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网上的虚假信息

智慧丛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虚假信息如同隐藏在草丛中的陷阱,稍不注意就会让我们深陷其中,所以,学会识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至关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就曾被虚假信息所骗,一些无良商家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的心理,故意小题大做,将一般小毛病渲染成危害生命的大问题,伪造药品上网推销,吹得天花乱坠,骗取钱财,实际上毫无疗效,不吃坏身体就是万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此,希望读者们有病了千万别在网上购药品,一定要去医院看病,才有安全保障。那么,如何才能识别网上虚假信息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看信息来源权威与否。一般来说,我国的官方机构、政府部门、知名的主流媒体等发布的信息,可信度相对较高。像新华网、人民网等大型官方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它们在发布信息前会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而那些来源不明的账号,比如一些没有认证、粉丝量极少且内容杂乱无章的自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就需要我们格外警惕。避免轻信不明链接或私人渠道发布的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看信息来源是否单一。如果一条信息只在某个小平台或者个别渠道传播,而其他权威平台和主流渠道都没有相关报道,那它很可能是虚假信息。权威机构发布的重要信息通常会通过多个渠道广泛传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看标题特征。虚假信息往往喜欢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比如“震惊!”“惊爆!”“出大事了!”等夸张表述,还会堆砌大量感叹号。或者用“中央发话了”“央视都播了”等看似权威的说法来唬人,遇到这类标题,先别急着点进去,要提醒自己冷静分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四看信息内容逻辑。仔细审视信息内容是否逻辑清晰、前后连贯。虚假信息常常会出现逻辑漏洞、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上含糊不清,或者因果关系不合理。有的还可能缺乏关键细节,让人感觉内容很空洞。要分析内容合理性‌,模糊表述常为虚假信号。‌‌像“吃某种食物可以在三天内瘦十斤”这种毫无科学依据且没有具体实施方法和案例支撑的信息,就很可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五看信息内容是否夸大。虚假信息为了博关注,经常会夸大其词。比如宣称某种产品有神奇功效,能包治百病;或者说某个事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但却没有可靠的数据和证据支持。像是“某小区出现一例感冒患者,整个小区都被感染”这种没有事实依据的夸大表述,就需要我们谨慎对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六从多个平台搜索。利用搜索引擎,把信息中的关键内容输入进去,看看其他平台和网站上是怎么说的。如果大部分正规渠道都没有相关信息,或者说法与你看到的这条信息不一致,那它大概率是假的。比如你看到有人说“某知名品牌即将倒闭”,可以在多个媒体平台和行业网站上搜索一下,看是否有类似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七是参考专业人士意见。对于一些涉及专业领域的信息,如医学、科学、法律等,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者查阅专业书籍、学术文献来验证其真实性。比如有人在网上说“某种偏方可以治愈癌症”,你就可以向医生或者医学专家请教,看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有的骗子在网上把白大褂或绿色的手术服一穿,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医学教授,以假乱真,到处推销假药,祸害病人。有的伪装成营养学专家,打出字幕说什么老年人吃鸡蛋会短寿命,但又不说为什么,反倒一个劲推销自己的假药,可鄙之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是分析传播目的。要思考一下这条信息为什么会被传播,传播者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推销产品、诱导消费,或者煽动情绪、制造恐慌,那就要格外小心。 比如一些商家为了卖保健品,会编造“某种疾病越来越高发,都是因为没吃这种保健品”之类的虚假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九是看受众反应。看看其他受众对这条信息的反应和评价。如果大多数人都在质疑、反驳,或者评论区有很多人指出信息存在问题,那你也要对它保持怀疑态度。但也要注意,有些虚假信息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雇佣“托”来写大量虚假的点赞和评论来营造“真实”的假象,这就需要我们综合判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十是看图像视频鉴别。现在AI技术发达,很多虚假的图像和视频被制作出来。对于一些可疑的图片或视频,可以使用图像视频验证工具,查看是否经过编辑、合成。比如某些视频中人物的动作、场景看起来很不自然,就有可能是用AI合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十一是借助AI工具来辨别。可以利用AI工具来辅助判断信息真伪。比如将信息输入到智能搜索引擎或AI问答工具中,让它分析信息的合理性和是否有相关的权威来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十二是不被网络大V或网红的言论所迷惑。网络上各行各业都有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所谓“大V”“网红”,他们的话语并非金科玉律,看看、听听就好,一定要认真分析、辨别真伪,不可盲目相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要对虚假信息加强防范与应对。时刻保持理性‌,避免从众心理,对突发信息延迟传播,要多方核实。‌‌识别诈骗信息的特征‌,如“+86”开头电话、要求屏幕共享或转账,均为诈骗标志,需立即挂断并报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最有力的应对办法是举报与维权‌,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渠道举报,注意保留证据并通过法律途径咨询维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总之,在网络世界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跟风,遇到信息不轻信,多思考、多核实,让虚假信息无处遁形,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而蒙受伤害或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杨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5年10月1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