,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家庭生活艰难,为了生存以及可能受到当地一些传统观念或习俗影响,家人将他舍入寺庙,让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小沙弥,并取法名黄来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贫苦家庭把孩子送到寺庙,一方面可能期望孩子得到神灵庇佑,另一方面寺庙或许能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