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文龙的随笔《银发丹心铸史诗》

文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银发丹心铸史诗</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读邱和平《音乐舞蹈史诗背后的故事》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皮文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82岁的矿工团长操连发缓步走上舞台时,如潮的掌声在剧场内久久回荡。这掌声,不仅是对一位银发艺术家的礼赞,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深情唤醒。邱和平以饱蘸情感的笔墨,透过星海潮艺术团《典耀红色历程 赓续百年初心》这场演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群众文艺精神内核的窗口,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载时空的艺术对话。</p><p class="ql-block"> 文章匠心独运地构建起多棱镜式的叙事结构。开篇以黄开才"直抵心灵"的评论奠定基调,继而巧妙穿插欧阳高光的诗意咏叹、蓉子的感性抒怀、刘静娟的格律吟诵,形成专业洞见与大众感悟的复调交响。这种"和而不同"的叙事艺术,恰如音乐舞蹈史诗本身的多声部演绎,让读者既能领略艺术的高度,又能感受情感的温度。作者隐身幕后的叙事智慧,更赋予文本以独特的客观魅力。</p><p class="ql-block"> 人物塑造上,作者妙用"工笔写真"与"写意传神"的双重技法。对总导演杨宏的刻画尤为精彩——"娇小玲珑、灵气逼人"的传神勾勒,三十余项荣誉的厚重积淀,"带病坚持"的敬业细节,共同铸就了一位群众文艺工作者的鲜活形象。而老团长操连发的矿工身份与《黄河大合唱》的精神勾连,更构成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密码。</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心魄的,是作者对"银发艺术"生命张力的独到诠释。那些岁月的印记——皱纹化作历史沟壑,霜发铺就革命航道,腰鼓震落时光尘埃——都被赋予全新的美学意义。当演员们"以额际雪峰承接台下青禾"时,演出已超越简单的历史再现,升华为精神的接力传承。</p><p class="ql-block"> 语言艺术上,作者展现出惊人的文体驾驭能力。既有"金风玉露"的传统韵味,又保留"一九二七年的江声"的现代诗意;既具报告文学的严谨,又不失艺术散文的灵动。"地道战的月光折进布鞋"这样的通感妙喻,更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p><p class="ql-block"> 这篇厚重之作超越了普通报道,在三个维度上彰显独特价值:历史维度构建集体记忆坐标系,美学维度探索业余团体的专业表达,社会维度搭建代际沟通桥梁。当读者看到"靠墙站立全程"的细节时,感受到的已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脉动。</p><p class="ql-block"> 在娱乐至上的当下,这些银发艺术家用生命激情铸就的舞台史诗,恰如一剂对抗历史虚无的文化良方。邱和平用文字重现的不仅是舞台光影,更是一个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精神原乡的动人历程。正如文中所言,"他们用燃烧的激情,引领我们触摸民族记忆的脉搏"——这或许正是群众文艺最本真的魅力所在:让沉睡的历史在歌舞中重获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