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雨洗净浮躁,寒蝉残荷构筑成水墨长卷,暮色中炊烟与归鸟共绘人间烟火。此刻,落叶这秋天在写给大地的情书,飘零中藏着生命轮回的禅意,腐朽里孕育新生希望。而金秋时节,最美的是五颜六色的各种果实带着特有的瓜果飘香缀满在希望的田野里,人们忙着采摘,感受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枣垂枝映日红,甘甜满腹韵无穷。秋风送爽摘果去,笑语欢歌满园中。”,在传统文化中享有“百果之王”、“活维生素丸”、“木本粮食”、“铁杆庄稼”等美誉的红枣,正是金秋十月中香甜可口人皆爱的宠儿,如珠挂满绿梢等待人们的采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枣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它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年,而其果实的早期栽培则可追溯到《诗经》时代。相传,在仓颉造字时,他根据枣树有刺的特点,巧妙地用“刺”的偏旁组合成了“枣”字。在枣文化的发展之初,枣的谐是“早”,寓意早生贵子。红色又是比较喜庆的颜色,因此用红枣来表达祝福,送给新婚之人,预祝其早生贵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吉祥之树,在北京的老四合院,家家都有种枣树的习惯。又是一年秋收季,看着市面上的丰收的各种枣,缕缕枣花香飘进我的思念,不禁怀念起,从出生就陪伴我整整30多年,我家香山老院子的后院里,那些棵百年以上的红枣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枣树耐干旱、耐瘠薄 ,对肥水要求不高 ,其树冠高大,遮阴效果好,但成长的特别慢,几十年也就长到碗口那么粗 。从我记事起,屋后的枣树就是计时器,从发芽到落果,整整半年时间。三月十五枣发芽,四月十五枣开花;五月十五捻捻转,六月十五青蛋蛋;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竿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长的时间里,我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枣树的变化,不能吃。进农历七月,枣青里透了白,个儿也近乎成熟的大小,叫“白了蓓儿”,没啥味道,姥姥那时说的“吃了这个青八楞会牙床子上长大包”,其实现在看来,就是不让我们吃,免得浪费了一个好苗果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到了中秋打枣儿季,满树的红枣可以批量采摘了。其实,这之前,我们已经冒着被树上洋辣子蛰的风险,已经偷偷上树摘过好多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枣儿,这一承载着对丰收的喜悦和艰苦岁月的采摘形式,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时,家里的长辈们手持长竹竿对准枣枝敲击或摇晃,枣子因震动而掉落,如同下了一场红枣雨,“哗”地垂直落下,绿叶子也飘悠悠落到树下我们戴着的帽子上,我们扯着衣襟或篮子接枣。有些熟透了的枣,摔成了一滩泥,也有“梆梆”落在头上、背上,砸的挺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大一会再看那树,枣子没了,叶子凋零了。刚刚还葱茏茂密,此时变成了干支,不免有些伤感。姥爷说越打它越肯结果儿,不打,就会枝叶乱攒。这枣树的木质也硬,虫不蛀,耐腐耐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我们家的红枣就是一位明星,粉丝特别多。旱枣儿涝梨,每逢产量好的年景儿,都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还有长辈们的同事。它的吃法也很多,生吃、蒸着吃,或者晒成干枣,冬天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代的变迁,老院子经过了改造,枣树已经不在世间。但枣树命硬,<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泡不坏,石头磨不损,</span>马车、车轴、车轱辘,都用枣木。姥爷用枣木做的小板凳、刨子、刻印章的夹板、拐棍等,已成为我最珍贵的纪念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枣树,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它不仅是我童年的乐园,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当我看到枣树,就会想起那些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想起那些在枣树下度过的快乐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