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都-岫岩行

大魔王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牌坊的飞檐上,金色的字在蓝底匾额中熠熠生辉,像是从古籍里走出的一句诗。我站在石阶前,抬头望着这座静立在山脚下的门楼,仿佛一脚踏进了时光的缝隙。这里不是普通的入口,而是通往“玉都”的序章——岫岩,一个名字里就藏着温润与厚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小路往里走,一座红门黄瓦的殿宇静静伫立,门前一对石狮昂首而立,颈间红绸随风轻摆,像是守了千年的卫士,也染上了人间烟火的喜气。游客三三两两走过,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轻声交谈,而我却被那块蓝底金书的匾额吸引住了。字迹刚劲有力,却不显威严,反倒透着一种亲切的庄重,仿佛在说:欢迎来到玉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再往深处,香火缭绕。一座寺庙掩映在绿树之间,橙瓦蓝檐,肃穆中带着几分温暖。香炉里插满了红香,烟雾袅袅升腾,缠绕在屋檐下金色的雕饰间。几位香客合十而立,神情虔诚。我没有上前参拜,只是静静站在栏杆旁,看那烟如何把阳光染成淡金色,又如何把整座山林的气息都熏得沉静下来。这里不只是信仰的场所,更像是人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寺庙正殿的匾额上,“大雄宝殿”四个大字金光夺目,四周龙纹盘绕,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抬头望去,墙上的佛像在淡黄背景中低眉垂目,神态安然。我忽然想起,岫岩不仅是玉的产地,更是文化层层堆叠的地方。玉能养人,而这样的空间,却能养心。屋脊上的琉璃在阳光下闪烁,绿与蓝交织,像是一块块凝固的玉石,在空中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我蹲下身,细细打量屋檐的细节。那一片片琉璃瓦,层层叠叠,边缘镶着金线,在白墙的映衬下格外耀眼。工匠的巧思藏在每一处转角、每一道雕花里。这不只是建筑,更像是一件巨大的玉雕作品——用木石为材,以时光为刀,雕出了一个民族对美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走出殿宇群,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歇山顶的建筑立于高台之上,橙红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岫岩玉那种内敛的色泽。石阶宽阔,两侧白栏蜿蜒,一直通向远方的山林。我沿着台阶缓缓而上,脚下的每一步都像是在接近某种静谧的中心。远处山峦起伏,树木葱茏,天空湛蓝如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里能孕育出如此温润的玉石——山水有灵,人心自清。</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误入一条热闹的街巷。红蓝相间的店铺林立,灯笼高挂,有卖玉器的,有卖小吃的,也有摆着绣品和香囊的小摊。行人穿梭其间,笑声不断,节日的气氛扑面而来。我在一家小店前停下,店主是个中年女人,正低头打磨一块半透明的玉石。她抬头冲我一笑:“岫岩的玉,摸久了会养人。”我接过那块玉,触手生温,仿佛真的有某种力量在指尖流转。</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我独自走向山中。天空阴沉,云层低垂,却让整片山林显得更加幽深。一块巨大的棕黄色岩石突兀地立在林间,上面刻着“玉皇”二字。字迹苍劲,金漆虽有些剥落,却不减气势。我伸手抚过石面,粗糙的纹理硌着掌心,仿佛触摸到了大地的脉搏。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的鸟鸣。</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又见一块巨石,上书“玉皇圣境”四个大字,金光熠熠。石阶从下方蜿蜒而上,几位游客正缓缓攀登。我站在石前,仰头望着那四个字,忽然觉得,“圣境”未必是神仙居所,而是人心归静之处。玉出深山,人亦当如玉——历经打磨,方显温润。</p> <p class="ql-block">同一处山林,另一块刻着“玉皇圣境”的岩石静静伫立,周围绿意盎然,石阶依旧蜿蜒。我坐在路边的石凳上,看着人们拍照、低语、驻足沉思。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片土地对话。而我,只是想把这份宁静带走,像带走一块小小的岫岩玉,藏在衣兜里,也藏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山腰处,几块巨石错落堆叠,有的倾斜如欲倒,有的稳稳相依。它们没有刻字,也没有围栏,就这样自然地生长在天地之间。我蹲在一侧,看阳光从云缝中洒下,照亮岩石的裂缝与纹路。这些石头,或许比任何庙宇都更早地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它们不说话,却比谁都懂得沉默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离开岫岩时,天空依旧阴沉,但我的心里却亮着一盏灯。这座小城,有玉的温润,有山的沉静,也有烟火的热闹。它不张扬,却让人难忘。我想,真正的“玉都”,不只是产出美玉的地方,更是能让人心变得温润的地方。而我,已悄然被它雕琢了一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