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游(上) 诗画瘦西湖

horse

<p class="ql-block">到扬州的第一站,首先来到大名鼎鼎的瘦西湖。瘦西湖虽名为湖,实际属于大运河扬州段的一条支流,长近5公里。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是中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p> 清晨七点,沿着保障河(大运河支流)行走,到达瘦西湖南门,此时已经开园。本就有早起走路锻炼的习惯,选择早上进园,游人稀少,天气凉爽,游览能够得到很好的体验。只见南大门挂有瘦西湖第一长联“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流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 ;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此联由清末扬州盐务官李鼎撰题,其女李圣和书写。父女同题楹联,并不多见,是为扬州一景。<br> 二十年前路过扬州,花了半天时间乘船游览瘦西湖。由于瘦西湖实为一条河流,此次决定从南门进,北门出,徒步行走十里湖畔景观路,游览两岸美景。首先穿行于“长堤春柳”。 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以桃柳相间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堤长600余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据传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时植柳护堤的历史相关,隋炀帝曾亲手栽种柳树并赐姓“杨”,故称“杨柳”。杨柳是瘦西湖的核心植物,也是最动人的风景,“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 在长堤春柳的中部有一个亭子,名为“长堤春柳亭”,是瘦西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约1762-1765年),由徽商黄为蒲建造,尖翘角式四柱方亭,内悬“长堤春柳”匾额,由清代进士、书法家陈重庆题写。坐在亭子看景,垂柳依依,湖面倒影如诗如画。 走到长堤春柳的尽头,就可看见“徐园”的圆洞门。徐园始建于1915年,清代风格园林建筑,原为纪念民国初年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而建。门额上“徐园”两字,为扬州晚清书法家吉亮工所书,一楷一草,别有风味,反映民国时期扬州文人书法特色。 徐园以“园中有园”的布局和精巧建筑艺术著称,是瘦西湖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内设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等景点,荷池以黄石叠砌并与瘦西湖连通,灵动的水流为整个园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池畔亭榭与松柏花草相映,体现传统园林“借景”手法。 徐园的主厅堂叫作“听鹂馆”,这里曾经是祠祀徐宝山木主牌位的地方,是园内核心建筑,取自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意境,象征生机与雅趣。 听鹂馆门前有两口古铁镬,每只重约3吨。初看之下,还以为它们是水缸或者锅具。然而,它们实际上是历经1500多年沧桑的镇水神器,作为园林历史遗存保留至今。其用途已从镇水转为园林陈设,成为反映扬州治水历史的文化符号。离开徐园,过虹桥便是小金山。 小金山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是一座四面环水的湖心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其得名源于与镇江金山的趣闻:相传扬州与镇江的和尚以棋局打赌,扬州和尚胜出后,以“小金山”之名将镇江金山“引渡”至此,并留下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br> 小金山圆形拱门作为该景区入口的标志性门楼。拱门上嵌有大篆体“小金山”石额,由江苏书法家桑愉书写。拱门前有一对憨态可掬的石狮,歪头斜耳,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进入里面可以看见两个和尚打赌的对联和北宋的盆景。这盆钟乳石盆景是宋代花石纲遗物,由广西溶洞的钟乳石制成,为扬州现存最大此类遗石。 小金山为瘦西湖建筑最密集区域,现存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等古建筑错落分布 。上图为清代盐商陈氏家族的澄鲜水榭,以六角花窗、冰裂纹地砖等传统建筑元素著称,曾是文人雅集、斗茶品茗的场所,保留着康有为题写的楹联、郑板桥画竹废稿等历史痕迹。下图为绿荫馆,建于清光绪年间,以竹景清幽和楹联艺术著称。刘海粟题写"绿篠沦涟"匾额,其夫人夏伊乔书写“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集句联。‌‌ 钓鱼台又称吹台,是扬州瘦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始建于清代,因乾隆皇帝曾在此垂钓的传说而俗称“钓鱼台”。该建筑三面临水,采用四方重檐斗角结构,三面设圆形门洞,形成“一洞三景”,这种设计被称为“三星拱照”,是中国园林“框镜艺术”经典之作。 古人曾以“扬州好,入画小金山”,形容其诗画般的景致。四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岛上古木参天,绿意盎然,古树与亭台相互映衬,堪称湖上园林的精华‌。<br> 玉版桥是瘦西湖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由数十根白色石柱和石板构成,造型简洁古朴,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设计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典韵味。玉版桥的名字源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玉版桥边花正开”。<br> 走过玉版桥,沿长堤向西行,迎面就可看见五亭桥、白塔、凫庄同框的绝美画面,三者在湖水的映衬下,产生和谐美的视觉效果。 五亭桥又称莲花桥,瘦西湖景区核心景点‌,中国十大名桥之一,它不仅是扬州的名片,也是中国大运河上标志性建筑之一。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其为“中国最具艺术美的桥”,亭桥结合的形式为国内首创‌。<br> 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接乾隆帝南巡而建‌。其建筑融合南北特色:桥上五座飞檐亭子体现江南秀美,桥基采用厚重工稳的北方风格,形成“南秀北雄”的独特景观‌。桥上建五亭,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均为四角攒尖顶,中亭为重檐,其余为单檐,亭之间有廊相连,廊内柱子围有座杆,外置石栏杆,整座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 五亭桥以其南秀北雄‌相融的古典园林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重要象征,它在中国古典桥梁中独树一帜,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经典之作。 站在五亭桥俯瞰凫庄,这座江南园林建筑群,建造于1921年,为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形似野鸭浮水而得名,它包含水榭、水阁、水楼等环湖建筑单元,整体建筑紧凑得体,有效地衬托了五亭桥和白塔,成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处点缀。 白塔,是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建造融合了北京北海白塔的样式与江南园林的特色,是扬州园林中南北艺术交融的典范。白塔亭亭玉立,与瘦西湖的窈窕曲折相互呼应,美不胜收,堪称景区内的“点睛之笔”。白塔晴云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林香榭是白塔晴云景区内的核心建筑之一,以三面临水的观景榭台和古典楹联文化著称‌。这里是瘦西湖的观景绝佳之地,身在林香榭庭院,凭栏可赏湖景全貌。其门檐悬挂书法家颜文梁题写的“林香榭”匾额,南向檐柱挂有当代书法家赖少其书写的楹联:“名园依绿水,仙塔俪云庄”,集唐人诗句而成,描绘白塔与云庄(林香榭)隔水相望的景致。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瘦西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与柔美。湖面薄雾缭绕,两岸垂柳依依,远处的亭台楼阁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婉转曲折的水面,小船悠悠而过,不时有水鸟游荡。随手一拍,都似精心构图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景区的玲珑花界是瘦西湖景区内的芍药观赏区,以宋代广陵芍药文化为核心,融合江南园林建筑特色与古典诗词意境。沿瘦西湖南岸分布着方亭、水榭、轩厅、曲廊等建筑。水榭北檐悬挂“玲珑花界”匾额,由欧阳中石题写,楹柱配有“花柳含丹日,楼台绕曲池”的集句联,源自宋之问和卢照邻的诗句。 ‌</p> 玲珑花界有一方莲池,这里的荷花含苞待放。 沿着观景步道继续前行,来到二十四桥石碑前,视野正前方那座石拱桥,就是瘦西湖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的二十四桥。其名称源自唐代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座桥为单孔汉白玉拱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级,处处与“二十四”数字相对应。 作为扬州文化地标的二十四桥,始建于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原桥已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复建的桥,参考北京颐和园玉带桥形制,融合古典园林艺术‌。桥周植桂花、玉兰,与熙春台、望春楼、玲珑花界等建筑群构成“二十四桥景区”,重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境‌。<br>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徽州盐商汪廷章为乾隆帝及太后祝寿而建。主体建筑采用绿色琉璃瓦顶与朱红色门窗柱子的皇家园林风格,主楼坐西朝东,南侧建有湖石假山、复道和重檐亭,北侧通过曲廊连接十字阁。熙春台与五亭桥、钓鱼台形成“一桥挑两台”的景观轴线,是瘦西湖最佳观景平台之一‌。 <p class="ql-block">漫步二十四桥景区,最能体会扬州园林 “移步换景” 的精妙。沿着蜿蜒曲折的步道前行,沿湖两岸亭台楼阁与桥梁错落有致,与绿柳碧水共同织就了一幅绝美的景致。</p> 一路向北,来到瘦西湖万花园,这是一个融合古典园林与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始建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由制使赵葵在原堡城统制衙基础上建造,2006年经杭州园林设计院规划修复,2007年正式并入瘦西湖景区‌。包括静香书屋、石壁流淙、锦泉花屿、四相簪花等历史景点。<br> 静香书屋位于扬州瘦西湖景区的万花园板块,1992年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复建。书屋坐北朝南,三开间的青砖瓦房,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门前一池清水,亭台廊榭环绕,花草树木间夹杂期间。主体建筑匾额“静香书屋”四字集金农漆书真迹‌,静香书屋的正门楹联为板桥所题: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br> 石壁流淙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万花园北侧的核心景观,原为清代盐商徐士业的别墅,乾隆南巡时赐名“水竹居”,并题诗赞誉其“石壁流淙”的叠石假山与瀑布景观。清晚期毁于战乱,2007年通过考古复建恢复原貌。它与静香书屋、二十四桥等景点构成湖上连贯景观带。 锦泉花屿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原为乾隆年间刑部郎中吴山玉的别墅,后归知府张正治所有。园区分东西两岸,中间以水相隔,水中双泉浮动,故又名“花屿双泉”。 ‌园内有一座国内罕见的水中牌楼,刻有“锦泉花屿”四字,与主厅清远堂形成轴线,是瘦西湖水上游览线主航道进入该区域的重要入口。<br> 春流画舫是瘦西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其建筑临水而构,仿舫屋式双层设计,下层如舫,上层如屋,飞檐翘角,兼具古朴与精巧之美。北墙扇面窗可远眺栖灵塔,东侧六边形窗则能望见梳妆台。 <p class="ql-block">从南至北,一路游赏,美景令人陶醉,不知不觉已过午后。此时来到景区最北边,在湖岸眺望栖灵塔,它位于湖对面的大明寺内,是扬州的制高点,也是大明寺的镇寺之塔。栖灵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塔毁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现存的塔是1996年重建的仿唐风格建筑,高73米,共九层‌。它是扬州及中国大运河标志性建筑之一。</p>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朝大诗人李白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句,使无数人来到这座唯美的古城。瘦西湖作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以千年的文化历史和江南灵秀的水墨画卷,成为扬州标志性景观和核心景区。漫步十里景观步道,感受这片精致“湖上园林”的诗情画意,以自己的视角留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