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

真善美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墙</p><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草创之初,是夯土城墙,宋代开始以陶砖易土。至南宋,终于形成长约5.3千米的城,仅城门就有11个之多。明代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以修筑。直至民国初期,因拆城墙修建马路及其他市政设施,只保留下滨江一面长2100余米的城墙以作防洪之用。从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潮扑向古城时,防兵之城成了挡水之堤。</p> <p class="ql-block">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之说。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桥上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是该桥的一大奇观,因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后多次修建。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宛若长龙嬉水,复道行空。其独特之风姿与高雅之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而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更让人恍若置身于诗文书法的艺术长廊中。</p> <p class="ql-block">奇观亭:广济桥西段的第一座桥亭,亭西就是巍峨的广济城楼。</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的楼台亭阁最初为了给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雨而建造起桥屋,2003 年大规模维修时将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在防潮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p> <p class="ql-block">所建桥亭全部沿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存在,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其中包括 12 个为殿式阁,18 个为杂式亭台。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杂式亭台则是两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两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屋顶为杂式攒尖,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与此同时,楼阁和亭台上还镌刻了由中国多位书法家所书写的楹联和匾额。</p> <p class="ql-block">“民不能忘” 牌坊。</p><p class="ql-block">该牌坊是为纪念清代官员刘浔和吴均修复广济桥的功绩而建,表达了民众对他们的感激与敬仰。“忘” 字采用异体字,有时被误读为 “怂”,但实际寓意百姓不会忘记那些心中有民的官员。</p> <p class="ql-block">浮桥</p><p class="ql-block">浮桥,潮州人称梭船。广济桥于南宋乾道七年11171)始建,初为八十六艘梭船及一个桥墩,以后逐步修筑,至明嘉靖九年(1530)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墩)”的格局。浮桥开启时,有通航及泄洪功能,闭合时,则连接东西两岸,便利通行。故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称誉道: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是一座美轮美奂、活色生香的文化古桥。</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广济桥之旅,宛如一场穿越时光的绮梦。那梁舟结合的独特构造,似是历史与现实的巧妙对话;那斑驳的桥墩,如同岁月老人刻下的深邃皱纹,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踏上归途,广济桥的倩影仍在心中久久徘徊,它已化作一段珍贵的记忆,镶嵌在灵魂深处。期待下一次,能与这古韵悠悠的广济桥,再赴一场浪漫之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