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哲学认知从"心智发源于心脏"转向"心智与大脑相关"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教育学应重点从以下维度进行创新:</p><p class="ql-block">教育理念重构</p><p class="ql-block">需建立"脑认知科学"与"心性修养"的融合体系,既重视脑科学揭示的认知规律,又延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如将脑神经可塑性理论融入德育实践,使道德养成既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又传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课程体系优化</p><p class="ql-block">增设脑科学通识课程,在传统经典教学中引入认知心理学视角。例如解读《孟子》"性善论"时,可结合镜像神经元理论阐释道德认知的生理基础;教授《荀子》"性恶论"时,融入前额叶皮层发育与行为控制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教学方法革新</p><p class="ql-block">借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终"的治学传统,构建"现象观察-脑机制解析-文化溯源"的三阶教学法。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既解析格律的神经语言学基础,又追溯汉字演变中的认知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评价体系转型</p><p class="ql-block">突破传统"知行合一"的单一评价维度,建立"认知效能+文化素养"双轨制评估体系。可参考"监察法"对监察对象的分类思路,针对不同认知类型学生设计差异化评价指标。</p><p class="ql-block">师资培养创新</p><p class="ql-block">要求教师掌握基础脑科学知识,同时深化对"因材施教"传统理念的认知。如将《学记》中的教学原则与现代认知负荷理论相结合,发展适应脑发育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法。</p><p class="ql-block">这种变革需注意避免陷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握研究阐释的内涵",在"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的辩证统一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新范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