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年华</p><p class="ql-block">摄影:年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30208</p> <p class="ql-block">9月12日,在青岛,我从信号山的绿荫小道走下来,脚步不自觉地慢了,转过一条老街,一堵石墙、一道铁栏后,那栋黄墙红窗的老房子静静立着——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我走近这片静谧时刻。</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门,一块黑底绿字的牌子立在左侧,“骆驼博物馆”有点显眼。它还是“AAAA级旅游景区”。这地方虽不大,却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分量,专为让人停下脚步,读一段旧事。</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金字端庄,下面还刻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1985年1月25日,青岛市政府把它留了下来。我站在那儿,感受到它就是老舍灵魂栖息过的地方。老舍曾在这里伏案写作,窗外是海风,笔下是北平的尘土与叹息。</p> <p class="ql-block">院中一尊铜像静静伫立,是老舍。他面容温和,目光望向远方,雕像背后,那栋黄墙建筑静静守候,红窗框像是一双双凝视的眼睛。我绕到侧面,看见一丛灌木轻轻摇曳,阳光穿过叶隙,落在雕像基座上,“1899–1966”这几个数字,沉默却沉重。</p> <p class="ql-block">院子中央,一尊拉人力车的雕塑让我驻足。那人弯着腰,手握车把,肌肉紧绷,仿佛正拼尽全力向前。他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千千万万个“祥子”的缩影。旁边一块金色展板写着:“骆驼祥子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 2010–2025”。</p> <p class="ql-block">进入正门,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前言”二字端正有力,宣纸微黄,像被岁月浸染过。文字写道:“这是老舍先生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牌讲述老舍1936年在青岛写《骆驼祥子》的往事。那时他住在黄县路,每日伏案,笔尖划过稿纸,写下祥子三起三落的命运。展牌上写着:“倾情一生”,底下是中英文对照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有一幅壁画:一个男人推着独轮车,衣衫旧却挺直脊背,背景里人们在市井中穿梭。画下写着:《骆驼祥子》壁画。我盯着那人的脸,竟觉得熟悉——那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曾有过的倔强,是生活压不垮的那口气。</p> <p class="ql-block">一张海报挂在墙上,标题是“影响深远:骆驼祥子”。中间是老舍故居的老照片,红顶屋、窄巷子,旁边是青岛老城的街景。下方是他在美国的照片,还有泛黄的报纸和书籍封面。我忽然想到,这部小说不仅属于中国,也曾在异国他乡被人捧读,在异语中传递着同样的悲悯。说明了,《骆驼祥子》从青岛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本展览册摊开着,插图里是祥子与虎妞的对话场景,还有他在烈日暴雨下拉车的身影。文字解析着人物心理,一页页翻过,像在重走祥子走过的路。我忍不住想,如果他生在今天,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里躺着一本蓝色封面的书——《Rickshaw Boy》,Evan King翻译的英文版。书页泛黄,像是被许多双手翻过。标签写着:“美版第二版”。我想象着某个美国读者,在灯下读到祥子卖车、娶虎妞、梦碎又重燃,会不会也心头一紧?</p> <p class="ql-block">另一展台上,1939年初版《骆驼祥子》与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并列。初版封面朴素,却承载了最初的震撼。它们静静躺着,像两位老友,跨越了战火与岁月,终于在此重逢。</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老舍:自我牺牲的一生”的图文展板。照片里的他,从北平到伦敦,从重庆到纽约,始终提着一支笔。他写幽默,却活得沉重;他写人间冷暖,自己也深陷其中。看到他1966年的生平戛然而止,我默默移开视线。</p> <p class="ql-block">一张1936年的照片吸引了我:老舍戴着眼镜,穿西装,站在青岛的阳光里。那时他正写《骆驼祥子》,眼神沉静,嘴角微扬。我不知他是否预感到,这本书会成为他最沉重也最光辉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他的结婚照:1931年,他与胡絜青站在花饰背景前,笑容清澈。那时他还年轻,未来尚未展开,爱情与文学,都是明亮的。</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展示柜里,一支毛笔静静躺着,墨盒与笔筒泛着旧光。那是他写下的千万字的见证。我忽然觉得,这些物件比任何雕塑都更真实——它们曾被他的手握住,沾过墨,也沾过青岛的海风。</p> <p class="ql-block">一块黑底金文的展牌写着:“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 Lao She's Life in Qingdao”。它讲述他在青岛的岁月:教书、写作、散步、看海。这城市给了他安静,也给了他灵感。他在这里,把一个车夫的命运,写成了时代的回响。</p> 老舍先生的著作。 <p class="ql-block">一张“祥子行动路线图”贴在墙上,黑色线条蜿蜒,标注着车厂、大杂院、茶馆、当铺……我盯着那些地名,仿佛看见祥子一次次奔跑、跌倒、爬起。这不只是小说情节,更像是一张命运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院外,骆驼祥子拉车雕塑立在石板地上,车篷深色,车身漆黑,像刚从老北京的胡同里走出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祥子拉车雕塑之人力车 第一代展品”。</p> <p class="ql-block">我体验一下骆驼祥子与塑雕人力车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栋黄墙老屋。它不喧哗,却自有力量。老舍不在了,但祥子还在拉车,还在奔跑,还在我们每个人的梦里,喘着气,不肯停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