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画家杨云平讲座有感

墨思韵畅

<p class="ql-block">  你见过上海的“比萨斜塔”吗?你去过上海的“耶路撒冷”吗?你知道上海的“凯旋门”、“大笨钟”在哪里吗?</p> <p class="ql-block">  这些问题,源于昨天下午参加的《古镇画展里 看见时光里的答案——游画中古镇格局的过去现在专题讲座》。在联洋文学沙龙举办的这场分享会上,环球游画第一人杨云平先生带来了《上海76座古镇前世今生游画巡展》。他以画为引,讲述了一系列上海古镇人文风貌及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生活多年,杨先生讲座中提到的古镇风貌、古桥遗韵、寺观旧迹等,竟有八成是我闻所未闻,更未曾踏足的。这种对“身边风景”的疏离,让我惊讶,令我思考。</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远行,去外地、去国外,看遍山河壮美。然而,对于我们日日穿行的这座城市,那些潜藏于街巷之间的文化印记,却往往被忽略,更不用说去探寻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已跨越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阶段,物质条件日益丰富,但精神生活的构建仍需深耕。常听朋友感叹:“现在还有什么真正吸引人的文化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行——匆匆看山看水、拍张照片便转身离去,这样的浅尝辄止,已难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如何深入文化肌理,探寻事物背后的底蕴,正成为我们更深层的精神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在展示画作与风景时,不时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为何佛教寺院外墙多为黄色,道教宫观却以红色为主?、为何在市区与在郊县生活的人们,信奉的教义有所不同?……他不仅用画笔记录风景,更在持续思考、挖掘表象之下的文化逻辑。这份对人文深度的追寻,与他的画作一样,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画家很多,但有思想的画家不多。</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的讲座,引导了一个方向:远方的“诗与田野”固然值得向往,但身边的人文与风景,同样值得细细品味、深入解读。正如中国经济正从粗放式增长,转向依靠精细化运营与高科技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将告别“走马观花”式的浅层体验,走向更有深度、更重内涵的高层次追求。</p> <p class="ql-block">画堂春 观杨云平先生《上海76古镇画展》有记</p><p class="ql-block">楼行斐</p><p class="ql-block">西风渐起未秋生,云平画展丰盈。一城繁镇水边萌,桥自纵横。妙笔雕洇焕彩,墨宣朴茂成菁。人文历史静心呈,歇浦豪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