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大洞天介绍和传说</p><p class="ql-block">十大洞天源于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其书中分列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现将十大洞天作一简介。</p> <p class="ql-block">第一洞天</p><p class="ql-block">王屋山洞天</p><p class="ql-block">王母洞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玉簪峰下,因山峰形似西王母玉簪而得名,道教称其为"十大洞天"之首</p><p class="ql-block">。王母洞两边分别为黄龙洞,青龙洞,黑龙洞,王母洞所处之外就是王屋山五大风水之一莲花叶芯之地是一块风水宝地,站在下边看到有七条距离相近,造型相似的坡岭,山体呈花瓣状,好似七瓣莲花所以称莲花吐芯之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王屋山主要有天坛峰、日精峰、月华峰、华盖峰、垂珠峰、五斗峰、灵山、金鸡峰、玉簪峰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天坛、灵山、五斗三座山峰,尤以天坛峰地位最为突出,有“天下砥柱”之称,被道教尊为“道境极地”。山势雄险,威仪齐整,山后有山,层次分明,山峰列队以贯,南北绵延达十余里。南以天坛峰为首,北望灵山如屏,再向北,五斗群峰并起,奇秀峥嵘。尤以五斗峰最为险峻,千沟万壑,悬崖陡落。</p><p class="ql-block">天坛峰</p><p class="ql-block">天坛峰位于王屋山中部,海拔1711米,为王屋山主峰。传为轩辕黄帝设坛祈天之所,故名。南临华盖峰,北依灵山峰,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四周群峰簇拥,岗阜卑围,一峰突起,群峰仆伏,大有“唯我独尊” 的王者气概。自古以来,被道家尊为神圣之地,称其“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p> <p class="ql-block">传说为王母娘娘修道于此,为王母的修道之所,故名王母洞,洞内斗转曲折,有多处天然八卦圆顶,古时为道家传道受戒之所,至今无人知晓,洞深通向何处,传说周回万里,神秘莫测,有说上面与灵山洞相通,洞前古建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洞前为斗母殿,供奉的是北斗七星之母,此下分别是王母殿,无极殿,无极老母,老母殿,观音老母神殿,十二老母殿,玉皇殿,祖师殿,龙官玄坛殿,他背靠五斗山面对天坛顶,对面为八仙台,整个山体形为玉簪又称玉簪峰,好似王母头上玉簪而得名,往王母洞去沿途有把守后宫的山门称为九口,供奉的是齐天大圣。上边三官殿供的是天地水三官,左九阳官,过八仙台到达王母洞,往东山岭上连一鬼王殿,供的地衬神宫,往上看是灵山峰,又名七宝峰,洞内供奉各路神仙,纵横交织,四通八达,步入其内,如进迷宫,十字交错,有十字街,大洞套小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共有五个洞门,为明代半坡式建筑,五洞门分别为一天门 ,洞天门,九天门,朝阳门,七宝门,门上门楹为,东接蓬莱出海市,西望瑶池涌金莲。传说刘谭,马郝王孙,七朵莲花在此中等全真七子当时在灵洞内修炼,所以门联是一见证,如要登上顶峰,必经洞中出七宝门,到达山顶,山顶建有混元殿,有山门供奉是老人,金木水火土,也可说东西南北中,五位神仙殿,有望乡台,再往后看五斗峰,山同凹五峰,形如五斗故名五斗峰,海拔1772米,为王屋山最高峰,为天坛的座屏。</p> <p class="ql-block">第二洞天</p><p class="ql-block">黄岩委羽山洞</p><p class="ql-block">位于浙江黄岩县城南2公里处的委羽山,是山东北的一个宽、高各约2米的深长古洞,被道家称作“第二大洞天”。</p><p class="ql-block">委羽山,古名俱依山,系一小山丘,山东北有一个宽、高各约2米的深长古洞,道书称此洞为“天下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洞口镌刻“第二洞天”四个大字,在洞前,建有殿宇和亭台楼阁,四周苍松翠柏,花草掩映。晋朝诗人谢灵运到此游览后,曾写有“山头方石静,洞口花自开。鹤背人不见,满地空绿苔”。大宫殿里有一副对联“古洞仙自在,鹤支羽还留”。在洞的周围可以拾到许多方石,光泽五色错杂。还留有“大有宫”、“大有亭”、“迎仙桥”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传说</p><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的三太子刘奉林,自从吕党作乱后,隐入湖北武当山修道。他历经四百余年后,忽然心血来潮,云游天下,来到东海之滨,见龟兹山祥云缭绕,瑞气霭霭,便舍不得离去,在这里隐居下来。</p><p class="ql-block">没有多久,知县得知龟兹山来了一位高人,就带着小僮去拜访,庆幸自己遇上了仙家。过了几日,知县又去拜访。刘祖师告诉他不日将要出去远游。知县赶紧说:“那鄙人赠些什么好呢?”刘祖师笑笑说:“什么都可以。”</p><p class="ql-block">知县离开后,刘祖师思虑日夕相依的烧火道人,问他今后有何打算。老道人流着眼泪,默不作声。刘祖师叫他向人讨几根稻草来,亲自为他编了一只白鹤,叫老道人上城里去卖,一定要卖一百两银子。</p><p class="ql-block">烧火道人进了城里,沿街叫卖。人们当是疯子,那有人买?他一直叫卖到县衙门前,衙役好奇地围拢来,阻止老人进衙,两人闹了起来,惊动了知县老爷。他问小僮外边闹什么,小僮说龟兹山烧火道人在门外卖稻草鹤。知县听后,命小僮去买下了。</p><p class="ql-block">知县戒斋沐浴,择了吉日,备上素斋,带上白鹤,再次拜访刘祖师。刘祖师热情地接待他,并趁大家不在意时,朝天井中撒了一把米,这只稻草鹤神奇地活了,扑腾着翅膀走出天井。只见刘祖师骑上白鹤,飞向天空,大家目送着他。这时,空中悠悠地飘下几片鹤羽,写着“目不明,井水洗”。众人争着用鹤毛蘸井水洗眼睛,果然眼睛比先前明了许多。</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龟兹山改称委羽山,将刘奉林尊为祖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帝赐三宝</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徽宗皇帝得了怪病,太医院的御医见了,个个摇头瞠目,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徽宗的病越来越重,诏请天下神医,凡能医好皇上的病,要金赐金,要官赐官。</p><p class="ql-block">第二洞天的羽山观道人范錡,从嵩山拜醮回来,途经京都,见了黄榜,随手揭下,进见皇上,献上两颗太乙金丹。皇帝将金丹吃落肚皮,勿到两个时辰,病就十成好了九成。</p><p class="ql-block">徽宗皇帝龙心大喜,要留范錡在太医院任职,范錡一再辞谢。徽宗皇帝赐金赐官,范錡也谢绝了。</p><p class="ql-block">徽宗皇帝越发奇怪,问他有何要求。范錡说:“如果万岁赐恩,让我这山野之夫进皇宫御宝库,开开眼界,就心满意足了。”</p><p class="ql-block">徽宗皇帝当然应允,令内官领范錡去游览宝库。穿过东林苑,进了御宝房。这里隋唐名画,秦汉古鼎,金牛银马,珍珠衫,夜光杯……五颜六色,光彩耀目。范錡看着看着,发现左边角落里摆着上真玉佛和太乙剑,太乙剑右首还摆着一口镛,见到这三件宝物,范錡又抚又摸,两脚象铁钉钉住,半步都不想走了。</p><p class="ql-block">这上真玉佛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四川青城山供奉之物,太乙剑是太乙真君生前佩带的,都是祖传的珍宝。</p><p class="ql-block">徽宗皇帝得知范錡喜爱三宝的消息,就将上真玉佛和太乙剑这两件宝赐给他。但那口镛,徽宗皇帝却舍不得。</p><p class="ql-block">井底运镛</p><p class="ql-block">相传这镛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防止民众造反,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剩下的铜铸成一个镛,经历了数不清的劫难,才保留下来。这镛上小下大,有柄无钮,柄旁有旋,踞熊盘龙,四周有三十六个乳丁,间着云雷图纹,似钟非钟,敲击它,音响奇特,每当这镛发出自鸣声,天必下雨,是天下难得的国宝。</p><p class="ql-block">范錡在镛旁边左抚右摸,恋着不肯走,徽宗皇帝眼珠一转,捻着胡子说:“真人要是喜欢这镛,朕赐给你,不过惟恐有失,路上只许你一个人带走。”</p><p class="ql-block">范錡明白皇上的恩赐是口是心非,舍不得这宝,故意出个难题。他立即跪在地上,谢过恩。两眼望着皇上说:“当真?”徽宗皇帝笑着说:“君无戏言”。</p><p class="ql-block">范錡当即叫人将镛抬到御花园,投入御井,手一挥:“去吧!”只见镛在水面顺转三圈,倒转三圈,井面泼起几堆浪花,镛就钻入井底了。</p><p class="ql-block">徽宗皇帝惊得目瞪口呆,他有些不相信,派卫士护送范回道观,暗中指派他们去羽山观看看究竟。</p><p class="ql-block">范錡回到羽山观,叫人们去丹井抬国宝,众人起初半信半疑,跟他到了井边,井水平平静静,和平日一样。只见范錡用手向井里一招,井里顿时一亮,井水便泛起波澜,不一会,一只异光喷射的镛便从水中冒了出来,众人惊叹不已,拍手欢呼。</p><p class="ql-block">徽宗皇帝得知这件事,连连称奇。于是就赐范錡“真人”道号,拨重金扩建羽山观。</p><p class="ql-block">三宝升天</p><p class="ql-block">范真人活了一百三十岁,道成功满,在他升天前几日,羽山观三件御赐宝物终日长鸣,震得储宝楼瓦片都叮叮当当作响,十分吓人。</p><p class="ql-block">范真人升天后,三宝物也平空起飞,出了窗口,上了屋顶。羽山观里的道人见了,纷纷赶来想拉住,玉佛和宝剑已上了半空,只有那口镛起飞迟,还在屋里转着圈。有个矮个子的道人奔过去,死死抱住,镛却连人带走,飞出了窗口。</p><p class="ql-block">羽山脚下的民众,见宝物飞升,跑着喊着,乱成一团,谁也没有办法拉住它。</p><p class="ql-block">半山有个放牛娃,将一块牛粪向镛打去,不偏不斜,刚好打在镛头上,镛便慢慢坠落。从此,这件国宝便在第二洞天留了下来,直至今日,还留着供广大游客欣赏。</p> <p class="ql-block">第三洞天</p><p class="ql-block">凤凰山一带道教文化的传播历史悠久,汉代张鲁在汉中发展五斗米道时(学术界公认五斗米道为早期道教的源头),这里便是其重要的活动区域。明代以后,一批供奉真武大帝的道观在凤凰山区相继建成,其中留存至今的有擂鼓台真武庙、铁瓦殿离尘寺、鲤鱼山玄天宫、紫阳真人宫、紫云宫、悟真观、显月观等。道教群落如此密集而又不夹杂其他宗教场所,充分显示出西城洞天潜在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正因为安康曾是原始道教的策源地。在这块土地上,追求长生不老、企望成仙得道,成为一代一代道教徒的追求,炼丹服药方术盛行,仙人传说故事深入人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据据《周地图记》引《道书》云:“凤凰山十二层,上有仙人药园”,至今凤凰山擂鼓台主峰旁尚有“仙人洞”、“炼丹”遗迹。历史上高人隐士在安康修道得道者当为不少,现在存世的历千百年的“尸解”肉身以地区而论今安康地区可列前茅。</p><p class="ql-block">西城王君,姓王讳远字方平,东汉时人,汉桓帝时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紫阳君弟子,司命茅君师,后圣李君上宰,乃四辅之一。与早期道教仙人南极夫人同时。据《墉城集仙录》卷9载,他曾与南极夫人一道,将《大道真经》31卷授王褒,王褒授魏华存。可认为是王屋山小有清虚洞天,王褒真君的师傅。</p> <p class="ql-block">第四洞天</p><p class="ql-block">西玄山洞天位于徽州、杭州、睦州交界处的昱岭关,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号“三玄极真天”。其主峰搁船尖(覆船山)由六甲四十八塘及六座山脉环绕,形成天然九宫八卦阵布局,相传为葛玄修炼之地。洞天内宫阙以七宝筑造,紫树芳花遍生,玉髓金津富集。</p><p class="ql-block">该区域地处徽杭古道与多重交通枢纽交汇处,为古代吴越战略要冲及明教总坛“大光明顶”的最后屏障。覆船山作为三地山系发祥地,留存伏羲女娲天然石像等传说,历史上多次成为隐士修行、武者聚集及农民起义策源地。其地理构造包含西玄山、葛衍山、郁绝根山三座相连山峰,北宋时因避讳改称“三元极真洞天”。</p><p class="ql-block">西玄山洞天在道教体系中属清灵真人裴玄仁主理,紫阳真人周季通协管葛衍山紫阳宫。其方位争议反映东晋南迁士族对江南名山的重构特征,与茅山等道教圣地形成文化呼应。</p> <p class="ql-block">第五洞天</p><p class="ql-block">位于青城山前山,地处朝阳洞与常道观(天师洞)之间的登山古道,作为道教"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的核心展现区域,承载着青城山作为道教发祥地的文化内涵。该景点以天然洞室与道教建筑群相融合为特色,古树参天的环境与清代重建的殿宇形成幽深意境,其路段更因87版《西游记》"斜月三星洞"外景取地而具有影视文化价值。作为联通青城山道教圣地朝圣路径的重要环节,展现出道教"洞天福地"的空间理念。</p><p class="ql-block">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周回二千里,號曰“寶仙九室之洞”。青城丈人治之。即今四川灌縣青城山。因青山四合,狀如城郭,故名。相傳東漢張陵在此後山(今四川大邑縣之鶴鳴山)結茅,傳五斗米道;其子張衡、孫張魯亦嗣法於此。晉范長生、隋趙昱及唐杜光庭等相繼來此修道。古跡有天師“降魔”的擲筆槽、天師池、試劍石、天師手植銀杏樹、唐玄宗手詔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鑄飛龍鐵鼎等。道觀有建福宮(古稱丈人祠)、天師洞、上清宮等。有三十六峰一百零八勝景,以“青城天下幽”著稱。</p> <p class="ql-block">第六洞天</p><p class="ql-block">赤城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北郊,属天台山支脉,因赤石屏列如城得名,又名"烧山",海拔306.5米,由红色砂岩构成,呈现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山体赤赭如霞形成"赤城栖霞"自然奇观,为天台八景之一,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等历代诗人留有题咏。其山势状似云霞,被视为天台山南门地标。</p><p class="ql-block">该山为佛道双修圣地,现存南朝梁岳阳王妃所建赤城塔、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紫云洞等十二奇洞及济公院等遗迹。讨论济公院由建筑学家齐康设计,依托瑞霞洞与香云洞构建,包含破袈裟、葫芦等形象元素,设有悟月楼等建筑群,获建筑界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赤城山古称道教十大洞天之六,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宽7米。洞内随岩构造三开间楼房,周围植有松柏,凿有古井。相传晋代魏华存夫人于此栖养修真,得黄庭内外景二册自古号曰黄庭经,为丹经绝品。</p> <p class="ql-block">第七洞天</p><p class="ql-block">罗浮山自秦汉以来,号称“仙山”,自古拥有“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之美誉,被道教尊称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总面积为214.82平方公里,山峰432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80多座,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拥有泉、池、涧、瀑、林、洞、观、寺、塔、峰等景观,景区生态环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名木大量分布,清竹、古树、仙药常年翠绿多姿。内有黄龙观、冲虚古观、葛洪博物馆等景点。</p><p class="ql-block">罗浮山,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的特色吸引古今无数的名仙名人和游客。历代诗人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均等都留下经典的文赋和诗咏。讨论罗浮山的“师雄梦梅”、“东坡啖荔”、“安期天饮”、“稚川炼丹”、“仙凡路别”、“花手游会”、“洞天药市”、“天龙王梦”等不少的传说,神奇幽胜,风流华夏。</p><p class="ql-block">传说:</p><p class="ql-block">浮山与罗山结合:相传浮山是蓬莱仙山的一部分,在尧时洪水期间漂洋过海,与广东博罗的罗山相遇并合体,形成罗浮山。东晋袁宏在《山记》中记载“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民间诗谣“浮山泛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生动描绘了这一过程。</p><p class="ql-block">葛洪炼丹成仙:东晋道士葛洪在罗浮山采药炼丹,著《肘后备急方》,传说他炼出“九转金丹”后羽化成仙。其炼丹遗迹如洗药池、稚川丹灶至今留存,冲虚观(原葛洪所建南庵)成为岭南道教祖庭。</p> <p class="ql-block">第八洞天</p><p class="ql-block">华阳洞</p><p class="ql-block">在茅山老虎岗西北坡林间的山岩之下,有三个大小不一的天轮石灰溶洞。 这就是茅山著名的华阳洞、玉柱洞、汕人洞,其中最见钱名的是华阳洞;此洞之口上端坐间石刻有“华阳洞”三个红色大字,每字大约一米见方,笔力苍劲,传为来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手迹,壁上另有石刻20余年,隐约可强印均为历代文人星客甚名游洞之后所题刻的。</p><p class="ql-block">金坛茅山</p><p class="ql-block">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中国道教圣山茅山位于镇江市句容市与常州市金坛区交接处;呈南北走向,现面积50多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茅山是指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p><p class="ql-block">茅山古名句曲山,东汉景帝时陕西咸阳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修行,采药炼丹,济世救民,后人感其恩德遂建道院供奉之,并改山名为茅山。茅山是中国道都茅山宗的发源地,唐宋以后,被列为道都“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历史上曾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抗日战争期间,陈毅率军东进抗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讨论茅山钟灵毓秀,紫气万千,有9峰、19泉、26池胜景,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1986年被列为江苏省甲级风景名胜区,面积32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大的希望就是长生不老,永掌江山。他一生多次巡游名山大川、寻找不死灵药。公元前210年秋天,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东巡,途中遇到了道教教祖老子。老子有通天彻地之智,他告诉始皇,求仙可取“山仙”和“海仙”两法:其中海仙居于东海蓬莱瀛洲方壶三岛;山仙居于茅山东南之麓,需始皇亲自拜访。临行时,老子送了五字妙诀:白云观云白。秦始皇和近臣研究半天不得要领,只得作罢。</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立即派遣徐福出海,自己则赶赴茅山访仙,并以“巡狩”(古代帝王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之名命令军臣诸侯汇聚茅山。秦始皇驾临茅山东南群山,见山清水秀却寥无人烟,不禁为群臣聚会的场所担心起来。行至山腰,见远处似有一片白云环山而绕,走近一看却是一片白李之林,香气扑鼻的洁白李花缀满枝头,整片树林有如琼林雪国,李树花开不在春天却在秋天,始皇心知有异,正在沉吟之时,突然一位白发如银的老者驾鹤飘然而至,口称“我乃白李溪李明真人。今日有缘,请到洞府一聚。”陪同出巡的宰相李斯呵斥老者说:“这里无村无店,哪有什么洞府?”老者微微一笑,指了指身旁一棵十人合抱的李树树洞。秦始皇知道老者不是凡人,对李斯摆了摆手,跟随老者进入树洞,一段幽暗后豁然明亮,只见烟柳画桥、参差楼台一望无边,正是个举行大典的绝佳妙处。</p><p class="ql-block">登临最高处,见一巨石含天然彩纹,细读乃是“观云白”三字;秦始皇猛然想起老子“白云观云白”赠言,心中又惊又喜,不禁佩服老子料事如神。他环目四周,见脚下山峰虽不是最高,但茅峰北靠,朝山南伏,东西山峦形若龙虎相护,远望银盐湖和金沙湾水色流金淌银,自思一生征战霸业已将暮年,但毕生所求的多娇江山、神仙永生今日俱将圆满,应当拜谢上苍。他想起身上佩带的一对白色玉璧正是当年和氏璧制成玉玺后的余料所刻,弥足珍贵,于是解下交于宰相李斯,下旨掘地九丈五尺寓“九五之尊”,将玉璧埋于山峰;李斯也在石壁上刻字:"始皇圣德,平章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壁。"</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在李明真人的洞府中大宴诸侯,群臣高呼万岁,又鸣大鼓,击大钟,万声齐唱。秦始皇高兴地赞叹:"巡持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也。”(意为:朕巡游视察天下的乐趣,真比不上登山出海与神仙相见的快乐。从今开始,这种日子应该多多益善啊!)茅山也因此多了一个别名“良常山”。</p><p class="ql-block">李明真人见秦始皇诚意十足,透露白李与寻常李树相反,秋花而春实,嘱咐始皇尽快回宫静养,并邀请他次年春天再来茅山,食李一颗即可登仙。</p><p class="ql-block">谁知秦始皇继续出巡,当年即在一个叫沙丘的地方驾崩了。李明听到噩耗,叹息良久,想起帝仙之约,第二天春天便在白李林中摘选了一颗最大的白李供于秦始皇埋玉所在。</p><p class="ql-block">那一对玉璧本是通灵之宝,吸收白李仙露及天地灵气,五百年后破土而出,长成一朵洁白无瑕的八瓣玉花,光耀九天。</p> <p class="ql-block">第九洞天-林屋山洞</p><p class="ql-block">林屋洞位于苏州洞庭西山岛的林屋山下,为一石灰岩溶洞,由太湖水冲积而成,深数百米。 因幽邃奇绝,号称“天下第九洞天”,是古代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自汉以来,便不断有道教高士隐居于此。洞内“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景观奇幻,极富神话色彩。山顶有“曲岩”小石林、观梅台等。林屋洞有三门同会一穴,一名雨洞、一名旸谷,一名丙洞。林屋洞门朝西,分正侧两个洞口。洞门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楷书),“林屋古洞”(隶书),“第九洞天”(小篆)、“雨洞”(草书)、“仙府”(正书),以及清代苏州著名书法家俞樾题的“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篆书)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第十洞天</p><p class="ql-block">括苍洞位于浙江仙居下各镇羊棚头村西山的福星山山腰,洞口朝东,高6米、宽29米,主洞深宽各29米,小横洞深26米、高1.5米。该洞地处括苍山主峰米筛浪西麓,唐时列为道教第十大洞天,北宋真宗赐名“凝真宫”,俗称“四十五洞”。东汉时期太极法师徐来勒任首任洞主,至北宋先后有左慈、葛玄等12人在此修道。</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敕名“成德隐玄之天”,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赐“金龙白璧”。</p><p class="ql-block">自东汉(公元25——220年)开始,括苍洞称为道教洞天。东汉时,太极法师徐来勒看中这一风水宝地,到括苍洞任职,担任首任洞主管辖括苍洞 周围三百里,总管水旱罪福。东自此括苍洞福星高照,据史料记载,至北宋就有12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他们是:东汉的徐来勒、王远;三国(吴)时的左慈、葛玄、蔡经;晋代的郑思远、平仲节、羊愔;唐朝的叶藏质;宋代的陈会真、马自善、王崇祐等人。在括苍洞天管辖范围之内,王远、麻姑相会于蔡经住宅的一段传说,为后世留下了“沧海桑田”和“麻姑搔痒”等成语典故。蔡经隐居的故宅于南朝梁代由梁武帝诏建为隐真宫,南宋兵部侍郎仙居人陈仁玉撰写《隐真宫庄田记》碑文的石碑至今尚存。括苍洞南边的麻姑山丹霞洞是道教第十福地,而冲应真人葛玄也早在三国孙权时期就于洞天辖区附近建造了纯熙观。 到东晋穆旁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仙居单独建县(始名乐安县),首任乐安县令羊忻(湖北襄阳人)弟羊愔在四川省夹江县当县尉,罢官来仙居隐居在括苍洞修道,后来得道成神仙。</p> <p class="ql-block">菩提祖师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应是天下第一洞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