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序章:赴一场江南的冬初之约</b></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冬,刚过11月8日立冬的江南,没有北方初冬的寒冽,倒把秋末的温软裹得严实——风是凉津津的,吹在脸上只带点轻痒;天色淡蓝透亮,远处山尖染着黛青,连空气里都混着江水的湿润,松快又舒服。早听说这时候的江南水畔最是清净,避开了盛夏的喧闹,连景致都透着股“适合慢慢看”的从容,正好够我们沉下心,跟着行程好好逛一逛。</p> <p class="ql-block"><b>一、新安江:游船画里行,两岸风光入眼来</b></p> <p class="ql-block"> 11月10日的第一站,我们直接到了新安江山水画廊的码头。还没踏上游船,刚走进码头区域,就先看到了那块刻着“新安江山水画廊”的石碑。石身干干净净的,还带着点清晨的凉润,旁边就是码头上的步道,不远处能望见几艘游船安安静静泊在江边,江风轻轻吹过来,没什么杂声,先让人有了种慢下来的松弛感。等之后排队上船时再回头看,这石碑就像个“向导”似的,早早在码头等着,把“要开始逛画廊”的劲儿先提了起来,没有赶路的慌,光是在这儿站着看一眼江、望一眼岸,就觉得踏实。新安江山水画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明珠,这里以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 。</p> <p class="ql-block"> 刚上船时,天色柔柔和和的,光线不算亮却刚好。远山被一层薄纱似的雾笼着,黛青色的山影映在清润的江水里;岸边的树还没褪尽绿意,一半深绿、一半浅黄,风一吹,枝叶轻轻晃,水里的影子也跟着漾,软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的是两层游船,选了船上价格最高的席位,就在船的上层区域。这儿不仅有专属休息间,里面摆着松软的沙发,条件格外舒服;连观景台都格外宽敞,站在上面视野开阔极了,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树影都看得清清楚楚。最让人心安的是,这里管理得严,楼下的游客上不来,整个区域安安静静的 —— 只有我们几个大学同窗。没有嘈杂的喧闹声,耳边只有船桨划水的“哗啦”声,偶尔掺着两声掠过江面的水鸟叫,和老同学一起看风景,自在又惬意。</p><p class="ql-block"> 游船接着往前开,风里还带着江面上的湿润气,没一会儿就见着了新景致。</p> <p class="ql-block"> 随着游船缓缓前行,不多时,一座金黄的拱桥赫然出现在两山之间,在灰蒙蒙的天色里格外醒目。那桥身弧线流畅优美,与方才所见的柔水远山截然不同,自有一番雄浑的气韵。新安江的水波依旧微微荡漾,在这桥的映衬下,多了几分刚柔相济的韵味。也正因新安江如今交通愈发通畅,沿江顺流而下,这样横跨两岸的桥梁一座接着一座,既成了景致,也方便了往来行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凑在观景台看了会儿金黄拱桥,游船又往前漂了一会儿,视线里突然撞进一抹鲜亮的红。</p> <p class="ql-block"> 没行多久,我们又瞧见一座红色拱桥横在碧绿的江面上,红得鲜活,像一道虹把两岸的山连了起来。江风从桥洞钻过来,带着点凉,却不刺骨,站在船舷边抬头看桥,看桥影落在水里,红与绿撞在一起,不刺眼反倒暖融融的。旁边江面上的游船也稀稀拉拉,没有盛夏的排队长龙,船夫们隔着船喊两句话,声音飘在江面上,很快就被水声盖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吹着江风跟老同学聊了几句红桥的景致,游船就慢慢靠了岸,我们收拾着从上层席位下来,顺着台阶往村里走 —— 刚才在船上远远瞅见岸边的村落,早就想着进去逛逛了。</p> <p class="ql-block"> 游船靠岸后,我跟着大家一起登到了这个村落里 —— 不是在船上远远眺望,是实实在在踩着村里的青石板路往里走。想着找个人少的地方安安静静拍风景,我就独自一人往村落深处钻,拐进了一条窄窄的巷落。巷子里人不多,刚好能沉下心拍景,两边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墙根儿摆着几盆开得正好的小花,风一吹,还能闻见旁边人家飘来的饭菜香,跟刚才在游船上看的江景、拱桥比,又是另一种踏实的烟火气。这张照片,就是我一个人站在这条巷子里拍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巷子里慢悠悠逛着,看着墙上的斑驳痕迹、院门口晒着的干货,忽然就想起刚才在游船上远远看见的江中小岛 —— 也是这样安安静静的,透着过日子的劲。</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行,江面上漂着座小岛,岛上的民居白墙黑瓦,错落着排在山边,云雾在山尖绕着,把房子衬得像浮在半空中。游船特意慢了下来,能看见岛上人家的院子里摊着竹匾,有的晒着干辣椒,有的晒着笋干,虽隔得远,却透着股过日子的踏实。这一路坐船看下来,没有拥挤的游客,没有喧闹的叫卖,只有江水、山影、红柿和安静的村落,才真懂为什么说冬初的新安江适合拍风景 —— 连风都在慢慢等你把每一处看够、记牢。</p> <p class="ql-block"><b>二、千岛湖:千岛碧水静,冬初人疏景更明</b></p> <p class="ql-block"> 离开新安江,我们往千岛湖去。得先说说这“湖” —— 它其实是新安江水库,1959年为建新安江水电站筑坝蓄水而成,核心区域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部分水域延伸至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和新安江一脉相连。当年水位上涨后,淹没了库区海拔不同的山地,露出水面的山头便形成了如今上千座岛屿,“千岛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还是冬初的缘故,湖边的游客比夏天少了大半,不用挤着找观景位,不用踮着脚看风景,想站多久就站多久,连风吹过湖面的声音都听得更清透。</p> <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俯瞰千岛湖,群岛像一块块圆润的绿翡翠散在碧波里,天色不算晴,云层低低的,把阳光柔化了,照在岛上、湖面上,没有盛夏的刺眼反光,倒添了层朦胧感。没有攒动的人头挡着视线,能清清楚楚看见岛与岛之间的水纹,一波波轻轻晃,连远处山的淡影都落在湖里,安安静静的,让人忍不住放慢呼吸,怕惊扰了这份静。</p> <p class="ql-block"> 走下观景台到湖边,近距离看那些小岛 —— 湖水清得能看见水下的小石头和摇曳的水草,近岸的岛离得近,岛上的树叶子还绿着,影子倒映在水里,和岛本身叠在一起,像用淡墨画了两遍的画,晕乎乎的好看。偶尔有小游船划过,也不吵,马达声远远的,很快就被湖水的“哗哗”声盖过去。夏天听人说这里游船挤着走,船头挨着船尾;我们去的时候,湖面的船稀稀拉拉,倒让这“千岛”显得更开阔、更清净,连湖水都看着更蓝了点。</p> <p class="ql-block"> 换个角度看,群岛的样子又不一样了 —— 有的岛大,植被密,像个圆滚滚的绿绒球;有的岛小,就几棵松树,孤零零漂在湖里,却不显得孤单。远处的山连成片,和天空的云融在一起,没有盛夏的浓绿压得人喘不过气,多了点浅黄、浅红的秋末痕迹,颜色不单调,也不热闹,刚好衬着这少人的冬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最后站在高处看千岛湖全景,群岛密密麻麻像星星落进湖里,湖面宽得望不到边,连远处的天际线都和湖水融在了一起。冬初的光线软,给每个岛、每片水都镀了层温温的光,没有盛夏的燥热糊住视线,也没有冬天的萧瑟冻得人缩手,加上没多少游客,整个千岛湖都透股“静” —— 是能让人安下心来,把风景真正看进心里、刻进记忆里的静。</p> <p class="ql-block"><b>三、宏村:月沼南湖闲,古村冬初少人扰</b></p> <p class="ql-block"> 游完千岛湖后,我们先返回黄山市休整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驱车往宏村赶。刚进村子,就被满目的徽派建筑勾住了眼——白墙黛瓦层层叠叠,马头墙翘着尖角立在檐顶,家家户户的门窗雕着细花纹,连巷道都顺着房屋走势绕着弯,稍不留意就容易走岔,倒透着股古村特有的巧劲儿。</p> <p class="ql-block"> 顺着青石板巷往里走,没多远就到了村子中心的月沼 —— 一方圆形水塘,刚好嵌在徽派房舍中间。站在塘边一看,才算懂了这古村的妙:周围的白墙、黛瓦、翘角,连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全清清楚楚映在塘水里,像是把一整片徽派建筑“拓”在了水面上 —— 墙面上的斑驳纹路、瓦檐的叠层、窗棂的雕花,连墙上残留的旧对联淡痕,都在水里映得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群挤着挡着,我们能安安静静站在塘边看:阳光洒在墙面上,影子落在水里跟着晃;风一吹过,水面起了细波纹,水里的白墙黛瓦也轻轻动,倒像是整片徽派建筑都跟着柔了下来。不用赶时间拍照,就这么看着光影在墙和水之间挪,连古村的静劲儿,都裹着徽派建筑的味儿,慢慢渗进眼里。</p> <p class="ql-block"> 月沼旁的“望月堂”前,就零星几个人 —— 有的蹲在岸边看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有的对着“望月堂”的牌匾轻轻念着字,没有盛夏的喧闹吵嚷。红色的灯笼在“望月堂”的白墙上投下小小的影子,和水面的倒影叠在一起,虚虚实实的。偶尔有村民提着菜篮子从旁边走过,竹篮里装着刚从自家菜园摘的青菜,脚步轻,见了游人还会点头笑一笑,不吵不闹,这才是古村该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把月沼的全景收进眼里时,才发现周围的建筑围着水面绕成了一个圈,水面又把这个圈原原本本映了出来,像幅对称的水墨画,左右、上下都透着巧劲。“望月堂”的黑匾金字在白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零星的游人在岸边慢慢走,影子落在水里,像在画里轻轻移动。没有夏天的人挤人、人碰人,能慢慢看宏村“牛形”布局的妙 —— 月沼是“牛胃”,藏着古村的灵气,人少的时候,这灵气才看得更清、更透。</p> <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个角度看月沼,视野更开阔了些。建筑的高低错落、游人的轻缓脚步、水面的粼粼波光,都安安稳稳地框在这一方天地里。灰蒙的天空下,宏村的白墙黑瓦愈发分明,没有盛夏的燥热糊住视线,每一道墙缝、每一片瓦、每一盏灯笼,都透着岁月的踏实。我们站了好一会儿,没人催,没人挤,就安安静静看古村的冬初模样,看风把水面吹起小小的涟漪,又慢慢平复。</p> <p class="ql-block"> 宏村的南湖边,荷叶虽没了盛夏的碧绿,却多了点秋末的浅黄和浅褐,不算萧瑟,反倒添了层温柔的旧意。湖边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在水面投下长长的影子,远处的山峦被薄云罩着,颜色淡淡的,和南湖的水、岸边的树连在一起,像幅晕染开的水墨画。没有盛夏时挤满湖岸的游客,我们能沿着湖边的步道慢慢走,看风吹过荷叶发出“沙沙”的轻响,看偶尔掠过湖面的蜻蜓停在残荷上歇脚 —— 不用赶时间,不用躲人群,连脚步都跟着慢了下来,和古村的节奏合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南湖的另一侧,景色又添了几分细节:近岸的荷叶挨挨挤挤,有的还带着清晨没干的露水,在阳光下闪着小小的光;中景的徽派建筑宏村的南湖边,荷叶虽没了盛夏的碧绿,却多了点秋末的浅黄和浅褐,不算萧瑟,反倒添了层温柔的旧意。湖边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在水面投下长长的影子,远处的山峦被薄云罩着,颜色淡淡的,和南湖的水、岸边的树连在一起,像幅晕染开的水墨画。没有盛夏时挤满湖岸的游客,我们能沿着湖边的步道慢慢走,看风吹过荷叶发出“沙沙”的轻响,看偶尔掠过湖面的蜻蜓停在残荷上歇脚 —— 不用赶时间,不用躲人群,连脚步都跟着慢了下来,和古村的节奏合在了一起。白墙黑瓦间漏出几枝红枫,叶子红得刚好,不艳俗,像不小心滴在宣纸上的红墨;远处的山影若隐若现,和天空融在一起,淡得几乎要看不见。偶尔有游人站在湖边拍照,也都是轻轻的,没人高声说话,怕打破这南湖的静。我们找了块湖边的石头坐下,看水面的倒影随波晃,看远处的云慢慢飘,才真正懂了“画里乡村”的意思 —— 人少的时候,自己也成了画里的一部分,不突兀,很自在。</p> <p class="ql-block"><b>四、西递:牌坊为引,古巷藏韵</b></p> <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午后,我们刚到西递,目光就先被湖岸边那艘游船绊住了。船身棕红,挂着的“西递”红灯笼在风里轻轻晃,船夫坐在船头小马扎上,手里竹编的篮子正慢慢显出货型。湖水清得能看见水下的水草,把游船、远处的石牌坊和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都虚虚实实映在里头,像幅没干的水墨画。沿着湖边走,不用躲着人群,能停下来看船夫慢悠悠整理船桨,看阳光把湖面碎成金斑,偶尔有小鱼从水里跳起来,溅起点水花又落回去,悄没声儿的。</p> <p class="ql-block"> 顺着湖岸往牌坊走,那座巍峨的胡文光刺史牌楼就撞进了眼里。它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447年,是明神宗为表彰胡文光政绩恩准建造的功德牌坊。灰黑色石材上雕满繁复纹样,飞檐翘角一层层叠着,正面缠枝莲纹路细腻,侧面瑞兽姿态生动,风从坊下过,都带着历史的沉厚感。仰头看飞檐在天光下投下浅影,能端详牌坊上的字迹,追溯它因胡文光兴修水利、抵御海盗的政绩而立,又守护古村数百年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顺着牌坊往村里走,没几步就瞧见了那座刻着“西递村古建筑群”的门墙。墙面是旧旧的米白色,上头的斑驳痕迹像被时光细细摸过,拱形门的砖雕悄悄露着精致,门后那条石板路湿漉漉的,往深处延伸的地方,还能瞥见几盏红灯笼在风里晃。</p> <p class="ql-block"> 踩着石板路往门墙里走,忽然就撞进了一片红 —— 两边墙头上挂满了红灯笼,上头还飘着“你好西递”的白幡,把灰扑扑的古巷衬得又热闹又温柔。没急着往前挤,就站在巷口看了会儿:灯笼在风里轻轻摇,石板路缝里的青苔悄悄长,这一眼,倒像是西递把“古”与“活”的两面,都摊在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 西递的临水民居边,水流得轻缓,白墙黑瓦的房子依水而建,墙根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踩在上面不滑,还带着点温温的凉意。岸边的树,叶子一半绿一半黄,秋末的痕迹还在,冬初的凉意却不重,风一吹,叶子落在水面上,跟着水流慢慢漂。远处的山尖飘着点云,淡淡的,像给山戴了顶小帽子。我们站在水边的石阶上,看水里的倒影 —— 房子的影子、树的影子、自己的影子,都叠在一起,晃晃悠悠的。偶尔有村民从旁边的巷子里出来,提着水桶到水边打水,动作轻,和我们点头打个招呼,说“这时候来好,人少,能看仔细”,话不多,却透着亲切。</p> <p class="ql-block"> 西递的古街,青石板路从村口一直往巷子里伸,路不宽,却很干净,两侧的徽派商铺大多开着门,却不喧闹 —— 有的店家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整理着自家卖的徽州墨、竹编品;有的店家在煮着黄山毛峰,茶香飘在巷子里,淡淡的。商铺的门楣上挂着红灯笼,有的还挂着旧年的对联,颜色有点淡了,却更显古意。没有盛夏时挤着逛店的游客,能慢慢走,看每家商铺的陈设,听店家慢悠悠讲西递的故事,甚至能停下来和店家聊两句,问这古街的青石板铺了多少年,问巷子里的老井还能不能打水。走在这样的街上,脚步不用快,心也不用急,连时光都跟着慢了。</p> <p class="ql-block"> 墙上这幅《赞考川》书法作品,是宋代胡昌翼的诗作。笔法上,行草结合,笔画连绵灵动,字与字间气韵贯通,既见书写时的流畅洒脱,又藏着文人墨客的雅致风骨。诗句“家住乡庄僻处幽,就中幽景胜他林园”,把西递(考川为西递古称)的幽僻雅致写得直白又动人,读来仿佛能看见古人于古巷深宅中,对着园景抒怀的模样,也让这处老宅的文化韵味更浓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 墙上这幅明代程敏政的《咏明经》,行书笔法苍劲浑厚,墨色浓淡相宜。诗句“书苑不沉辇青笠,坐楼适因富墨庄”,把文人治学的雅趣写得淋漓尽致。在西递的老宅里,与这样一幅明代书法相对,能清晰触摸到古村“崇文重教”的脉搏 —— 正是一代代文人的笔墨传承,才让西递的文化底蕴如此绵长。</p> <p class="ql-block"> 《胡氏族谱序》的碑文,字迹工整端庄,属典型的馆阁体风格,笔画规整、结构严谨,透着一股庄重肃穆的历史感。内容上,它详细追溯了胡氏家族的迁徙与发展,从宋元到明清,从家族贤能到宗族规矩,字字句句都是西递胡氏的“家族记忆”。站在碑前细读,能清晰感受到徽州宗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明白这古村的一砖一瓦,为何都带着如此强的家族传承烙印。</p> <p class="ql-block"> 木匾上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书法采用行书体,笔画舒展大气,字里行间透着帝王语录的铿锵力道。在西递古宅中见到这段治世箴言,仿佛能感受到徽州先人对“以史为鉴”的推崇,也让这处民居多了几分经世致用的文化底色。</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木匾上“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乃保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同样出自李世民。笔法上更显飘逸灵动,字迹在木匾上颇有气韵。内容里的“轻徭薄赋”“存百姓”,与徽州宗族重视民生、崇尚德治的理念不谋而合,也侧面印证了西递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深层逻辑。</p> <p class="ql-block"><b>五、婺源:篁岭晒秋余,冬初山居意更浓</b></p> <p class="ql-block"> 游完宏村和西递,我们返回黄山时天已黑透,累得倒头就睡。第二天一早,便驱车跨过省界,往江西婺源篁岭去——这趟旅途的最后一站,要在冬初的篁岭,把“晒秋”的余韵收进眼里。</p> <p class="ql-block"> 往村落外围的观景台一站,整座篁岭像被天地悄悄藏进了山坳:白墙黑瓦的村落嵌在层层绿林间,云雾在山腰慢悠悠地飘,给远处的山峦蒙了层薄纱,恍惚间,整个村子像被自然轻轻拢在怀里,“山居隐于山”的意境,就这么明明白白地铺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着石板路往高处走,没几步就撞见了满山的徽派建筑嵌在山坳里,飞檐翘角被绿树缠得半遮半掩,远处的山雾在山尖上晃,倒像给这古村罩了层纱。再往上走,到了观景台最显眼的位置,一下就被眼前的画面钉住了:红辣椒、黄玉米摊在圆圆的竹匾里,顺着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层层铺展;中间那座雕花木门的古宅是“晒秋”的视觉中心,门前三三两两的游客和上方观景台的人群,把“冬初人多却不挤”的氛围衬得刚好。远山被薄雾罩着,和近处的晒秋、建筑叠成三层,这可不就是篁岭“晒秋名片”的最佳写照!</p> <p class="ql-block"> 踏入篁岭的“天街”,雨丝轻落,打湿了青石板路,也晕开了徽派建筑的墨色轮廓。木质廊桥横跨巷陌,红灯笼在雨雾里晕出暖黄的光,一旁“天街酒店”的招牌透着烟火气,与斑驳砖石、葱郁草木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家店铺、每一处景致,都是文旅赋能的生动注脚。曾经的深山村落,借着徽派建筑的古韵、晒秋民俗的独特,成了游客纷至的打卡地。村民们在自家老宅里开起小店、民宿,把山货、手作变成了旅游商品,让世代守护的家园,既留住了乡愁,又铺就了致富路。这“天街”之上,古意与新生交融,正是婺源文旅唤醒乡村活力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顺着山路往村落深处钻,脚步不自觉慢了下来 —— 青石板路顺着山势弯弯曲曲往下走,台阶缝里还沾着点雨后的潮气,踩上去软乎乎不打滑;两旁的徽派老房子爬满了深绿的藤叶,藤蔓顺着白墙往上绕,连雕花的飞檐都被遮了小半,只露着翘翘的檐角在枝叶间藏着。偶有几簇淡紫色的野花从石缝里钻出来,花瓣上沾着细水珠,风一吹,藤叶晃着碰着檐角,连带着空气里都飘着点草木的湿香。抬头往远处看,层叠的山尖被薄云裹着,云雾在山腰慢悠悠地飘,把这冬初篁岭的山居静气,衬得又浓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处往村落全景望去,整座篁岭似是被天地揉进了一幅水墨长卷里: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顺着山势层层叠叠,在细雨和云雾里晕出朦胧的诗意轮廓;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的林木把村落密密匝匝地拥在怀里,雨水将树叶洗得油亮,山坳间的薄雾如轻纱般悠悠飘荡,给远处的山峦笼上了一层梦幻的白纱。这里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极高,每一口呼吸都浸着草木的清新。此时阴雨连绵,我们在篁岭的旅程也悄然步入尾声 —— 前前后后在这片生态秘境里逛了近五六个小时,把冬初雨雾中山居的雅致、徽派建筑的古韵,还有满目绿意的生态之美,都一一收进了记忆里,这才带着满心的眷恋,踏上了返回黄山的归途。</p> <p class="ql-block"><b>尾声:把江南冬初,藏进记忆的诗行里</b></p><p class="ql-block"> 从11月10日新安江的柿红江色启程,到婺源篁岭雨雾中按下最后一次快门,这趟江南行,像一卷缓缓展开的水墨长轴 —— 新安江游船劈开的涟漪里,飘着橘红的柿子香;千岛湖的碧水间,嵌着千岛的静影;宏村月沼的倒影里,锁着徽派建筑的慢时光;西递古巷的牌坊下,藏着百年的故事;最后在婺源篁岭的烟火里,把晒秋的暖、山居的幽,都酿成了心头的甜。</p><p class="ql-block"> 这些画面里,冬初的风是轻的,人少处的静是润的,人多处的闹是暖的,它们和山水、古村缠成了一体 —— 新安江的船桨声还在耳边晃,千岛湖的水纹还在眼前荡,宏村的倒影还在心里明,西递的牌坊还在梦里立,婺源的晒匾还在记忆里亮。每一幕,都是江南冬初独一份的韵,比盛夏的热烈更耐品,比春日的明媚更绵长。 </p><p class="ql-block"> 最叫人不舍的,是这些古村落的模样:新安江的渔村、宏村西递的宅院、婺源的山居,在岁月里被护得这样好。白墙黛瓦的雅致没被时光磨旧,山林环抱的生态没被烟火扰了清,老祖宗留下的建筑筋骨,在今人手里续着鲜活的气。更惊喜的是,守着这些家园的人,把生态和古建变成了生活的糖:村民们在老宅里开了小店,卖着手工的糕点、精巧的木雕,把日子过得又红火又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雨还在篁岭的山坳里飘,可心里是满的 —— 见过了徽派建筑的美,叹过了古村落保护的用心,念过了老祖宗智慧的珍贵,也喜过了乡村振兴的红火。这一趟,把江南的冬初、古建的魂、生态的灵,还有人间的暖,都妥妥地收进了记忆的匣子里。转身往黄山走时,脚步是轻的,心里却揣了一兜的诗意,等着往后一遍遍翻出来,细细品。</p>