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天津(3)

春风送暖(不私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沽口炮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设施,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侮、保卫家园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大沽口炮台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海防屏障,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沽口海河南岸,是京畿(ji)海门的核心防御设施。</p><p class="ql-block">大沽口炮台地处海河入海口,是京津门户的“津门之屏”,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称。自元代漕运起设防,明清时期逐步发展为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被称为“京畿海门”。</p> <p class="ql-block">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大沽口炮台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其遗址保护和展览活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沽口炮台遗址景区大门,左前方即是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的造型很独特,主体建筑呈放射状不规则造型,覆盖高强度钢板,锈色外观呼应历史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序厅、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国门沦陷等几个部分,还有3D影院和临时展厅。通过古铁炮、古钟、炮轮、石碑等文物展示了19世纪旧中国屈辱的历史,使人了解当年国人抗击外敌的奋勇和无奈,可以一一参观了解。</p> <p class="ql-block">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对大沽口炮台发动了四次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于1858、1859和1860年三次攻打大沽炮台,大沽口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重要战场,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京畿海门</p> <p class="ql-block">沽口御侮</p> <p class="ql-block">清单层体前装滑铁炮,2001年大沽口炮台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史荣椿(?—1859年),字荫堂,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大兴)人。1858年任直隶提督。1859年,参加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在南岸中炮台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尤汝元(?—1859年),字春舫,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1859年,在第二次大沽之战中,坚守北岸前炮台,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乐善(?—1860年),蒙古族,曾任直隶提督,参加过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在1860年保卫石头缝炮台的战斗中,乐善抱着“炮台存,乐善生;炮台亡,乐善死”的决心,指挥官兵与英法联军展开血战,最后壮烈捐躯。</p> <p class="ql-block">国门沦陷</p> <p class="ql-block">激战大沽口</p> <p class="ql-block">1884年“乐威毅公祠”铁钟,为纪念抗击英法联军壮烈殉国的直隶提督乐善而铸。1900年,铁钟被英国军舰“奥兰多”号运往朴茨茅斯。2005年7月20日重归故里。铁钟口径58.5厘米,高65厘米,重量105公斤;钟钮已经残缺;钟体外壁上有八个方格,分别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钟体下段铸有铭文,分别是“大清光绪十年立 海口大沽 乐威毅公祠”,“皇图巩固 保定府 练军官兵 仝人公立”。</p> <p class="ql-block">悬挂铁钟的中式凉亭</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曾先后三次来到大沽口炮台。</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博物馆后从出口向东步行几十米,即可看到一座高高的炮台,在城墙之上一座大炮和几个小炮对准海面,沧桑壮观。</p><p class="ql-block">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开始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修建一座炮台、设置大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又增建炮台三座,南岸两座,北岸一座,防务不断加强,加之以前的两座,形成“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咸丰八年(1858年)开始,僧格林沁在修复五座炮台的同时,于北岸另建石头缝炮台一座,初以砖石砌就,后以三合土夯筑,炮台建制不断发展,防御体系逐具规模,配置千、万斤级铜、铁大炮多门及附属设施,形成强大海防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威字炮台建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58年僧格林沁督办海防事务时重修,并以“威”字命名,和镇、海、门、高及石头缝炮台共同形成大沽口完整的防御体系。该炮台底座平面呈圆形,三合土夯筑,据史料记载,保存较好。</p><p class="ql-block">1997年修复的“威”字炮台遗址保留了原有风貌,成为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朗炮</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沽口炮台上,远眺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不禁感概万千。这座炮台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振兴的历程,也铭刻着无数英雄的血泪和牺牲。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主要历史介绍来自于大沽口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您的欣赏和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