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畔的宝石——瑞士施泰因小镇

法公

<p class="ql-block">  瑞士东北部,莱茵河蜿蜒流淌的岸边,坐落着一座被称作“莱茵河畔的宝石”的小镇——施泰因。它恰似一颗遗落尘世的明珠,将中世纪的典雅与静谧,尽数凝在街巷与建筑间。</p><p class="ql-block"> 施泰因的故事,已延续近千年。公元1007年,天主教圣格奥尔根修道院迁至此处,皇帝亲下诏书赋予其集市地位,小镇的脉络自此慢慢舒展。尽管历史曾留下伤痕——1945年二战期间,下城门遭美国空军误炸,可那些镌刻着时光印记的中世纪建筑,仍倔强地保留着原貌,成了小镇最珍贵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瑞士之行的第七天,我们终于踏足这座古老小镇。它小巧得可爱,全镇仅有一条主街,三千余位居民在此过着慢节奏的生活。大巴车停在镇口的停车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钟楼,钟楼下方的拱形门洞便是小镇主街入口,没有厚重的大门,但汽车不能进。入口处旁侧立着一块告示牌,轻声提醒着访客:自行车请推行。</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主街,脚下是平整的小石块路,干净得不见一丝杂乱。街心处设有一处水池景观,一根罗马柱直直矗立在水中,柱顶的勇士塑像尤为夺目——右手紧握长剑,左手轻扶盾牌,身姿挺拔,眉宇间满是威武之气。整条街道不过800多米长,目光轻扫,便能望到尽头那座古旧的市政厅,时光仿佛在此刻慢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主街两侧,清一色的中世纪老建筑整齐排列。外墙上的彩色壁画,自建造时便留在那里,历经数百年风雨,画面依旧清晰,色彩依旧鲜亮;没有壁画的墙面,也被粉刷得洁净素雅,让整条街道既有中世纪的古朴韵味,又透着几分清爽活力。沿街而行,商铺的橱窗里摆着精致的手工艺品,画室的门帘偶尔随风晃动,行政中心与老年住宅穿插其间,烟火气与古韵巧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  小镇最动人的风景,当属那些精美的湿壁画。壁画上,宗教故事的庄严、历史人物的鲜活,一一铺展开来。导游给我们讲解了几幅壁画上的传奇,故事细节虽渐渐模糊,但“湿壁画艺术”这个词,却深深烙在了心里——正是这门技艺,让壁画穿越时光,依旧光彩不减。  </p> <p class="ql-block">  镇区每幢古建筑及壁画,均有文字说明,用金属牌贴合在墙上,我用手机翻译了几处,对建筑的时间及壁画的作者等有了清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如有座房子称为鹈鹕,其壁画上画有两只鲜活的鹈鹕。文字说明如下:该建筑的主体部分于1611年建成。与其他许多施泰因的市民住宅一样,这种扩建是在人口增长的压力和日益繁荣的条件下进行的。自1870年左右以来,该建筑既是住宅,也是屠宰场。它以其宏伟的立面壁画而著称。这幅画作创作于约1900年,出自苏黎世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施密特之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幢建造于1515年的房子,称为"黑色的角 ",画着一幅东方风格的马车图,描绘了约翰·鲁道夫·施密德亲王于1664年访问黑森霍恩的情景。该画作由来自迪岑霍芬的著名画家和导演奥古斯特.施密德于1914年绘制。</p> <p class="ql-block">  何为湿壁画?返程后查阅资料,才算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它与常见的干壁画截然不同,是14至16世纪意大利兴起的独特工艺:工匠需先在墙壁上涂抹多层石灰浆,在倒数第二层浆体上勾勒出壁画轮廓,待最后一层石灰浆刷好,趁其还未干透,以混合颜料快速作画。颜料会顺着湿润的石灰浆渗入墙体,待浆体干燥凝固,画作便与墙壁浑然一体,得以长久留存。这门工艺对技艺要求极高,画家必须在石灰浆干透前完成创作,堪称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只可惜,如今这门珍贵的工艺,已悄然失传。</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后方,一座教堂静静矗立,高耸的塔尖在主街上便能望见。时常有钟声从教堂与小镇门楼同时响起,清亮的声响在空中交织、回荡,为这座中世纪小镇,又添了几分悠远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施泰因,这颗莱茵河畔的宝石,以千年历史为魂,以湿壁画艺术为韵,再配上莱茵河的秀色,让每一位到访的游客都忍不住放慢脚步,仿佛穿越时空,沉醉在这古老的时光里,不愿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